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1】心血管影像论坛·超声、CT、磁共振、核医学
12月1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心血管影像论坛如期召开,众多心血管影像领域的顶级专家云集,作为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重要环节,专家们从超声、CT、磁共振、核医学多个学科出发,介绍了各项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热点、个人体会及应用前景。
本次会议主席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上半场主持人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小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兰晓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新宇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姚桂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田野教授担任主持,讲课嘉宾为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张佳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蕾教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李剑明教授、北京医院汪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晓丽教授;下半场主持人由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吕秀章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彭芸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航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叶炀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怡教授担任,讲课嘉宾为四川省人民医院尹立雪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逄坤静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郭应坤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微微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敏福教授。各位主持嘉宾及讲课嘉宾为本次论坛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讲。此次采用在线会议的方式举行。相信在会议组委会的精心策划和筹备下,各位专家在云端交相呼应的高品质学术交流,同样能发挥会议的学术影响力。
赵世华教授首先进行了简短的开幕仪式主持,并表示各位专家均在不同心血管影像领域有较高成就,也必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
张佳胤教授:冠状动脉CT成像进展
张佳胤教授会中首先介绍了从EBCT到Post-64sliceMDCT的CT设备技术的进展。随后从冠脉CT斑块成像的发展、冠脉CT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诊断效能及临床评价两个主要方面对冠脉CT成像的进展进行了精简的介绍,表示冠脉CT对斑块特征、冠脉周围脂肪密度及斑块流体力学的评价对冠状动脉硬化预后的具有重要价值,冠脉CT对心脏血流评价诊断效能达到90%。最后张教授总结,从2002年至今冠脉CT在心血管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解剖到功能,以后人工智能对信息的深度挖掘将对临床诊疗提供更大的价值。
赵蕾教授:急性心肌梗死CMR的进展
赵蕾教授从近三年CMR在急性心梗(AMI)中的研究数量较前回落为开端,引出近三年CMR在AMI中的研究新进展。赵蕾教授首先介绍了CMR传统序列及新开发序列(T1 mapping、T2mapping)在AMI中的应用,随后从CMR在微小病变进行检测、灌注成像、对不同AMI的特点分析及预后价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介绍了CMR新技术的革新,将增加受益患者范围,并表示由于既往的研究具有异质性,后续研究及临床工作需要对检查流程及序列进行规范。
李剑明教授:冠状动脉微血管性疾病核素显像进展
李剑明教授从3例典型病例临床情形引入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定义及其在冠心病中的作用。介绍了国内外指南及共识中对冠脉微血管病变的分型及冠脉血流储备CFR、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微血管阻力指数IMR的定义,强调了冠脉微血管在血流调节中的重要作用。随后介绍了测量CFR的主要方法,表示目前PET仍是金标准,CZT-SPECT心脏专用机可以作为良好的替代,并介绍了CFR的判断界值及诊断冠脉微血管疾病的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几个典型病例介绍了以上二者在冠脉微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汪芳教授:冠心病超声新技术
汪芳教授从冠心病的社会意义出发,分别介绍了斑点追踪技术、超声、心肌做功技术、心脏超声造影、负荷超声、负荷+斑点追踪技术的价值并通过典型病例介绍了这些技术在冠心病术前评估及预后中的应用。随后简单介绍了冠脉超声、心肺运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这些超声技术为冠心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带来极大的帮助。
张晓丽教授:心衰患者脑代谢的功能
