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使我成长,使命和担当给我勇往无前的力量
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武汉 阴雨蒙蒙
今天休息,窝在房间,突然想写点东西,于是提笔……
2020年2月6日,告别家人和同事,跟随新疆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带着感动、感激、未知和焦虑,踏上一段可能艰难的征程。虽然身边有141位队友,但已知却又充满太多不确定的前方,还是让每个人面带不安,但大家都尽力去隐藏这份不安,相互鼓励,勇敢地喊着“ 加油!加油!”
飞机加速滑行,这个场景对我而言,太熟悉而平常,但那天的那一刻,我百感交集。“这就要出发了么?我还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中……”、“启程了,战斗这就要开始了么……”、 “这一飞,不知道下一次起飞将是什么时候……”。于是,头一次拿出手机,记录了这段飞离地面的过程。此程一路无眠……
到达武汉,在机组人员声声“珍重”下,大部队浩浩荡荡走出机场。一支整齐划一的“蓝衣军团”,来到了这个最需要白衣天使的地方,还它一片清澈的蓝天,一缕明媚的阳光。
凌晨一点,4.5吨同程物资到达驻地酒店。领队戈小虎院长亲自指挥,大家齐心协力,开始转运和分发物质。男士们手搬,女士们接龙传送。看着全团中年龄最长的戈院长也亲自上前搬起了大纸箱,这个场面、这个团队,第一次感动了我,有这样一位有担当、肯吃苦、平易近人的领队,又有这样一队团结协作的战友,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安心,有信心,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赢!
今天的主题是:太多的第一次,带来太多的感动
第一次:感受到有个“家”一般温暖的科室做后盾,如此安心
自从知道了我、冯云、张国丽将作为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与奋战发热门诊的阿迪娜一样,要奔赴抗疫前线,我们的主任武丽君,就开始操心“张罗”了。她让科室给我们准备物质,拿出科室有限的口罩先保障我们用;号召全科帮我们找出了三个自家用的电热毯;让护士长给我们买压缩饼干、纸尿裤……;找出她自己的棉马甲,并叮嘱我们这些北方小孩,一定要御寒,仿佛是“北方不懂南方的冷”,像个妈妈似的,各种交代;出发当天还组织大家为我们践行。这些细节不停地感动着我们,但最暖心的是建起了一支“家庭后援队”,指定3名同事,主动联系了我们的家人并建起微信联络群,保障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家里有任何困难都有人一呼必应、全力支援。这让我们三个上有肝硬化腹水的母亲、下有刚刚术后襁褓中的孩子以及新婚三月的战士们,可以放心地出发,安心地战斗。
第一次:来武汉
随着我们风湿免疫科学术地位的不断提升,去外地出差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去过全国那么多城市,突然发现,这竟是我第一次来武汉。
你好,武汉!我们的初次相见竟然是这样的惊心动魄,这样的不平凡!
虽然是第一次,但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却感觉似曾相识,缘于你们带给我感动。
从酒店管家到服务人员,从武大人民医院的联络老师到医院的保洁大姐,只要有人的地方,第一句听到的总是“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这是一句多么平常的话语,饱含着他们对我们这些援鄂医疗队的希望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激。那些深情期盼的眼神和对我们细致入微的照顾,带给我们宾至如归家的感觉,也给予我们力量和责任。
第一次:在外地参加党员会议、宣读誓词
冲锋号已经吹响,战役拉开序幕。统帅戈小虎院长重整战队,鼓舞士气。
“前方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你们是精兵强将,大家做好防护,确保一个都不许落下,众志成城,一定会打赢这场歼灭战!待到樱花烂漫时,方是战士归家日。”
“大敌当前,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首进病区,党员先上!”
