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一带一路积极引领 三项盛会联袂召开 上千代表深入研讨——中俄等国专家联手推动心血管病防治形成国际合作大格局

时间:2017-07-14 14:20:16来源:未知作者:衣晓峰 生利健 阅读: 114571

     本报讯 “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医疗卫生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划时代的大背景下,2017年7月14日-17日,第三届中俄青年学者心脏病学会议、第九届中俄医药学会议、第七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在美丽的哈尔滨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及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位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员参加了这一重大的国际盛会。

 

 

 

中俄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已经步入新阶段,双方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合作展现了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本届学术盛会是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国药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亚洲心脏病学会、黑龙江省教育厅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及其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大会旨在加大中俄两国医学专业人才的交往力度,加强双方医药科技领域的合作影响,加速搭建寒冷地区和国际心血管病学领域的研究平台,加快推动医药学的成果创新转化,共同谱写中俄医疗卫生事业新篇章。

 

 

据本届大会执行主席、哈医大附属一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田野教授介绍,上述三大盛会分为2017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医学科学前沿论坛、东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龙江心脏康复论坛、心血管护理论坛、心律失常、龙江冠脉复杂病变介入论坛、结构性心脏病与影像论坛、第九届中俄药理学会议、黑龙江省第六届心脏重症论坛、基础与转化及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青年联盟)第二届青年优秀论文评比等12个论坛,50个专场,12场卫星会议,共计有244位学者做了学术报告和精彩讲座。

 

 

来自俄罗斯伊·米·谢切诺夫莫斯科第一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巴什基尔国立医科大学、伊尔库茨克国立医科大学、斯塔夫罗波尔国立医科大学、库班国立医科大学、远东国立医科大学、西北国立医科大学、阿斯特拉罕国立医科大学、阿尔泰国立医科大学、喀山国立医科大学、沃罗涅日国立医科大学、西伯利亚国立医科大学等18所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我国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34所大学的70多家医院专家、学者、代表应邀参会。中俄两国3位大学校长、3位国家级学会主任委员和8位副主任委员莅临本次会议,并主持各个论坛的学术活动。

 

 

 

会议特别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韩德民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院士、加拿大劳伦森大学副校长王睿教授、圣彼得堡国立大学Andrey Obrezan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聿教授等著名学者为大会做专题报告。同时,会议专门设立了中俄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评比擂台,来自伊·米·谢切诺夫莫斯科第一国立大学、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远东国立医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沃罗涅日国立医科大学、库班斯基国立医科大学、西北国立医科大学的13名俄罗斯医学生及17名国内高等医药院校的学子参加了青年优秀论文评比,奖项设立为特等奖中俄各1人,一等奖中俄各3人,二等奖中俄各5人。

 

新闻链接

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累累硕果受到瞩目

“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校长和俄联邦科学院通讯院士、伊·米·谢切诺夫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格雷鲍奇卡·彼得·维达利耶维奇教授于2014年7月1日共同发起的。“联盟”为中俄两国主要医科大学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非政府组织,是在具体落实中俄两国元首关于加强两国高校交往、增加互派留学生、加强医药卫生领域合作的共识,以及《中俄总理第十八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所涉及医疗领域合作内容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旨在汇集中俄两国主要的医科大学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中俄医学交流与科研合作,加快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水平。

据杨宝峰院士介绍,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从成立到现在,两国学生互换交流达5000余人次;举办国际会议46场,参加人数3万余人次;签署合作协议37项;联盟高校由最初的90余所发展到现在的106所。同时,还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成立了中俄医学研究中心,下辖13个研究所,包括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涵盖了整个生命学科的各个领域,进行了中俄全方位的合作。此外,哈医大和俄罗斯还合作编写了汉俄英首部大词典,从去年开始发行,受到了两国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的重视及好评。

另据了解,今年6月中旬,在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立3周年之际,“第二届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暨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医学教育论坛”在哈医大举办,俄方9所医学院校和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院校及6所特邀院校院校长、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共同交流了中俄医学教育成果与经验。同时双方还决定对两国之间均高发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拟在我国三亚建立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医院和健康中心,以有效解决南病北治、北病南治、热病寒治、寒病热治等问题。

我国寒地重大疾病防控对策项目结题

近日,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重点项目《我国重大寒地疾病(高血压)防控对策国际比较研究》结题会议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举行。各位与会专家高度赞扬了该咨询项目实施的意义,肯定了项目组的工作,并根据报告的内容和结构分别提出了修改意见。

作为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高血压患病人数超过2.7亿。据了解,血压水平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寒冷季节血压升高,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寒冷地区温度每降低1℃,心血管病死亡率就增加1%。我国北方地区处于寒地(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8℃),气候寒冷,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南方迥然不同,高血压患病率在高纬度寒冷地区往往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

《我国重大寒地疾病(高血压)防控对策国际比较研究》项目,正是在我国寒冷地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大背景下设立的,关系到我国高血压病防治的战略决策思考。本项目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杨宝峰校长的主持下,通过国内、国际合作交流模式,以科学证据为依据,梳理了国际高血压的防控策略及科研进展,吸收了发达国家关于寒地高血压防控的经验,总结了我国南北方在高血压防控方面的自身优势和存在问题。

专家指出,要将我国目前寒地省份防控高血压手段与国际先进经验进行充分融合,使寒地高血压防控措施更具可操作性,更成体系,特别要重点强调高血压防控从中小学生抓起,加强寒地高血压防控研究,将本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我国慢性病防治实践,促进寒地居民的健康改善及社会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心血管疾病介入医疗质量控制

2009年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就在国家卫计委和黑龙江省卫计委医政处的领导下,对全黑龙江省的冠心病介入、起搏与电生理介入及心电诊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每半年组织专家召开一次质控会,对全省的死亡病例、并发症病例以及三枚以上支架病例进行审查,同时针对相关不足对全省医师进行专题培训,截至目前已召开质控会19届,点评审查病例过千例,开展培训及专题讲座近70余场次。

前进中的哈医大附属一院心血管内科

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于1952年由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傅世英教授创建。在傅世英教授、黄永麟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在50年代在国内较早将心电图应用于临床诊断并开展了心导管检查技术;70年代与哈尔滨市电表厂合作研制成功我省第一台体外心脏起搏器及直流电除颤器,建立CCU病房并在全国首次开办心肺复苏讲习班;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PTCA技术;90年代初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合作开发了我国首台射频消融仪并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无创电生理设备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检查,称为在国内首批开展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工作的单位;1997年率先在黑龙江省开展经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200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经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2004年卫生部主办《中国卫生产业杂志》学科排名列全国心血管内科第七位。2006 “十五”期间被评为黑龙江省属高等学校优秀重点学科, 2009年“十一五”中期评估结果为优秀。心内科为首批国家博士点,现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药理基地,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先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国家卫计委(黑龙江省)冠心病介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黑龙江省心电诊断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黑龙江省起搏与电生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黑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省重点学科。

 

责任编辑:衣晓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