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助力口腔产业数字化升级
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修复专家冯剑桥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数字化在口腔医学领域也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数字化影像技术、口内外3D图像采集系统、3D打印等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口腔医学各学科的面貌,引起口腔医学革命性巨变。 而“数字中国”、“数字龙江”建设的政策则进一步助推了口腔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全数字化、全信息化”的一体化口腔医疗模式,可为医师、护士、技师提供更多的技术优势,时间优势。可以说,数字口腔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患所青睐和接受。
“牙科技术领域的变革,伴随而来的必然是产品、医患需求和医疗流程的变化,口腔数字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口腔修复体已从传统铸造向数字化加工的彻底改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华医学会口腔专委会黑龙江省分会理事、当代口腔医学会东北分会会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修复专家冯剑桥教授围绕新一代数字口腔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谈了他的见解和看法。
数字技术在目前口腔科应用知多少?
在口腔治疗领域中,口腔修复是最早引入数字化技术的学科,世界第一台义齿修复CAD/CAM系统面世至今已有30余年,是数字化方面的优势学科;而近年来口腔正畸及其相关技术理论的发展,得益于锥形束CT(CBCT)技术、光学印模技术等数字化的成熟技术,很多口腔治疗修复体制作已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诊断、设计的飞跃,数字化手术设计、导航与机器人技术在口腔种植、颌面外科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也成为口腔数字化领域的后起之秀。就工作流程层面上,数字口腔可以概括为四大关键领域:即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CAM)。
冯剑桥指出,从技术普及角度来看,CBCT技术应用排名第一(44%);其次是数字化软件技术、CAD/CAM技术、机器人导航技术及数字化材料技术等。
数字口腔是集精准化、智能化、云端化为一体的口腔诊疗平台,是智慧医疗新模式。冯教授认为,数字技术带来的优势有很多:更完善的治疗规划,丰富的治疗内容,高效的医患沟通,治疗效果的可预测性,整体治疗时间的减少,医生椅旁工作时间缩减等。
数字口腔是由多名医生、护士、技师整合成的高素质团队,医疗活动时,并非一对一的传统诊疗模式。利用高科技设备,采用舒适信息整合与高效传输、专家综合诊断设计、精准高效的加工,即所有的数字化技术整合为一体,甚至患者一次就诊,短时间内就可完成修复,而不需要临时修复体。作为一种不断深入人心的模式,数字化技术随时可以进行智能化的调整和修正及优化,也使口腔修复体更加人性化。
冯教授强调,虽然数字技术总在优化治疗,但其技术本身不能代替治疗。以口腔修复为例,其实,除了全口义齿或可摘义齿人工牙如何与数字设备、技术制作的金属或非金属基托达到完美结合的相关技术尚不成熟外,几乎所有的金属和非金属性修复体都已实现了数字技术制作,至于一些因素导致数字技术的修复体有很多患者未感受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有很多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其设备陈旧,资金缺乏,更新速度慢,甚至造成了医生的思维守旧;而有患者群的医生更是故步自封,影响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和使用,以致在患者心中对新技术顾忌重重,阻碍了对新技术的普及和认知。
所幸的是,随着国家对民营资本和医院扶植、支持政策不断加强,民营医院及门诊的新技术、新设备则让患者不断感受到了新时代的红利。冯教授介绍,黑龙江省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较早成立了数字口腔门诊,并借鉴欧美口腔诊所的高效运营、精致服务的理念,倡导全口重建功能修复为中心,打造口腔智能医疗新模式,借助最新的数字一体化技术和强大的诊所内加工设备,实现了即刻数字导航种植导板、美学导板修复、3D打印模拟诊断系统、隐形正畸、多材质即刻修复、CAD/CAM等多项技术落地,让广大患者时刻都能感受到数字科技的魅力,体验到真正意义的高效、舒适、精准。
口腔科微创治疗的意义是什么?
