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必杰:感染病科、医院感染管理科这样建设效果好!
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对全世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我国在经历了SARS、禽流感、甲流等一系列传染病及相应的防控以后,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认知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防控措施也做得比较到位。”
作为国内顶级的感控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教授认为,我国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表现出色,为全球的新冠疫情防控做出了典范。包括在1月下旬,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关于医疗机构新冠感染防控的指导文件,在后续口罩、防护服等防控物资逐渐充裕的情况下,很快使医务人员的感染率下降,驰援武汉的42000多名医务人员做到零感染。在社区,国家CDC制定了一套严密的防御体系,包括传染病预警机制、网络建设、发热门诊体系的建设、多学科协作、医疗机构与非医疗机构的合作等,都十分出色。市民的一些防控基本素养,如戴口罩、手卫生、隔离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一切都与国家快速、正确的政策指导分不开,可以说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整个感染病防控体系的一次检验和考验。

胡必杰 教授
勇于面对疑难复杂的感染 提升诊疗能力
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耐药菌的感染又一直萦绕和困扰着人类,感染病医生如何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很重要。“上海中山医院感染病科开设病房仅5年多的时间,但大家对科室的评价非常好,诊治疑难疾病成为我们科的一种品牌。”对于感染科团队的培养,胡教授有他自己的经验。
首先,要勇于面对疑难复杂的感染,勇于收治这些病人。“我记得俞云松教授以前说过,他们感染病科收治病人的要求就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在的就要把他收进来。我经常用这句话激励我们医院的感染病科。中山医院的疑难复杂病例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病原体非常复杂,有的是合并症严重,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我们都会收进来。随着收治的疑难病例的增多,我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快速找到感染病原体并针对性给予抗感染治疗,这些病人康复了,大家都很开心,感染病科医生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第二,能力建设上也要跟进。“我们科室的医生需要去重症医学科、放射科、病理科、微生物实验室轮转,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临床药师则蹲点感染病房。我们也经常与血液科、风湿科、骨科、整形科等开展多学科的合作。同时除了症状鉴别诊断、体征鉴别诊断,我们非常重视影像学鉴别诊断能力的培训。”
第三,训练微生物思维,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名称要熟悉,有相关的核心的基础知识,临床感染病的鉴别诊断思路就扩宽了。“有些疑难患者到我们这里可能三五天就可以确诊和治疗。我们感染病科患者平均住院时长也就7天左右,发热待查的病人在我们这里基本一周内绝大部分都能明晰疾病诊断,甚至是确定疑难感染的病原体。”
医院感染管理科建设首先要有专业化的定位
胡教授认为,医院感染管理科是行政科室,其职能的履行需要有专业的支撑,才能做到专业的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胡教授举例了9月2日下午在上海举办的院内感染质控小组组长区域擂台赛。当时有位选手口才很好,管理方面讲得很到位,演讲技巧、幻灯片也做得很好。然而当胡教授问其关于中国或者国际的感控发展方向有哪几个重点时,他除了说传染病防控是重中之重外就讲不到点子上了——耐药菌的防控、三根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
“我们的专业能力如果没把握好,就会变成CDC的消毒隔离而不是我们医疗机构里的专业医院感染防控了。”胡教授说,目前院内死亡很多就是耐药菌感染,不知道遏制耐药菌的核心措施是什么,就只能停留在消毒隔离、三区划分,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疫情之下,我们再一次看到循证感控、科学感控等理念的重要性。“要做好感染管理科的领头人,需要有足够的感染性疾病的知识,而并不是泛泛的讲管理。”胡教授表示,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目标就是患者整个医疗期间不发生感染或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定位就是“大感染、大感控”。“希望将感染、感控、微生物结合在一起,有管理的模式,有专业力量的支撑,才能真正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今年的“罕见疑难感染”病例讨论不容错过
对于即将召开的IDSC学术大会,胡教授认为“看点还是蛮多的”。新冠感染的诊疗肯定是今年的热点和亮点。此外,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做好抗菌药物管理、更好地开展感染性疾病防控、耐药菌的诊治、微生物实验室的支持、非培养技术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以及耐药菌的防控等也将是一大热点。
“此外,我个人觉得还有医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因此本次会议有大量的临床案例讨论环节。我设计了其中的“罕见疑难感染”板块,共6个病例、6位专家来分享,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利平教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凌云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刘正印教授、宁波第二医院陈琳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叶英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珏教授。通过这些少见病例的介绍,拓展临床医生对感染性疾病的思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第三届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创新转化研讨会暨辽宁省罕见靶点精准诊疗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3-08-16 -
new陈良安:呼吸学科在前进 提高临床医生影像“慧眼”迫在眉睫
近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20-09-11 -
new管向东:重症医学的发展要有整体观!
什么是重症医学?重症医学就是研究那些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医学学科,它不是完全研究疾病的。当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出现后,它就属于重症医学管理的范畴。
2020-09-11 -
new黄晓军:多学科视角为感染问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感染是各个学科都能碰到的临床问题,多学科在感染方面的合作有重要意义,可以对感染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多学科合作诊疗的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值得在全国范围、在基层推广普及。
2020-09-10
-
陈良安:呼吸学科在前进 提高临床医生影像“慧眼”迫在眉睫
2020-09-11 -
管向东:重症医学的发展要有整体观!
2020-09-11 -
黄晓军:多学科视角为感染问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2020-09-10 -
俞云松:直面感染 多科合作,后疫情时代下感染科应势而为
2020-09-11 -
陈佰义:病毒性肺炎治疗 要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2020-09-10
-
第三届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创新转化研讨会暨辽宁省罕见靶点精准诊疗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3-08-16 -
徐英春:“人才短缺及技术开展”是制约感染性疾病相关学科发展的最大瓶颈
2020-09-07 -
陈良安:呼吸学科在前进 提高临床医生影像“慧眼”迫在眉睫
2020-09-11 -
管向东:重症医学的发展要有整体观!
2020-09-11 -
黄晓军:多学科视角为感染问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2020-09-10 -
邱海波:直面感染 做健康中国的守护者
2020-09-11 -
刘又宁:新发传染病、细菌耐药,抗感染之路任重道远
20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