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亮点 | 高天教授:罕见肉瘤难题有新方
骨与软组织肉瘤是指发生在间叶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骨肉瘤和软组织肉瘤。骨与软组织肉瘤发病率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儿童恶性肿瘤的15%[1]。发病年龄小、发病率低,亚型众多的特点,其难治性引起了各级医院的逐渐重视,各大城市肿瘤专科医院相继设立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然而,患者及医生仍对其认知不足,导致治疗延误。为改善认知现状,此次《医师报》特别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天教授分享骨与软组织肉瘤的诊疗要点。
重视不足易导致
肉瘤预后不佳
肉瘤发病位置多为四肢,而非内脏器官,不比肺癌等脏器恶性病变能引起高度重视,且患者对其缺乏了解,常将其与脂肪瘤、粉瘤或者血管瘤等良性病变混淆,对其重视度不足,不予及时干预,待其快速增大时,已发生远处转移,造成疗效不好、预后不佳。因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此类罕见的肉瘤疾病至关重要。
遗传和外伤是最易诱发肉瘤的两个致病因素(图1)[2]。基因突变是肿瘤的普遍特性,对于可能存在基因突变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需针对肉瘤进行更频繁的检查和筛查。同时,四肢较易遭受外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出现问题,则可能产生恶性肿瘤。
图1 骨肉瘤基因组分析中发现的代表性异常
肉瘤综合治疗
势在必行
近年来,肉瘤治疗进展迅速,尤其是药物治疗的发展,外科与内科的综合治疗是诊疗发展的必要途径。
最初,由于对骨与软组织肉瘤缺乏深入了解,仅予局部手术治疗甚至截肢。然而,由于其为全身性疾病,单纯手术治疗仅能解决局部病变,无法阻止肺转移,无法延长患者生命。
近年来,骨与软组织肉瘤治疗逐渐形成综合治疗模式:肿瘤专科医院利用其优势,以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为中心,联合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核医学科、介入科等多学科合作治疗的模式。同时,按照肿瘤分期治疗策略的选择:对于可切除的肉瘤,如早期肉瘤,予手术治疗即能取得较好疗效(治愈率达90%以上)。对于无法切除的肉瘤,如中晚期、恶性程度高、手术疗效不佳、存在转移等先予药物治疗,增加手术根治机会。
放眼国内,外科技术臻于至善的同时,药物发展厚积薄发。2007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成立之初,方志伟教授最早提出治疗思路从单一手术治疗向综合治疗转变。彼时,美国新兴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而国内尚未研制成功。2014年和2017年,安罗替尼(国内软组织肉瘤唯一获批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实验提前顺利结束,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近年来,骨与软组织肉瘤治疗积极向其他瘤种借鉴先进治疗方案,如肺癌的靶向治疗、淋巴瘤的免疫治疗、细胞回输治疗等。2020年,北肿借鉴肺癌及淋巴瘤的免疫治疗,即PD-1/PD-L1抑制剂,提出全国首个靶向联合免疫治疗肉瘤的临床试验,其疗效事半功倍(图2)[3]。2021年,快速发展的细胞回输治疗,也率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共同举行, T细胞受体嵌合型T细胞(TCR-T)的细胞回输疗法在滑膜肉瘤、脂肪肉瘤中证实具有明确疗效,2022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共同作为主要研究者的TCR-T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试验得到初步结果。该结果发表于ASCO并进行口头汇报。
图2 PD-1/PD-L1联合化疗、放疗或血管
生成抑制剂的协同抗肿瘤功效及机制[3]
在综合治疗的思路下,应用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90年代,患者出现肺转移以后的平均生存期仅为12~14个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2012年后于北肿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生存期可达24~36个月,实现显著获益,此外患者延长生存期的同时有望继续享受后续新药研发的获益。
肉瘤纳入
罕见病目录
肉瘤有50余种亚型,无论是其总体概率(3/10万)还是其各亚型概率皆符合罕见病的描述[1,4]。2023年,国家卫健委推出的第二批罕见病列表中,数个肉瘤相关的疾病首被收录,如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骨肉瘤、上皮样肉瘤。与此同时,纳入罕见病的几类疾病皆有新的治疗突破,如正在全国多中心进行的上皮样肉瘤临床试验药物疗效甚佳,比肩美国临床试验结果;新型表观遗传药物的出现已然改变上皮样肉瘤的整体治疗模式。为年轻患者提供更便利、更好的治疗方案;我们也希望通过临床研究,使得更多病人从中获益;同时也希望患者主动了解此类罕见肿瘤,积极寻求新的治疗手段。
此外,在加强大众媒体宣传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医师报等媒介针对各个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宣传,促进其他学科医生更积极地提升对罕见肿瘤的认知水平。
高天教授总结
当下是骨与软组织肉瘤综合治疗的时代,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是我们这群扎根肉瘤研究医生的最高目标。新型药物的研究和发展,给我们实现目标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肉瘤作为罕见肿瘤需要更多的大众媒体和相关人士的关注,力争实现肉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高天教授简介
博士,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药物治疗组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在国际学术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Bioactive Materials》第一作者发表多篇文章。
参考文献:
方志伟,软组织肉瘤治疗治疗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
2. 高天,方志伟,樊征夫,软组织肉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7
3. Meltzer PS, Helman LJ. New Horizon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J]. N Engl J Med. 2021 Nov 25;385(22):2066-2076.
4. Yi M, Zheng X, Niu M, Zhu S, Ge H, Wu K. Combination strategies with PD-1/PD-L1 blockade: current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Mol Cancer. 2022 Jan 21;21(1):28.
5. 周奇,李沁原,刘雅莉,等. 罕见病指南的制订:现状、挑战与机遇[J]. 协和医学杂志,2023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从控烟到健康,第二十五届全国控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召开
维护控烟成果,保护人民健康。
2024-11-12 -
01-222024
“医”问到底 | 张聚良教授:乳腺癌手术近年有哪些进步?保乳和乳房重建都是发展趋势吗?
-
01-222024
突破&进展丨张瑜教授:靶向及免疫治疗势如破竹,为早期和局部晚期NSCLC患者带来生机
-
01-222024
说说肿瘤那些事 | 贵州首家年轻乳腺癌专科门诊开诊,哪些患者适合来?刘蜀教授详细解答
-
协和经验 | 韩冰教授:血小板减少症要早治,激素+免疫抑制剂“效优价廉”
2023-10-27 -
“医”路向前 | 同仁医院张谊教授:传承优良传统,护佑肿瘤患儿初心不改
2023-10-26 -
“医”问到底 | 张聚良教授:乳腺癌手术近年有哪些进步?保乳和乳房重建都是发展趋势吗?
2024-01-22 -
景红梅教授:溯源基因,精确制导,突破套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困局|说说肿瘤那些事儿
2023-10-11 -
进展&亮点 | 厉周教授:免疫联合化疗让晚期胃癌患者重获手术治愈机会
2023-09-13 -
进展&亮点 | 孙君昭教授:“头”号杀手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彰显独特优势
2023-10-13 -
进展&亮点 | 优于国外模型,“西京模型”为这类淋巴瘤患者预后提供全新预测工具
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