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追忆●人物】致敬陈怿 皮肤科同道的骄傲

为医学继续誓言 捐献器官救助四位患者

时间:2019-11-08 17:16:18来源:未知作者:医师报 阅读: 63731

陈怿.jpg

这是对生命的礼赞!

这是医者生命的延续!

时间定格在6 月4 日上午8 : 5 8 分,像往常一样正在病房查房的陈怿,突然昏迷倒地,心跳呼吸骤停……并于6月17日上午被判定为脑死亡。

2019年6月17日上午10时15分,嘉兴市第一医院,静谧的手术室内,陈怿的遗体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手术室的医护人员一字排开,神情肃穆,鞠躬致敬。

无影灯下,医者取出陈怿捐献的器官,伤口缝毕。在这里,41岁的皮肤科医生陈怿已安然离世。

而在90公里外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另一个类似的手术室里,等待接收器官捐献的患者,正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陈怿医生因突发脑动脉瘤破裂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虽经全力救治,不幸离世。她捐献的肝脏和肾脏救助了3位器官衰竭患者,捐献的眼角膜使1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这位热心、敬业、勤勉的医务工作者,竭尽自己最后的力量,完成了一名医者对于守护生命的至高承诺、对于患者的无上仁爱。

“科室全能手”和“凡事好商量的热心人”

曾经,陈怿所做的希波克拉底宣誓:自觉维护医学的尊严和神圣,敬佑生命……似乎还回响在医院上空;无数个坚守临床一线的日夜,她一袭白衣、匆忙身影……似乎还留在长廊之中。

6月4日上午8:58分,和往常一样正在病房查房的陈怿,突然昏迷倒地,心跳呼吸骤停。医院RRT急救小组立即予心肺复苏。约10分钟,心跳呼吸恢复,转入ICU进一步救治,经头颅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瘤可能。接下来的几天,虽经全力抢救,陈怿终因病情过重,于6月17日上午被判定为脑死亡。

一切发生得太快,如同突如其来的重击,深深砸在了关心、爱护陈怿的人们心上。

“皮肤科门诊工作量大,号源供不应求。陈怿除了负责临床一线工作,还承担着科室规培教学秘书工作。”在嘉兴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殷文浩主任的印象中,自2001年陈怿毕业来到科室,如一股春风,科室带来了新的活力,“每次交给她任务,她都欣然接受并出色完成。”

同事眼中的陈怿,则是“科室全能手”和热心人。“我有幸和陈医生共事了11年。在我眼里,她是一位全能型医生。对患者亲切认真,热心帮患者解决各种各样的烦恼;平日里,花时间钻研新技术,手把手教授给同事。”同事严凤娟主治医师说,“在皮肤科这个大家庭里,她就像是我们的好姐姐。“她病倒的前几天,还自发地放弃了午休时间,帮助科室同事进行《应知应会》知识辅导;下班时,她也老是抱着笔记本跑来跑去,让同事专心看诊,自己帮科室整理资料……”随着医院接受等级医院复评的临近,陈怿忙碌的身影深深留驻在同事李烨医生的脑海里。说到动情之处,李烨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她就是平凡岗位上最不平凡的那颗‘螺丝钉’。”

由于工作勤勉负责,十几年如一日,陈怿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不仅如此, 陈怿更是同事们眼中“凡事好商量的热心人”。临床工作繁忙,但每每面对同事的请求,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一次,同事张庆江医生家中临时有事,急需处理,但第二天需要出诊,分身乏术。“陈怿,我家里有点急事, 明天能帮忙替个班么?”“好的, 没问题!”陈怿一口答应了,她放弃了休息,帮同事解了燃眉之急。

选择了从医就是选择了奉献

“捐献器官吧,可以多救几个人,我相信这也是她的愿望。” 做器官捐献这个决定,是陈怿73岁的父亲陈骍庠。这个年迈失独的老人,也是一名医生,一直以接力他“悬壶济世”职业的女儿为骄傲。

73岁,已是退休的年纪,陈骍庠却依旧坚守岗位。因为,还有患者在等着他。“多少年了,我看病只认他。他这种对待患者的认真劲儿,真的不多见了。”“陈医生是科室里的‘名人’,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为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变化,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与患者及其亲属密切接触和交流,用仁心仁术为患者服务。”在医院门诊主任朱冰的记忆中, 陈骍庠很少休息, 每次排班,他都尽量把休息时间让给其他有需要的同事,“他为人特别低调,做事踏实勤恳,做得多说得少。”

“选择了从医就是选择了奉献!于我、于女儿,都是如此。”陈骍庠说。女儿刚离开的时候,他和家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悲恸中。他想到女儿生前就热爱公益,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并曾提起万一哪天出了意外,希望能将器官捐献,救治他人。

小时候,陈怿常跟着父亲待在医院,小小的值班室是她熟悉的地方。耳濡目染中,对于医院,她从未有过普通孩子那样害怕的心理,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就是她最信任的人。6岁的时候,陈怿第一次向母亲提出:“我长大也要当医生,就像爸爸一样!”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全部填上了医学专业。

“我女儿已经不在了,作为医生,以有用的器官造福一些患者,是她对这份职业最好的交待;作为家人,希望她的生命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留在世上,同时给我们留些念想。”

年仅13岁的陈怿女儿,在得知外公的想法后懂事地说:“我知道,妈妈这是在做好事。”

6月14日、15日,浙江省红十字会组织浙医一院专家和器官捐献协调员两次奔赴嘉兴一院评估和确认,最终认定患者已符合脑死亡临床诊断标准, 适合器官捐献。在省、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陈怿丈夫亲笔签下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6月17日10时许,在家属、好友以及医院领导、同事的泪目送别下,陈怿从ICU病房被送至手术室,由器官获取专家进行手术。就在这门对门、仅有10来米的短短过道上,站满了前来送别她的家人、朋友、同事……曾经陪伴女儿丈夫的欢乐时光、探望父母的温馨画面、同事好友间的欢声笑语、对患者的殷殷叮咛……都将随着她的离去,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珍藏的美好回忆。

正在出差途中、我国著名肝移植专家、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闻讯后,专门打回电话:陈怿医生的大爱体现了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她是优秀医务人员的典型代表,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种利他主义的思想和奉献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女儿的生命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尊敬的好心人,你们好。当我知道我的肝脏是来自您的捐献的时候,我已泣不成声。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去谢谢您, 您的捐献是无私的。现在我已出院了,身体正在慢慢康复,我很希望能亲自跟你们说声谢谢!我也会用我坚强的意志,坚持术后锻炼,争取早日康复,不辜负您的帮助,也不辜负您家人的期待。我这条命是你们给的,我将延续他(她) 的生命,用我毕生的精力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7月5日,也就是陈怿离开的第18天,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为陈家人带来了他们在忐忑和期待中等待的消息——4位受捐者手术都很成功,术后康复情况都不错,目前均已顺利出院。其中,一名年仅27岁的男性肝硬化患者特意委托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封意义非凡的感谢信。他是陈怿肝脏的受捐者。

这封信有如久违的希望之光,洒进了每一位陈家人的心房。“如果没有这次捐献,这名小伙子的生命可能只剩下几个月。女儿的生命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这让我们很欣慰。”陈骍庠说,“希望你们一定要替陈怿好好地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

生命的接力,在这一刻生了根,发了芽。

陈怿(左一).jpg

陈怿(左一)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宗俊琳  整理)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