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行医随感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行医随感/详情

游学是青年医生成长的催化剂

时间:2022-07-27 12:17:14来源:未知作者:河南卫健委徐宏伟

有一位在农村服务的医学定向生,服务期已满,一次打电话问我,下一步怎么发展为好,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对他讲,最好能出来再进修跟师学习一段时间。且最好是能够出来多拜几位老师,多到几个地方去游游学。我给他的这个建议,是基于观察古今中外众多著名的医家成长经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


读书人自古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而能否把这些理论转化成自身能力,那当然还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大胆走出书斋,去与别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去观察学习别人之长,这正是行万里路的重要意义。非医家如此,历史上,战国时期,孔子十几年周游列国,才逐渐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儒家思想。而西汉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曾两次游历大江南北,遍访乡间高士,并从历史古迹之中发现挖掘大量信息,所以,他才能把《史记》写得如此传神和艺术,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而众多的医家,从神医华佗到医圣张仲景,从药王孙思邈到金元四大家,从药物学家李时珍到叶薛吴王之四大温病学家,没有一个是关在书房里成长起来的医家。他们之所以在如此广大的地域内流传着传奇故事,说明了他们广泛的社会接触和超越常人的人生阅历。因此,从众多名家经历中,可以得出年轻时的游学走访对医者成长的重大影响。


大家都知道,汽车开上几百公里,油或电快耗完了,就需要加油或充电。人才的成长也是这样,在医者的职业生涯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和困惑,这些积累到一定量,就必然成为能力上升的瓶颈。如果面对这些新问题,绕着走,不思考,不主动想办法去解决,那我们的水平肯定是就此打住了,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进步,这个瓶颈就成了我们继续成长的天花板。而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选择走出自己的舒服区,瞄准自己的专业前沿,围绕自己的专业短板或兴趣,到更高一级的医教研平台,跟随更高一层次的专家导师,沉下心来,继续学习深造。以1年为期,或更长的时间,去进修学习,虽然辛苦一些,但却能开阔眼界,启迪思想,了解新知,掌握新技,必定能够增长才干。这种游学是突破个人成长瓶颈的极佳方式,也理应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从近年来笔者结识的一些八零后、九零后优秀青年中医师来看,如河南省中医药大学三附院的臧云彩、开封市第二中医院的陈焕新、郑州春和堂的尚乐安等,他们虽然很年轻,但通过游学,通过不同地方的跟师侍诊,临床能力短期内都得了较快的提升,重新回到岗位之后,目前已成为患者充分认可及复诊率很高的一方名医。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以,我想对青年医生们说:世界那么大,何不去游学!


责任编辑:管颜青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