在口腔临床中,经常需要对已经有牙体组织丧失或磨耗的牙齿进行治疗,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侵袭性的医疗方法,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稳定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可达到患者及其主治医生对美观的要求,而现代的CAD/CAM技术结合高性能材料,能使牙医在不进一步破坏现有牙体组织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功能和美学修复,这就给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多选择。
冯剑桥教授指出,微创或无创治疗正逐渐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接受。当然,实现这种治疗的前提首先是精确地开展功能和美学分析,通过图形、图像、模拟软件等手段得到一个未来的两维或三维参考模型,这就是数字规划步骤。规划之后的程序就是材料的选择,当今口腔领域材料日新月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金属或陶瓷,也涌现出了很多将不同材料优化的新型复合材料。
以种植导板为例,种植前,医生利用手术前制作的数字化种植导板,结合计算机软件中预先设计的种植方案,牙种植手术过程中,使用定位导板,按软件中预先设定的位置、角度和深度,在修复体所要求的理想位置植入种植体、最大限度地利用骨量,精准地避开危险区,让种植牙牢牢扎下根,再现咀嚼功能和正常容貌。冯剑桥教授指出,导板的应用不仅能确保邻近重要组织结构的安全,植入方向、未来义齿修复空间及与对颌牙和邻牙的关系在种植导板导航下,也可以达到对患者个性化的最佳修复效果。
不仅如此,目前的种植技术已从即拔即种、即种即镶,过渡到适时修复、立等可取、个性修复的新阶段。采用数字化技术、3D打印的种植导板则充分表达了微创的概念,使患者损伤最小化、种植修复简单化,并可缩短疗程,同时又能提升种植修复的精确度,极大地推动了种植技术的发展。相比“盲种”、“自由手”种植,微创让种植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而数字技术导板本身其实还有其他功能,如治疗小组的每位医生可以共同准确接收和适时传递患者所有的信息,从协调手术的设计方案,到种植修复每个节点提示,包括医患沟通、手术方案思路,都能通过精确的导板或VR模拟、规划系统向患者及其家属展示,实现良好的医患沟通,获得最大的理解与配合,全程可追溯,全方位保证种植每个阶段的精准修复。导板让微创更加精准地实现,而微创让导板更有存在的意义。
冯剑桥教授评价说,从世界范围内,同整体医学发展趋势一样,很多口腔疾病的治疗如拔牙、治牙、修复、正畸、牙齿美容等学科,从技术到设备,从理论到实践,几乎口腔各科也都围绕微创理念为宗旨不断优化、升级每一步治疗方案和解决措施。数字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升级,让微创得以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的实现,进而让患者更舒适,让治疗更快捷。
现今口腔个性化的修复如何实现?
提到个性化,可能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患者的诉求,由于职业、性别、年龄及潮流等原因,这在需要牙齿美容方面的患者最常见,比如要求牙齿长一点、凸一点、白一点等。冯剑桥教授指出,无论从患者角度还是从疾病本身或从技术、设备、治疗方案等因素出发,个性化治疗本身涉及的学科很多,正畸、修复、种植甚至全口腔咬合重建,有时都需要做出个性化解决方案。过去实现这些,可能就是一医一患的“平面世界”,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得以让个性化的诉求实现得更确切、更完美。
而“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念则让个性化修复和智能医疗、分享医疗等概念有了更多关联;数字化技术的不断优化,也让个性修复概念更具立体感、科技感、时代感。
以往的远程医疗往往很简单,常见的场景可描述为:一个会议室里,围坐几位专家,对着一个显示器的电视电话会议,即使近年有实时转播,甚至互动,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可谓“远水不解近渴”,实际指导意义很有限,时效性差,效率低,实用性差强人意。当前在很多综合医院又重新单独多了一个牌匾:远程会诊中心。但调查发现,这些科室大多依然沿用过去的思路和理念,与真正的智能医疗涵义相距甚远。
实际上,医院的整体和每个科室都应该全方位地做智能化改变,这种改变不是简单远程会诊那样形式单一、内容单一,也不是靠二维码挂号和快捷付款方式那样停留在“看病不求人”层面,而是如何用智能医疗体系“看好病”,无论城市和农村各个地区,每个角落都能“好看病”和“看好病”才是目的。
冯剑桥教授认为,现阶段有了5G通信技术的加盟,互联网远程医疗真正有了新生,不同于过去远程视频会诊指导手术和远程手术规划,智能手术机器人出现后,从“遥规划”成为“遥操作”,可以真正实现远程操控、实时手术,让患者的智能医疗有了新体验。
从多维角度,新行的数字口腔医疗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无论是否是手术治疗,互联网首先让患者就诊体验从此改变:患者此时看到的已不是一位医生,一位患者可以是多位专家共同会诊,从诊断到治疗,乃至预后评估,由多位专家借助智能互联等技术共同完成整个医疗过程;也就是说,除了接诊的医生外,还有很多省内、省外甚至国外的专家共同参与疾病的高效诊治环节中。因为不是一个医生、一位专家给你看病,而是借助数字技术和高效的信息传输,多位专家同时联手诊断,最终的治疗规划和设计,才使治疗更高效、更完美,这才是个性化修复的2.0版本。
全口咬合重建的意义在哪里?
