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宁:新发传染病、细菌耐药,抗感染之路任重道远
“自SARS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感染防控体系的建设,整个感染防控体系已经比较健全。武汉以后的几次新冠疫情,如北京、大连、乌鲁木齐等地的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与我们有优秀的流行病学和感染防控队伍,也与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体制分不开。可以说,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可能做到这样,即使以后再有小的流行,我们都能控制得好。”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第六届学术大会即将开启,作为本次大会的关注热点之一,IDSC名誉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在谈及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感受时说道。

刘又宁 教授

新冠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
刘教授表示,随着国家对感染防控体系建设的投入,我国感染病学及相关学科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此次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我国在半个月之内就分离到病毒,并把病毒序列向全世界公开,做得非常出色。要知道在SARS时候,我们很长时间都不清楚病原体是什么,最后还是国外先报道了。”
当然,此次疫情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教训。刘教授说,传染病通常是指数级传播的,时间非常关键。对于我国新冠疫情的暴发地武汉而言,如果早两周封城,可能外地就基本安全了;如果再晚两周,说不定整个中国就瘫痪了。所以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如果当某个传染病尚未明晰时,宁可往最坏处着想,也不要心存侥幸。“我记得当时也有媒体给我打电话,当时我只是说应该实事求是,科学对待,杀鸡要用牛刀!我想可能这次已经汲取了足够的教训,再出现类似情况我觉得已经是不太可能了。本来我们有优势的,不要把优势变成劣势!”
此外,从根本上的教训就是我们应该注意生态平衡。“地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享的,不光是人类独有,因此我们不能搅乱生态平衡,特别要注意微生态平衡也十分重要。”刘教授说。在人体生长的细菌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致病的,一些正常定植的细菌有阻碍致病细菌生长的作用。目前世界上有些“奇奇怪怪”的传染病,如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有可能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因此从根本上有生态平衡的意识非常重要。

院感做得好坏将决定遏制多药耐药的成败
细菌耐药是目前抗感染治疗中面临的全球性难题和挑战。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在抗多药耐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有效限制了抗菌药的不必要滥用。一些细菌耐药,如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现了下降趋势。
“然而我们面临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多药耐药细菌几乎都发生在医院内感染,跟社区的关系不大,这就提示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院感防控。我一直认为院感做得好坏,将决定我们遏制多药耐药流行的成败。”刘教授认为,日本院感防控做得非常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你问他们不动杆菌有多少,他们会问不动杆菌是什么?他们几乎见不到鲍曼不动杆菌,同时他们的CRE比例也非常低。”
另一方面,一个抗细菌新药的研发通常认为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元。刘教授表示,在新药研发不及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注意发挥现有抗菌药物的潜力。“为此,我们IDSC制定了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药共识,指导医生按照PK/PD的原理来正确用药。”
对于抗病毒治疗,刘教授认为,目前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病毒性疾病很多,然而真正有效的像乙肝、丙肝那样的抗病毒药并不多。比如流感在全球流行已有100多年,但目前认为流感没有特效药,金刚烷胺、奥司他韦等耐药快,且只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没有根本的作用,更治不了肺炎,奥司他韦只针对上呼吸道感染。”基于此,我们不能期望很快就会有一个特效药来治疗新冠病毒感染。
“正如谭德赛在8月8日所说,‘所谓的灵丹妙药,我们人类现在不拥有,将来也不拥有。’这与我的观点非常相似,我在2月8日就提出,对抗病毒药不要期望过高。现在我的结论是,对于COVID-19,临床现在应用的抗病毒治疗药基本都是无效的,如果有作用也是轻微的,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就有真正的抗病毒药。但有一个特殊情况,如果能将人类康复期血浆中的综合抗体进行人工合成,肯定是有效的,就是从化学药物跳到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最后,作为前任主委,刘教授对于IDSC给予厚望。“IDSC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在感染领域独具特色的多学科组织。IDSC的主要成员都是各临床科室从事感染性病相关的权威专家,副主委以上的几乎都是在中华医学会当过主委、现任主委和侯任主委的顶级专家。5年来,IDSC的成员们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来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多出色的成绩。特别是10万字左右的抗感染药物超说明书应用专家共识,将临床实践中不敢突破的问题进行了突破。另外我们表彰了4位老专家,体现了对我国感染领域历史发展的重视。此次新冠疫情,我们几乎所有著名的重症医学、呼吸、感染的专家如邱海波、童朝晖、杜斌、管向东等都奋战在第一线。如今IDSC已完成换届,未来希望在俞云松院长的带领下,IDSC进一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第三届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创新转化研讨会暨辽宁省罕见靶点精准诊疗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3-08-16 -
new陈良安:呼吸学科在前进 提高临床医生影像“慧眼”迫在眉睫
近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20-09-11 -
new管向东:重症医学的发展要有整体观!
什么是重症医学?重症医学就是研究那些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医学学科,它不是完全研究疾病的。当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出现后,它就属于重症医学管理的范畴。
2020-09-11 -
new黄晓军:多学科视角为感染问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感染是各个学科都能碰到的临床问题,多学科在感染方面的合作有重要意义,可以对感染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多学科合作诊疗的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值得在全国范围、在基层推广普及。
2020-09-10
-
陈良安:呼吸学科在前进 提高临床医生影像“慧眼”迫在眉睫
2020-09-11 -
管向东:重症医学的发展要有整体观!
2020-09-11 -
黄晓军:多学科视角为感染问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2020-09-10 -
俞云松:直面感染 多科合作,后疫情时代下感染科应势而为
2020-09-11 -
陈佰义:病毒性肺炎治疗 要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2020-09-10
-
第三届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创新转化研讨会暨辽宁省罕见靶点精准诊疗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3-08-16 -
徐英春:“人才短缺及技术开展”是制约感染性疾病相关学科发展的最大瓶颈
2020-09-07 -
陈良安:呼吸学科在前进 提高临床医生影像“慧眼”迫在眉睫
2020-09-11 -
管向东:重症医学的发展要有整体观!
2020-09-11 -
黄晓军:多学科视角为感染问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2020-09-10 -
邱海波:直面感染 做健康中国的守护者
2020-09-11 -
刘又宁:新发传染病、细菌耐药,抗感染之路任重道远
20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