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
当前位置:首页/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学术/详情

CSC2021 | 青委论坛·解读心血管领域的热点与难点

时间:2021-12-17 13:00:14来源:未知作者:医师报 阅读: 110134

12月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青委论坛如期召开。本次论坛是由CSC发起主办的年度重要的学术活动,致力于传递心血管各领域最前沿的进展,打造精品学术会议平台,推动中国心血管学术技术进步。此次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相信在会议组委会的精心策划和筹备下,现场和云端交相呼应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同样能发挥会议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韩雅玲院士:聚焦学科热点难点 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图片4.png

本届CSC青委论坛将围绕我国心血管病临床诊疗中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旨在提高心血管医生的专业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将秉承传承发展理念、总结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与科研成果,全国各地的专家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分享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技术。鹭岛厦门是中国改革开发的先行城市,模范城市,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起手来,继续为我国心血管健康事业而努力奋斗。

程翔教授:双指引导管左主干旋磨

图片5.png

程翔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两例左主干前三叉严重钙化的高难度病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对钙化进行评估后,为改善冠脉钙化病变患者的PCI效果,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进行主动旋磨,能够销蚀钙化斑块,增加病变的顺应性,使病变易于扩张,器械更容易通过,减少夹层及撕裂的危险,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然而前三叉钙化病变旋磨治疗存在边支闭塞的风险,因此,程翔教授采用双指引导管+微导管保护边支的策略,对左主干前三叉充分旋磨,保证了支架的顺利植入及良好的贴壁,可谓“利器在手,何惧磐石”!

翟光耀教授:准分子激光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图片6.png

图片7.png

翟光耀教授会中指出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ELCA)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经验看ELCA并不比单纯球囊的血管成形术有利;但随着操作技术的改进和适宜患者的选择,ELC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动脉粥样硬化消蚀策略,已经在当代PCI中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随着世界范围内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验的增加,ELCA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手段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ELCA通常用于支架内再狭窄、支架扩张不良、球囊不能通过的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的患者。在过去25年中,在大多数情况下ELCA技术成功率>80%,血管夹层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为9%。最后翟教授结合自己的精彩病例,和大家分享了准分子激光在复杂病变的应用技巧:Slow Advancement is Key!

张俊杰教授:主动脉关闭不全介入治疗最新进展

图片8.png

张俊杰教授会中指出,根据欧洲心脏手术数据库统计,重度主闭中,LVEF30-50%的患者仅21.8%,LVEF<30%的患者仅2.7%行外科手术,而高龄及相关合并症是拒绝外科手术的常见原因,且重度主闭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0-20%,TAVR手术量已经远超SAVR,张教授通过本中心的TAVR病例,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VITAFLOW瓣膜的使用经验,同时还介绍了本中心关于TAVR的临床科研。

杨滨教授:冠心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的处理

image.png

图片10.png

杨滨教授会中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全身性、系统性疾病,累计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为主的全身多出血管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成为日益常见的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随后杨滨教授通过病例,向大家分享了关于一站式颈动脉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基本原则,以及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的诊疗要点,和冠心病合并上下肢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策略等,最后杨教授总结:冠脉合并外周动脉疾病一般临床情况复杂,要依据患者症状及动脉狭窄程度确定治疗的先后次序,同时考虑手术的复杂程度及对比剂用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柴大军教授: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与微循环保护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柴大军教授会中指出,心梗的最关键问题是挽救心肌,挽救心肌靠开通血管,开通血管的目的是要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是介入手术的至上理念!有微循环,才有心肌,才有心肌灌注。功能血管是200μm以下的微循环,是组织能量转换代谢最重要的架构空间,有了微循环才有心肌,必须重视。开通大血管只是开通了传导血管,如果堵了微循环和小血管,即没有功能血管,是二次的毁损和打击。特别强调,在整个灌注过程中必须以微循环为中心,以恢复微循环的灌注和保护微循环为最重要的靶目标和出发点。血流重于血管!灌注重于开通!如果上通下不达、上通下堵,将大循环的血栓挤到微循环中堵住,等于二次打击!要以恢复心肌灌注为标准来评价支架置入治疗。