2月9日早,戈小虎院长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党总支会议”。作为党员先遣队员之一,我们在党旗下重温了入党誓词,不一样的地点,特殊的时刻,有勇有谋、大气细心的院长对我们的鼓励,让我们怀着同样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勇敢出征。
第一个:十二小时班,不眠之夜,却处处是感动
昨天,首战十二小时不眠夜,不知道有多久没有上过通宵的夜班了,很累,是真的,但更多的是实战的收获和感触。
首进隔离病房,首次穿脱防护装备,才发现,原来“理论很丰满,实践很骨感”。
防护服,这个在日常工作中根本不会提及的名词,现在已经太熟悉。因为它的重要,像战士手中的盾,像球赛中的守门员,是保障我们打赢这场持久战的有力武器。为了用好这个武器,我们学习视频、实践操作、总结经验、相互交流,随团刘佳主任还专程请来武大人民医院院感管理中心主任及中华院感学会主委亲自授课、传授实战经验。经过这番准备,我以为我已烂熟于心,自信满满地摩拳擦掌干起来。然而,实操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行合一”之不易。很羞愧地说,穿防护装备相对安全简单,我用了半个小时,脱用了近一个钟头。各种实际问题、难题、漏洞,像武汉昨日的小雨,点点滴滴跃于眼前。但在这个不太顺畅的过程中,时时有不曾相识的同班队友在帮我,检查和密闭每一个缝隙,去除每一个可能的隐患。大家总结经验,交流分享,只为我们每个人都能安全地工作、一个不留的按期返回。
凌晨一点半,第一次踏入隔离病区,第一感觉是,我真正地上了战场,见到了那些在电脑系统上看了好多遍名字的患者。
和组长徐红主任夜巡病房,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数据,然后传回照片给相对清洁区的同事继续处理医嘱。有些病人已睡,有些还醒着,我们慢慢地推开房门,轻轻地走到每个病人床边,有的查看、有的叮嘱、有的安慰。他们都是重症患者,但当我们走到他们跟前,他们会真心地说“谢谢你们”,其中一名患者还说“我知道你们,你们是新疆第三批医疗队,谢谢你们能来!”。透过护目镜局限的视窗,我看到了他们微湿的双眼,让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对生的渴望和如此真诚的感激之情,以至于抵消了我因缺氧带来的头晕和护目镜压迫导致的疼痛。
完成查房,怕有病人还有病情变化,也为了避免重复进入病区导致防护服的不必要消耗,我们坐在储物间“等待”着什么。而为了缓解不适感,我俩聊起各自此刻的感受和病人的病情。一名护士小弟走进来,可以看出他有些难受,因为他比我们待的时间更长,我们问他,他说“有些恶心,头很痛”,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老师们,病区病人病情平稳,你们做完工作就出去吧,有我们在,有事电话沟通,你们放心!”再一次,让我知道,什么是“我们是战友,我们要互相保护”。
第一次:在酒店大堂理发
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医院回到酒店,正准备冲澡睡觉,房间电话响起,酒店为我们请来的志愿者理发师傅到了。顺着服务员的指引,来到酒店大堂一角,一位身材瘦小、带着腿疾的师傅正在熟练地给一名队友理发。一头柔顺长发在2分钟内快速地变成了利落的短发,且发型还不错。于是我放心地将自己本已在家“自行修改”过的短发交给了他。为了更好的穿防护装备,我让师傅将鬓角彻底推掉,头发剪得更短。交谈中得知,他已经为近10个医疗队300多位医务人员义务理发。他操着湖北口音说“你们来帮我们,我们做这点事情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要让你们安心工作,不要有头发上的担忧,我做你们的后盾,随叫随到。”虽然背对着他,却可以感受到,瘦小的身躯此刻是多么伟岸。
第一次:“开门见礼”,第一顿家乡饭
做好团队的保障工作,不仅是医疗上的,还有生活上的。在这个特殊时期,武汉街道空无一人,各大商超关门闭市,想要满足大家生活物资的需求,这件事情变得尤为困难。
但是今天,打开房门准备出去的那一刻,被暖化了。一瓶喷壶包装的衣领净和一盒水果,躺在每个房间门外的地上,只为一声无扰的问候。因为买不到大家需要的喷壶,戈院长带领的管理组团队想出了这个办法,间接满足了大家的需求。为了让大家补充必需营养要素,卢铖科长为大家采购水果和牛奶,送到每个人手中。今天,更加让大家雀跃的是,随团的厨师师傅们为我们做了顿家乡饭。虽然抓饭是素的,虽然米没有新疆的精道,但是,这份心思、这份努力,让大家觉得,我们离家不远,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此行,还有许多的第一次,值得铭记;还有许多的感动,值得珍藏。
此行,只是刚刚开始,将是我今生难忘的经历。
愿以此行开始,继续激励我、感动我,启程一个勇敢无畏、无悔的人生。
(供稿: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陈意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朱玉龙:一根冷冻消融针一次手术能够消融几处肺癌病灶?
既节约成本,又精准高效。
2025-02-05 -
new主动脉旁拆“雷”-食管上段切出半个“胡萝卜”
2024-05-21 -
02-012024
回望历史,中医在中华民族强盛伟业中永立潮头
中医中药,中西结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协作,共同进步。
-
01-232024
心脏有“漏洞”、微创来“补心”,长征医院创新技术一针封堵罕见动脉导管未闭
-
朱玉龙:一根冷冻消融针一次手术能够消融几处肺癌病灶?
2025-02-05 -
用生命守护生命
2019-06-24 -
玻璃瓶里的春天
2019-06-24 -
手术室门里的故事
2019-06-10 -
梦是脚下的路,也是明天的太阳
2018-11-26
-
援非日记|仁心仁术造福苏丹人民 实际行动唱响中国故事——安康市人民医院李传根
2023-04-23 -
抱着患者做手术
2016-08-25 -
宋尔卫院士:父亲是生命中最好的导师,塑造了我的人生
2022-05-13 -
什么是疑难病例?
2018-11-12 -
万家团圆时,医院里的别样新年
2023-01-31 -
彭淑牖教授荣获2021年度“十大医学泰斗”
2022-07-08 -
朱玉龙:抗疫一线 始终有我
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