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病毒感染:宫颈癌发生之源

时间:2019-08-06 13:18:14来源:未知作者:刘大珩 阅读: 139866

崔金全教授 - 副本.JPG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崔金全教授


EBV可能是宫颈癌辅助因子


EB病毒(EBV)是第一个确定于人类癌症发生相关的病毒,它可能导致霍金淋巴瘤、鼻咽癌等肿瘤的发生,EB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也逐渐博得众人的关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崔金全教授解释,EBV在隐性感染期间表达多种隐性基因,EBV隐性感染基因与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宿主细胞周期紊乱,包括促进G1/S期转变、细胞凋亡抑制,从而促进EBV相关肿瘤的发展。人乳头瘤病毒(HPV)已经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而在过去二十年中许多证据表明HBV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次要作用。在宫颈癌的发生和进展中,EBV和HPV病毒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效应,一项研究已经确认了EBV是宫颈癌和/或进展中的辅助因子 。


HSV与HPV间存在协同感染作用


生殖器疱疹是最常见、易持续和高度传染性的性传播病毒感染之一。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引起,需要值得关注的是,在许多新出现的第一次感染病例中,是由HSV-1病毒感染引起。原发性和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感染最常导致生殖器区域周围的病变和炎症。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5亿人感染HSV,但实际数字可能被低估。虽然多个预防疫苗已经被证实有效,但还没有批准上市。患者感染后的反复发作,严重危害感染者的身心健康。

崔教授介绍了一项对印度普通人群宫颈DNA病毒感染检测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HPV感染状态如何,非恶性样本中HSV感染普遍存在,说明HPV与HSV之间存在协同感染作用。建议进行子宫颈抹片检查的同时开展DNA病毒分子检测,以确定早期潜伏性病毒感染,进一步随访以确定他们在导致宫颈病变发生中的作用。2009年中国研究发现,宫颈癌灶中存在很高HSV-2蛋白阳性率,证实了宫颈癌的发生与HSV-2感染相关,但单纯的HSV-2感染对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作用有限。
接种HPV疫苗和即将到来的EBV疫苗可能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预防的可能性。未来联合生殖道常见感染病毒检测有可能是高危HPV感染及其所致疾病的分层处里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用于检测疱疹病毒科病毒感染的方法及取材部位的差异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比较和解读。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