廖旺教授:冠心病一级预防进展

图片13.png

图片14.png

廖旺教授首先介绍了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指在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通过控制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风险和预防措施。随后廖教授通过国内外从流行病学到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讲解了关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遗传学风险,最后总结:1.遗传学风险积分在一级中的潜力初步显现;2.构建遗传学风险积分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3.需要更多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遗产学风险积分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4.更多的遗产学特征的加入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其实用价值。

胡新央教授:干细胞促进心梗后血管新生的机制

图片15.png

图片16.png

胡新央教授指出,心肌梗死是国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现有药物、介入等治疗的基础上,很大一部分患者仍发展为重度心力衰竭,而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手段,血管新生是干细胞修复缺血性心肌的主要机制之一:干细胞受缺血动员迁移至血管内壁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来促进血管新生,同时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血管新生。通过大样本、长周期非人灵长类研究揭示了干细胞修复心肌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旁分泌作用。

沈雳教授:BRS支架内血栓发生机制---从基础到临床

图片17.png

沈雳教授会中指出,冠脉介入治疗已经历3次革命,可降解支架将会是第四次革命,BRS的目标是血管修复,回复血管的舒缩功能;同时介绍了中国BRS的研发现状,对于如何解决可降解支架失败率高的现状,沈教授提出了看法:1.选择合适可降解支架植入的病变,2.应用可降解支架标准植入流程规范3.降低支架壁厚,提供支架稳定性,4.优化讲解周期,5.提高支架延展性和显影性。最后总结:1.第一代BRS的植入前后需要影像学指导,OCT最佳,2.要充分的预处理,3.BRS植入后双抗时程建议在个体化前体下,尽可能延长至3-4年(降解期完成)。

陆敏杰教授:CMR在非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应用

图片18.png

图片19.png

陆敏杰教授会中首先介绍了CMR在非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上一站式检查的优点:1.组织对比佳,2.技术进展快,3.扫描序列丰富等。同时CMR的优势还有1.无辐射,高空间分辨力,2.无视野限制,无死角,尤其对于特殊类型HCM(心尖HCM、后室间隔HCM、前侧壁HCM)。

陆教授随后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核磁在各自心肌病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陆教授会后总结;1.心肌病种类多,大多数具有相对特征的磁共振表现;2.少数、非典型心肌病存在同病异征、异病同征,需要密切结合临床,3.新技术(心肌应力)有望进一步拓宽磁共振在心肌病的应用范围,在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陶海龙教授:心室相关解剖和室早消融

图片20.png

陶海龙教授讲课的主要内容有1.三尖瓣环的电生理解剖,2.室早心电图定位,3.标测消蚀技巧。陶教授指出,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早解剖分布:后侧壁(40%)、侧壁(35%)、前侧壁(25%),其体表心电图特点为V1导联均呈LBBB图形,I、aVL导联QRS波正向比例100%,90%胸导移行>V3比例100%。对于标测消蚀技巧,陶教授总结出:特殊到位法及辅助长鞘有助于导管贴靠到位,提高消蚀成功率。

张志国教授:急性心率失常治疗原则与常见误区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张志国教授会中的主要内容有:首先介绍了急性心率失常治疗原则,包含对首先识别有无血流动力学的障碍,其次识别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心功能不全,分析可能的诱发因素等。常见误区有:1.所有心率失常都必须干预;2.胺碘酮是万能神药;3.一种药物无效就换另一种;4.心律失常以治疗为上,忽视预防;5.忽略基础疾病及病因治疗。会中张教授对常见误区进行了详细解答及指正。

-————————————————————————————————————————————————————————————————————————————

青委论坛结束总结

最后柴大军教授做结束总结:感谢大家精彩的讲课,今年的青委论坛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再次感谢全国心血管同道的积极参与!共同见证心血管界学术盛会的召开,携手开创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美好未来!

论坛主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院韩雅玲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

上半场

主持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力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院梁振洋教授

内蒙古自治区人们医院刘喜教授

讲课嘉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

安贞医院翟光耀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张俊杰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斌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柴大军教授

海南省人民医院廖旺教授

下半场

主持人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凌志渝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彤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闫小响教授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赵然尊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贾海波教

讲课嘉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新央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沈雳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陆敏杰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陶海龙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志国教授

责任编辑:李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