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麻醉医学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麻醉医学频道/详情

中青年麻醉学菁英论坛成功举办,首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名单来了

时间:2023-09-25 22:44:21来源:医师报作者:zyh 阅读: 136859


“作为中青年麻醉医师,肩负着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促进医疗进步的重要使命,要以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人文麻醉为发展目标。”


9月22日,由《医师报》指导、麻醉医学专栏主办的首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论坛”成功举办,会上公布了首届《医师报》 中青年麻醉学菁英名单。



《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论坛”医师报直播中心·医TV直播,并在新浪新闻客户端、微博卫生健康、上海解放日报一海上名医、百度健康搜狐视频白大褂之友、医师报视频号、医师报中医药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共计在线观看量超45万人次




大会主持人


本次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克玄教授《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担任主持人。




黄宇光  教授

CSA前任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


搭建中青年麻醉医师成才平台


让安全麻醉成为临床工作的基本要求;学术麻醉成为创新发展的内涵动力;品质麻醉成为行业高质量的践行;人文麻醉成为麻醉人文医疗努力方向。搭建起与患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做好麻醉高质量人才培养,建立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促进麻醉学科行稳致远。

两年前,《医师报》与13个麻醉界学协会共同成立了“医师报麻醉医学专栏”,为麻醉医学的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此次《医师报》又与CSA共同举办了“中青年麻醉精英”的评选,并在今天的“中青年麻醉精英论坛”中揭晓评选结果。论坛旨在为广大中青年麻醉学者搭建一个持续稳定的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提升中青年麻醉医生的临床能力,展示中青年麻醉医生的风采,让中青年麻醉医生发挥最大的专业价值。




徐军美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青年医生要保持

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困难,以创新的思维推动麻醉学科的进步。

中青年麻醉医生代表了麻醉学科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新时代麻醉事业的建设者,更是高质量学科发展的践行者,要保持对新知识的求知和探索精神,不断追求卓越,推动麻醉医学发展。中青年麻醉学菁英论坛是中青年麻醉医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愿大家能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成长,为麻醉学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学术热点



袁红斌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

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


残余与过敏  肌松的两大关键点


理想的肌松药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必须是不依赖器官代谢、无明显蓄积、肌松效应高、恢复迅速、易拮抗、起效快,其代谢产物没有活性的成分。此外,它还需对血液动力学改变小且无明显的组胺释放。

外科医生关注肌松的程度,而麻醉医生关注肌松的安全性,包括肌松残余与过敏问题。肌松残余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延长拔管时间,从而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大大降低了麻醉的满意度。

在缺乏肌松监测设备,又要求快速康复时,应常规使用肌松拮抗,避免隐秘性的肌松残余。

在罗库溴铵或维库溴铵诱导的深度、中度和浅度神经肌肉阻滞中,推荐使用舒更葡糖钠进行拮抗。对于最小深度肌松阻滞(TOFr=0.4~0.9)时,美国麻醉医学会2023年指南推荐新斯的明代替舒更葡糖钠,而这更多是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舒更葡糖钠国内已大幅降价,医生在临床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应用。




雷迁 教授

四川省人民医院


关注围术期镇痛质量

提高生存质量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是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亿人接受手术,术后的急性疼痛通常在1~2周内缓解,然而有10%~50%的患者会出现持续性术后疼痛。近些年,很多新药诞生,如麻醉性镇痛药中的纳布啡等,减少了不良反应,让麻醉镇痛的效果越来越好。

多模式镇痛是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或方法的新镇痛策略。由于每种药物剂量减小,多模式镇痛下不良反应相应降低,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从而达到最大的效应/不良反应比,提高了镇痛的效果与安全性。做好局部麻醉的镇痛同样重要,采用切口浸润、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阻滞,再加上全身用药等方法,来达到围术期镇痛的目标,让患者安全、清醒,术后早下床活动和运动,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转化率,最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医疗质量。


菁英麻醉医学专栏

为优秀中青年麻醉医学人才搭建展示才华和交流学术的平台,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等13个学会麻醉学分会指导,《医师报》主办的首届中青年麻醉学精英评选活动于2023年5月正式启动。


组委会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省34家医院的48位麻醉医师报名角逐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类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类四大殊荣,具体名单如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黄宇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立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李天佐教授为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荣誉获者颁发证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黄宇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立环教授 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荣誉获者颁发证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布为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国林教授为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类荣誉获得者颁发证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布为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尚龙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国林教授为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类荣誉获得者颁发证书。


