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CGOG2021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

6月18日CGOG2021细胞免疫专场

时间:2021-06-21 11:05:38来源:未知作者:种晓艺 张淼 阅读: 128991

前一日ASCO速递的学术大餐余味悠长,而 CGOG线下开场戏——“细胞免疫治疗”专场也于2021年6月18日下午如期而至,全网共73556人次观看直播。大会主席沈琳教授亲临现场致辞。会议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张斌教授和李洁教授联袂主持,着眼于细胞免疫治疗的现状与未来;下半场则由秦艳茹教授和李燕教授共同主持,着眼于CART在实体瘤的临床研究。此专场会议集合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细胞免疫研发人员、肿瘤内、外科医生参与讨论,以细胞免疫治疗的转化与临床研究为背景,结合各家中心肿瘤治疗经验及细胞免疫药物研发经验,提出新思考,为实体瘤治疗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首先由万志红教授以细胞免疫治疗政策解读及未来考量方向为题,从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申报审评情况、细胞治疗产品国内监管政策特点、免疫细胞治疗产品面临的挑战等几方面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细胞免疫治疗相关政策及细胞免疫治疗产品从研发到应用所面临的挑战。万志红教授指出目前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研发的现状:血液系统肿瘤多于实体瘤、CART产品多于其他。药学研究不符合临床试验的要求,动物实验不完善及较高风险,以及研究方案不可行等是造成实体瘤相对进展缓慢的关键原因。此外,万教授对2021年正式发布的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了详细解读,归纳了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研发面临的挑战。万教授的发言为尝试细胞免疫治疗探索的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带来了最权威的政策解读。

image.png

 

随后,许中伟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细胞治疗领域现状与前景。许教授详细深刻地回顾了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目前临床医生对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的最为关注的两点为:靶向性和人工修饰性两方面。 许教授以NK细胞、TILs、CART为例介绍了肿瘤治疗中常用的免疫细胞及各自特点。许教授提到,对于细胞治疗,细胞的质量要远重要于数量。另一方面,许教授以CART为例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及转化研究经验,指出CART治疗可能的耐药机制包括:CART细胞持续存在时间短、CART细胞功能减弱或者T细胞耗竭、CARB的形成稀少等;并为我们指出CART在实体瘤应用未来的发展的困难点包括:实体瘤靶点较少、

肿瘤微环境及营养养环境的异质性、 T细胞耗竭现象等等。而寻找特异性靶点、深入了解CART细胞的耗竭与失能、CART与非CART的比率的探索等等均是值得继续探索的方向。

image.png

 

最后,南京鼓楼医院的魏嘉教授带我们从多方面了解个体化肿瘤疫苗现状与前景。魏嘉教授由浅入深,从肿瘤的十大特征到肿瘤免疫特征,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到最新的纳米疫苗全面介绍了肿瘤疫苗的优越性及先进性。魏嘉教授结合自身团队的最新的临床试验及临床前研究,指出肿瘤疫苗未来发展方向及可能联合的策略,为我们带来目前最为前沿和值得关注的肿瘤疫苗研发现状。

image.png

 

  随后的讨论环节,黄纲雄教授、陆哲明教授、葛文刚教授、种孟阳教授、王弈教授、张淼教授就细胞免疫治疗研发及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image.png

 

  下半场会议,以上半场的细胞免疫治疗临床与基础的进展为背景,重点讨论了CART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首先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齐长松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实体瘤CART治疗不良反应管理。齐教授采用轻松风趣的语言描述了科室开展CART临床研究的心路历程。从临床试验第一例患者入组直至目前临床研究的顺利开展,结合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经典案例,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在处理CART回输后对CRS反应由恐惧到游刃有余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一些罕见的不典型的如肝功能异常伴发热、皮疹、神经毒性反应等不应一概归为CRS,需进行详尽的鉴别诊断及处理。为CART治疗的探索带来了宝贵的一线经验。

image.png

 

   随后,应志涛教授CART联合治疗基础与现状展开演讲。应志涛教授全面详细地回顾了CART治疗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目前血液系统CART治疗需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应教授对CART联合治疗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了系统归纳,介绍了CART联合治疗的几种可能性及具体机制:包括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小分子药物、放疗、肿瘤疫苗、溶瘤病毒

等等。并提到CART未来的发展有赖于对CART细胞作用机制的更深入地探讨。

image.png

 

   在接下来的讨论部分,赵青威教授、黄亮教授、潘登教授、鲁薪安教授、石燕教授、赵学强教授、刘洋教授、龚继芳教授就CART在实体瘤临床实践中不良反应的管理、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探讨。

image.png

 

   最后,大会主席沈琳教授对本次会议作出总结,沈琳教授指出细胞免疫技术属于所有的科学家和医生,尽管实体瘤的疗效差于血液肿瘤,但我们都成长于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推动其发展。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需要极强的科研团队和临床团队以及其他学科的合作。免疫治疗在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希望大家不忘初心,不忘科学本质,相信细胞免疫会越做越好!

image.png

     

6月19日,CGOG2021高峰论坛、食管癌专场、肝胆胰专场、GIST/NEN专场,精彩继续!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种晓艺   张淼

责任编辑:李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new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 2021年会圆满落幕

    2021年6月16日-20日,为期五天的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hinese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Group,CGOG)2021年会圆满落幕。2021群贤云集,初心不忘,再续十年新华章。 CGOG在国内外同仁的支持下走过了11年的风雨,见证了国内消化道肿瘤领域的起步与发展。CGOG2021年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每日进行2-3场不同专题的学术会议,总计20余场会议,学术专场平均超7万人次观看,最火爆的CGOG年会高峰论坛的观看数量超13万人次

    2021-06-21
  • newCGOG2021 | 消化系统肿瘤国际高峰论坛: 群贤云集,初心不忘,再续十年新华章

    2021年6月19日,第11届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CGOG)在大家的期待中如期举行。本次大会紧跟国际前沿,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针对不同瘤种设立相应专场,系统梳理消化道肿瘤热点问题。CGOG主会场邀请了多位学术领军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日本仁爱大学医学院Hisato Kawakami教授和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Yung-Jue Bang教授等,吸引了150余名同行参会,线上134013次观看量。 CGOG主会场在北京大学

    2021-06-21
  • new6月20日CGOG2021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委会年会速递

    6月20日上午,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委会年会在CGOG2021期间召开。大会学术气氛浓厚,现场讨论氛围热烈。 首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袁响林教授作为大会主席作开场致辞。随后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张鹊副理事长致辞,介绍了学会的架构、具体职能,由郑革红秘书长宣读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专委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专委会主委张小田教致辞,发表了对青委会今后工作的希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彭智教授受聘为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他发表了工作报告,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愿景。北京癌

    2021-06-21
  • new2021CGOG食管癌专场速递 | 三军对话齐冲锋,上下聚力谋精准

    延续主会场的学术热情,CGOG 2021食管癌专场于6月19日下午召开,会议依然采用线上联合线下的模式,除了现场热情的观众参与外,全网共93800余人次观看了会议直播,会议为食管癌治疗领域最新进展的传播和多学科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优质学术交流平台。 本场会议由三位国内食管癌领域著名专家主持,分别是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李印教授、肖泽芬教授和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张晓东教授,大会主席沈琳教授亲临现场致辞。 会议伊始,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鲁智豪教授做了“食管癌精准治疗的探索与体会”的主题报告,鲁教授从晚期

    2021-06-21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