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专家提示:四季品茗讲“茶道”

时间:2023-04-25 08:04:36来源:医师报作者:衣晓峰 张志彪 阅读: 170560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精于品茶、烹茶、种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写下这样脍炙人口的品茗名句,用来称赞好茶清新芳香,爽心怡神,像美女一样令人喜爱,堪称构思精巧,雍容别致,千古绝唱。时下,明前茶已经陆续上市,让喜好饮茶者趋之若鹜。但在国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指导教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敬孝教授看来,春茶虽然味道鲜香,却并非适合所有人饮用并且一年分为春夏秋冬,茶也有寒凉温热四性的差别,因此要讲究“茶道”,四季饮用注意有所区别。

茶叶果真越新鲜越好?

李敬孝教授介绍说,春茶芽叶细嫩,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香气物质和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且农药残留少,显得尤为珍贵。但从健康角度看,“茶叶越新鲜越好”的观点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这是因为春茶刚采摘下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醇类等成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人而言,会刺激胃肠黏膜,诱发胃病。

同时,新鲜绿茶中咖啡因、活性生物碱及多种芳香物的含量较高,容易兴奋神经系统,对人体胃肠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利影响。若是喝了过多的新茶,很容易带来头晕、乏力、便秘、腹胀等不良反应,人们称之为“醉茶综合症”。李敬孝教授建议,春茶最好存放半个月以后,待茶中的多种物质自动氧化后再喝为好。

中医是如何看待喝茶的?

由于茶叶有很多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等各科的多种病症,所以中医学认为茶不但药,而且为“万病之药”。

李敬孝教授指出,茶既是我们熟知的日常饮品,还拥有其独特的中医药学背景。中医素有“茶医一脉”、“茶医同源”之说,把茶运用于中医,是我们祖先极具智慧的发明创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首次描绘了茶饮起源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由此不难看出,茶的起源应该是作为药用的。

《神农本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少卧、轻身、明目唐朝医家陈藏器总结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能“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茶“令人有力、悦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可见,茶自古是中医治病之方。

与此同时,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对茶的研究结果表明,凡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有益成份,茶叶中大多具备。目前科学家已分析茶叶中的化学物质多达600多种,包括生物碱类、多酚类、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与氨基酸等;其中部分成分有助于抗癌、防衰老,提高人体生物活性。

92AE0466-6AAB-4090-86A1-A184C71BB96E.jpeg

四季饮茶注重哪些区别

李敬孝教授解释,茶液上可清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饮品。但一年有四季,茶也有寒凉温热四性之差异,所以要“因季而异”,区分四时,选择喝不同的茶,应该是饮茶之道。

春饮花茶长精神 所说的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间采制的茶叶。春季,乃一年之始,阳气升发;经过漫长的冬季,人体“内热积贮”,应注意驱寒御邪,扶阳固气。此时宜饮花茶,如菊花茶、茉莉花茶、金银花茶等李教授介绍,花茶可促进机体阳气生发,并能振奋精神,舒畅情志,具有理气、解郁、祛秽、和中等用,有利于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消除春困。

夏饮绿茶好清凉 夏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到6月入夏后高温炎热,人体出汗较多、津液消耗大,因此必须注意补水,所以这一季节宜喝绿茶。这是绿茶性味苦寒、清鲜爽口,可助益于清暑解热、生津止渴和消食利导不仅如此,绿茶还有降血脂、防范心脑血管硬化的药用价值。夏天可选的绿茶主要包括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等

秋饮青茶可润燥 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李敬孝教授说,入秋后,气温由热转凉,空气中的水分愈发减少人的皮肤、鼻腔、咽喉等部位常常干燥不适,这被称为“秋燥”。秋茶的性味恰恰介于绿茶红茶之间,不寒不温。当此时节,宜饮用乌龙茶、大红袍、陈年白茶,可帮助润肤、除燥、生津、润肺、清热、凉血。

冬饮红茶暖心田 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李敬孝教授解释,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萌发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多,内涵滋味格外醇厚,香气浓烈。李教授强调:时值冬季,寒气袭人,人体进入收引状态,新陈代谢迟缓,容易患“寒病”,此时宜饮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等这是因为红茶醇厚干温,能滋养阳气、增热添暖,还可起到去油腻、舒肠胃等有益作用

体质不同的人如何选茶

李敬孝教授提示说人的体质有燥热、虚寒、痰湿等区别,而茶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有凉性及温性之分,体质不同喝茶要有合理的选择和把握

这其中,阳虚体质多数是由于脾肾阳虚的原因所致,所以宜喝红茶。

阴虚体质,宜喝黄茶或白茶,这两类茶都有清热润肺、消除疲劳之功效。

气虚体质,宜喝一些温和型的茶,比如普洱熟茶、红茶等。

痰湿体质,要喝较淡的茶,例如乌龙茶

湿热体质,喝茶应该选有排毒功能的,例如武夷岩茶、铁观音

虽好,并非人人皆宜!

虽然“茶医百病”,但李敬孝教授强调:尽管饮茶好处多多,但绝非人人适宜,特别是浓茶更容易酿成隐患,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教授告诫大家,有以下情况,应对茶敬而远之——

服药期间,注意少喝或不喝茶,因为茶叶中某些物质会干扰和降低药效;

心脏病患者茶过多,会使心跳加快,有的还会诱发心律不齐等症状;

肾精亏虚者不宜饮茶过多。尤其是入睡前,会增加夜尿,难以安睡。老年人和体弱者夜间更不宜饮浓茶;

脾胃虚寒者,早上忌空腹饮茶,以免弱化肠胃功能,引致胃痛、腹泻等;

女性月经期间、怀孕期间及哺乳期间皆不宜饮茶,以免导致缺铁性贫血,特别是哺乳期饮浓茶更会妨碍母乳分泌,不利于母婴健康;

3岁以下儿童不建议喝茶,这是由于茶中的鞣酸与肠胃中的铁质化合,会变成不溶解物质,有可能发生缺铁和贫血等情况

 

94EB2D1E-084A-4181-8A06-C7D2033BA422.jpeg


李敬孝教授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医学会黑龙江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膏方治疗分会主任委员,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