张晓丽教授首先总结既往了既往研究的一些研究结果:冠心病心衰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比例高,患者预后差;脑海马葡萄糖代谢与认知及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杏仁核葡萄糖代谢随着心功能变化存在性别差异。由此引出安贞医院课题组的相关研究进展:首先是心衰患者心肌存活、心功能与脑代谢活性的研究,结果提示认知多个相关脑区代谢水平与存活心肌百分比有相关性;随后介绍了PET/CT显像评价血管重建术治疗后心衰患者脑代谢改善的研究,发现手术治疗后,患者脑代谢会发生改善。张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与脑代谢之间的关系紧密且复杂,而PET/CT作为“一站式”检查手段在对二者的进行同时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田野教授最后对第一步分的讲课内容做出总结,指出心血管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乃至心脑相关疾病中意义重大。
尹立雪教授:超声心动图与结构性心脏病
尹立雪教授首先为我们厘清了结构性心脏病的定义,明确了矫正的治疗理念。随后又为我们介绍了超声技术的发展,并详尽展示了超声技术在室间隔缺损、冠状动脉瘘、永存动脉干等多种结构性心脏病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其对治疗后心脏结构、功能、血流改善的评估,可视化监测治疗后情况的三维超声,有助于手术目标精准实现超声引导下外科微创手术,充分显示了超声心动图对结构性心脏病诊治的巨大作用。最后,尹立雪教授还带我们展望了包括大数据及深度学习等新技术蓬勃发展的美好远景。
逄坤静教授:经食道超声在儿童先心病中的应用
逄坤静教授会中指出,经食道超声(TEE)既是术前诊断的主要工具,也是术中检测、引导,术后即刻评估手术质量的有力手段。它需要医生技术熟练、熟悉外科术式,并同时具备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逄坤静教授还通过数个病例,对TEE在评价手术质量中的作用做了详尽的展示。最后逄坤静教授总结道,术中经食道超声是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升级应用,是先心病外科手术的质检员,想要做好手术,TTE基础是前提,TTE技术是保障,我们要利用好一切检测结果,和外科医师积极沟通,避免方向性错误。
郭应坤教授:儿童心肌病CMR进展
郭应坤教授在会中首先传达了儿童CMR检查专家共识,即选择快速序列,运动校正序列等,并为我们系统清晰地介绍了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心内膜弹力纤维增殖征、放化疗后心肌损伤等儿童心肌病,有效加深了我们对儿童心肌病CMR的认识。最后郭应坤教授还和我们一同分享了压缩感知、人工智能应用等一系列儿童CMR的新技术。
周微微教授: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病变围术期中的应用
周微微教授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为我们展示了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病变的应用。在展示中,我们了解到超声可在术前筛查适应症,在术中探查瓣膜及心脏的基本情况,在术后随访监测人工瓣膜及心脏功能,并进行远期并发症的评估。此外,周微微教授还以两例病例为参照,为我们进一步阐明了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关闭不全术中及术后的应用。
杨敏福教授:心血管FAPI显像新进展
杨敏福教授首先向我们系统性地介绍了心肌纤维化的诊断现状以及心血管FAPI显像研究的现状。随后结合既往及自身研究为我们具体展示了FAPI显像目前在急性心梗、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损伤、肺动脉高压、动脉粥样硬化、急性血管损伤等多种疾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阐明了FAPI成像在心肌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心血管影像论坛结束总结
最后郭应坤教授进行总结,倡导用CMR、超声、核素等多模态成像多心血管疾病进行多维度评价,感谢各位心血管同道的积极参与及对本次会议的辛勤付出,期待来年再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学术快递 | 一期一会之新年大礼包龙岁腾云去,蛇年舞春来——新生儿领域2024指南共识盘点
2025-01-02 -
08-252023
为促进消化道早癌诊疗规范化不断蓄力
-
08-252023
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 眼动脉介入化疗是首选
-
new【CSC2021】心血管影像论坛·超声、CT、磁共振、核医学
12月1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心血管影像论坛如期召开,众多心血管影像领域的顶级专家云集,作为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重要环节,专家们从超声、CT、磁共振、核医学多个学科出发,介绍了各项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热点、个人体会及应用前景。 本次会议主席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上半场主持人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小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兰晓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新宇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姚桂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田野教授担任主持,讲课嘉宾为上海第一人
2021-12-21
-
CSC2021|基础研究论坛:聚焦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研究
2021-12-21 -
【CSC2021】心血管影像论坛·超声、CT、磁共振、核医学
2021-12-21 -
CSC2021|代谢性心血管疾病论坛:共享心血管代谢领域学术盛宴
2021-12-17 -
CSC2021|基础研究论坛三
2021-12-21 -
CSC 2021|心力衰竭论坛 · 抢救心肌,优化管理
2021-12-21 -
CSC2021 | 基础研究论坛
2021-12-21 -
CSC2021|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论坛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