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于波教授团队为临床识别急性心梗高危病变再添新力证

时间:2023-03-31 18:12:54来源:医师报作者:衣晓峰 田为 曹玥 阅读: 207542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团队撰写的科研论文“三支血管OCT识别高危冠脉病变”被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影响因子 27.2)在线发表。该项成果为临床识别急性心肌梗死高危病变增添了新力证,受到了国际著名学者的好评和点评。于波教授和代建南教授为本文章的通讯作者,姜森青、房超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冠心病是全球第一致死性疾病,作为冠心病的主要致死类型,我国现有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约1600万,每年新增约100万,死亡人数逐年攀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专家介绍,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脉急性堵塞而引发的心肌严重而持续的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如何准确识别导致AMI的高危冠脉病变,已成为当前AMI防治领域亟待攻克的国际难题。

据了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先进最先进的腔内影像学技术,能够直接进入冠状动脉的血管腔内高清成像,被誉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与既往报告对部分冠脉血管节段开展的OCT扫描取样不同,于波教授团队在长期深入探索中,对883例AMI患者的2649支冠状动脉、3757处病变进行了长达4年的临床随访观察,首次实现了冠脉病变“全覆盖”OCT扫描,并对随访临床事件展开了“一对一”回溯,从病例和病变两个层面给予了详尽分析。

研究结果明确证实:薄纤维帽脂质斑块和最小管腔面积可作为未来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最薄纤维帽厚度、最大脂质角度和最小管腔面积的临床界值分别为66.7微米、225.7度和3.54平方毫米(即66.7 μm、225.7°和3.54 mm2)。如果病变同时存在上述高危特征时,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可增加15.50倍。于波团队还在OCT精准诠释病理的基础上,确立了高危斑块特征、厘清了临床界值,由此奠定了OCT在识别高危病变和AMI风险分层中的指导地位,为临床有的放矢地施行早期药物或介入干预提供了影像学标准。

 

国际著名介入心脏病学权威专家、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大会主席Gregg W. Stone教授在同期杂志进行的专题评述中高度评价:“毋庸置疑,OCT现已确定能够检测未来不良事件起源的高危病变,从识别到诊疗高危病变的转变,并为改善冠心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最大机会。”

据悉,哈医大二院目前拥有全世界最大的OCT数据库,是单中心OCT病例数最多的医院,数据量达两万余例,科研质量居国际领先。于波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OCT应用专家共识,受邀参编首部由16个国家共同制定的国际腔内影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于波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牵头《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研究成果在多方面引领国际前沿,显著提升了心血管病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为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与此同时,于波教授团队《IVUS-OCT双模成像系统及成像导管研发》项目于去年5月正式获批上市,同年9月完成全球首例应用IVUS-OCT一体机全程指导实施心脏支架介入手术;同时,由于波教授牵头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双源多模多功能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系统研制”,着力于解决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在体精确识别和进展机制的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是血管腔内OCT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