冯剑桥指出,人的咀嚼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在此系统内,若是任何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引发系统的紊乱。为患者在失去咬合或真牙后重新建立正常的咀嚼系统,是牙医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也就是在上下颌之间重建正确的颌位关系,使所有的牙都能协调地咬合。
在所有的口腔科治疗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咬合重建。无论一颗牙缺失还是多数牙缺失,甚至全口缺牙缺失,都能或多或少酿成咬合关系紊乱,扰乱正常的咀嚼、发音、美观甚至带来全身系统疾病,影响神经、肌肉的协调运转。
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冯剑桥评价,镶牙的目的已不是三十年前简单的“缺一补一”,医生只要做到“雪中送炭”那么简单,现代社会是美观、功能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锦上添花”时代,不仅医生的技术应用,材料发展也要紧跟时代,而无论医患,更重要的还是理念的更新。
在复杂缺失牙或疑难病例的全口重建时,医生永远应该强调的是功能与美观的高度结合,而不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冯剑桥强调,医生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要比单纯强调材料或采用某项技术本身更重要。事实上,全口咬合重建往往要在联合口腔各学科共同配合下完成,而不是单纯地采用某项技术那么简单,口颌系统的修复不是简单的修复个别牙或几个牙,也不是仅为了美观而修复,还应包括对神经、肌肉、关节以及身心的治疗等。
无论简单与复杂,手术和非手术疗法,合理的全口咬合重建需要一个全面而精细的治疗体系,由此保证每一步治疗的正确运行,最终才能获得理想而合理的治疗效果。冯教授的感悟是,医患双方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指导全局,有时简单的外形重塑或抛光,甚至比大动干戈的治疗更有效,或更易被患者所接受,这也符合个性化修复和微创治疗理念。
临床上常见的咬合重建,往往需要临时到永久,局部到整体的较长时间的治疗周期,方案往往也是可摘义齿、固定义齿、种植修复、嵌体、贴面等多种方法的组合及各种材料的联合应用,当前无牙颌的种植修复为缺牙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特别是骨缺失较多的患者又多了一种解决方案。
5G对数字口腔医疗影响有哪些?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口腔医疗信息、流程管理的网络化也正在形成,而“数字一体化”修复从理念到技术、设备都日臻完善。冯剑桥教授体会到,5G是一个万物互联时代,医生、技师、患者之间基于网络的信息沟通、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模式是数字化医疗的基础,也正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流行的数字口腔门诊的工作模式是:诊所或医生工作站实时获得患者的影像数据,随即开始治疗方案设计,技师则可实时获得医师采集的患者口内扫描数据,进行义齿CAD设计,并随时通过现场或网络与医师、患者进行沟通,控制诊所内的桌面型加工设备修复体制作完成。一体化的便捷流程,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缩短了诊疗周期。
冯剑桥教授强调,完整的数字化流程其实包含更多领域,口腔数字化趋势不改,但路还很长。数字化代表的是技术,不代表治疗全部,再好的设计也需要通过准确的手段进行实施,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可以肯定,数字技术可能带来口腔临床技术上的革命以及观念上的更新,有些可能对现有诊疗模式已经产生了“颠覆性作用”。
而未来的口腔“数字一体化”应该是治疗的全程中,包括诊断评估、治疗方案设计、导板或虚拟治疗,修复体制作等各个阶段,CAD/CAM技术贯穿于每个环节。近来流行的“一日有牙”,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的人性化治疗项目,让患者有更多的尊严,让治疗更舒适,疗效更完美,是技术、材料、设备、理念共同进步的产物。
冯剑桥最后强调,数字化不只是技术与成本的体现,无论医生还是患者更应关注的是更多附加价值的产生或创新及对传统治疗程序的优化。数字化归根结底依然是让医生和患者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同时,享有更多获得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医养融合绘蓝图 提能强基筑高地--达州市卫健委调研组赴宣汉县调研
2025-04-28 -
new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妇幼保健院荣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
2025-04-27 -
new甘肃省中心医院完成全国首例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联合胸骨后巨大甲状腺切除术
2025-04-26 -
new甘肃省人民医院完成省内首例3D鹰眼显微镜系统+Zero-P+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2025-04-26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医教共育,“润心赋能”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4-12-20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