菁英代表发言


安全麻醉菁英——技术创新类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偲:在我的成长轨迹中,医教研一直前行的支柱,我认为要想取得进步,必须要具备三个因素,第一,发自内心的热情,当有一个人对工作充满热情,才会愿意去思考,并为这份职业而努力;第二,学会运用平台,通过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分享交流,可以起到不断夯实自身临床基础,并与之共同进步的作用;第三,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帮助与支持,期待未来能形成一个针对中青年麻醉医师发展的培训体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学术麻醉菁英——科研创新类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段晨阳:围术期危重症多器官功能损害是危机全球健康的重大挑战,且在线粒体层面存在共性问题。我们通过系列研究提出了新理念、新机制,并在临床上构建了大循环-微循环-线粒体稳态联合监测体系。此体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围术期患者复杂病理变化,深入细胞层面了解麻醉药物作用机制和安全性,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目前团队已建立成熟的“基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围术期器官保护”基础研究体系,正逐步推进基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围术期诊疗一体化进程。

品质麻醉菁英——管理创新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裴丽坚:《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 (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4.5/10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下降 5.2‰。 2018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分娩镇痛,北京协和医院科麻醉科在医务处的牵头下开展了这项工作,从最初400例/年,到现在1000例/年,分娩镇痛率超过80%,甚至达到85%,数量的增长离不开质量的安全。麻醉科以产妇和新生儿为中心,通过多措并举来实现安全质量控制。强重点:通过危重病例月研制度培养麻醉医生勤思考、善总结的持续学习能力,通过I-PASS沟通模式完成每例临床交接,通过定期模拟演练危重孕产妇救治预案提升并强化手术麻醉团队救治能力。做细致:工作流程细致,药品设备清单细致,分娩镇痛科普细致(如孕产妇麻醉专科门诊、孕妇学校、分娩镇痛情景剧等)推广科学分娩镇痛观。

人文麻醉菁英——公益基层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龚亚红:基层医疗在我国占比95%以上,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离不开基层视角和基层情怀,在2018年至2023年期间,我有幸担任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秘书及CSA 青年学组秘书长,期间协助参与和设计了各类基层骨干培训项目、基层调研等,走到基层医院后,发现了在大医院里发现不了的困难,通过讨论,我们为其提出了一系列量体裁衣的解决方案。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安全麻醉是底线,学术麻醉是内涵,品质麻醉是高度,人文麻醉是情怀,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携手基层麻醉医师,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张玉辉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9-252023

    中青年麻醉学菁英论坛成功举办,首届《医师报》中青年麻醉学菁英名单来了

  • 09-072023

    中西医结合麻醉大有可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与围手术期专委会学术年会召开

  • 07-252023

    射洪市人民医院:精准麻醉守护生命,突破高龄手术禁区

  • new医患同行 永远热爱 ——听麻醉医生讲自己的故事

    你们知道吗,每一台手术的顺利进行除了手术医生,还离不开一个默默守护、保驾护航的人; 你们知道吗,患者睡着之后,对于麻醉的过程完全不知道,但却有一个人清晰的记得每一次麻醉,每一个操作。 这个人就是麻醉医生。 2023年“中国麻醉周”将于3月27日—4月2日举行,今年的主题为“敬畏生命,医患同行——讲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国”。旨在做好麻醉科普宣传,弘扬学科正能量。在“中国麻醉周”这样的特别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医生对麻醉的理解,以及他们的麻醉故事吧! 您心目中的麻醉是什么? 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在《医学史》中写道:“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那么,我认为的麻醉就是伴随人类对外科手术的恐惧和痛苦并为减轻这份恐惧和痛苦而诞生的。 ——许军军麻醉医生 我觉得麻醉诱导(患者进入全麻状态)和苏醒阶段就像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充满着危险、意外和不确定性,也最考验麻醉医生的水平和技术。好的麻醉医生就像优秀的飞行员——会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敏锐迅速作出判断、当机立断给出对策、自信准确做出处理,无声无息的化解危机。飞行员面对的是仪表盘,操纵的是发动机和舵机,而我们面对的是监护仪,手里的武器则是麻醉药物和各类抢救药物。“掌舵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仪器可监测的指标和仪器无法监测的各种细节把控于心,把好航行方向、维持航行高度,并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孙雨薇麻醉医生 我认为的麻醉不仅仅是手术期间的麻醉,而是过度到围术期医学的这样一种学科。麻醉医生可以参与到术前,术

    202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