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与抑郁治疗新篇章:中医药的潜力和希望 | 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
中西医发挥各自优势,为睡眠障碍患者提供全面精准治疗方案
唐向东教授
“要想活得长久,其实无需寻求仙丹妙药,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睡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指出,睡眠对大脑功能、情绪、体力恢复乃至寿命都有深远影响。数据显示,全球约20-30%的人被失眠所困扰,其中约8-10%的急性失眠逐渐慢性化,约4%需长期使用助眠药物。
编辑搜图
肖姝雲教授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中国成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达38.2%。上海市中医医院肖姝雲教授指出,50岁以上人群半数睡眠不足8小时,60岁以上老人睡眠质量最差,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群体睡眠时长偏短、质量自评偏低。睡眠障碍呈现年轻化、慢病化趋势,与抑郁、焦虑、认知功能减退等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解决睡眠问题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失眠现象普遍存在,但许多情况并未得到临床医生的真正关注。唐向东教授介绍,为引导医生更加重视睡眠障碍问题,国际学术界发表了系列综述文章,强调睡眠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进睡眠研究的发展,并鼓励临床医生与神经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肖姝雲教授指出,西医将睡眠障碍的发病原因归为社会、生物和躯体疾病因素。临床上除药物治疗外,还包括心理治疗和神经调控。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专家提倡使用CBT(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健康教育、控制刺激、认识睡眠限制、控制矛盾意念、放松治疗、认知疗法等。
在中医领域,将睡眠障碍称为“不寐”,病因有情志失常、劳逸失调、饮食不节和病后体虚。中成药如参松养心胶囊和益肾养心安神片等在治疗失眠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搜图
闫少校教授
闫少校教授介绍,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吴以岭教授从中医学角度,汇集中国传统文化“医、道、佛、儒”四大流派养生精华,携团队首次提出中华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养精、动形、静神,为郁证性失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精为身之本,精化气,气化神;而“神”又分为“元神” 和“识神”。吴以岭教授团队在研制创新药过程中,主张静养元神、节用识神,并提出“元神在脑”“识神在心”的观点,指出元神、识神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控密不可分。
郁证性失眠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元神失养,劳心思虑、心血不足、识神过用等。基于此,确立“益肾健脑、养心安神”治法,以东汉张仲景酸枣仁汤、百合知母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研制益肾养心安神片,发挥系统调控、促进睡眠、改善睡眠、减少不适的治疗作用。
药效研究表明,益肾养心安神片通过保护海马区脑神经元细胞、改善应激状态,发挥镇静、催眠、增强记忆、抗疲劳的作用,显示出不同于西医镇静催眠药的作用优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开展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益肾养心安神片可有效改善失眠症(心血亏虚、肾精不足证)患者的入睡困难、睡而易醒、早醒、睡眠时间短、多梦,还可以明显改善心悸、神疲乏力、健忘、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中医注重从总体出发,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而西医则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更侧重于局部病变和疾病的具体治疗。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各自都拥有独特的优势和长处。在睡眠医学这一跨学科领域中,二者的结合将为患者带来更为全面和精准的治疗方案。”肖姝雲教授说。
大咖谈
重视整体、强调平衡,中医药在睡眠障碍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当前,失眠问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失眠患者需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医的有效融合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张涛教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李功迎教授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稚霞教授展开讨论。
张涛教授指出,近年来,失眠问题逐渐年轻化,甚至影响到了儿童群体。对于这类患者,家属往往希望使用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或避免药物治疗,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中医药治疗。张涛教授认为,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患者的接受度较高。同时,中医药对不同年龄段和性格的患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李功迎教授认为,西医擅长从微观角度解析失眠的生理机制,以追求对疾病本质的最深刻理解。中医则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审视失眠与身体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强调身体平衡与精气神的调和。针对睡眠障碍的治疗,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具有不同的疾病特点。对于儿童患者,中医的整体调理和西医的精确治疗可以并行进行;而对于老年患者,中医的整体调理和西医的对症治疗可以相结合,既改善睡眠问题,又兼顾其他躯体疾病。
毛稚霞教授强调,在中医理念下,睡眠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的症状,而是身体失衡的表现。因此,中医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改善睡眠,更是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帮助他们恢复身心的平衡。她表示,科室采用中药、针灸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患者的睡眠问题,旨在让患者先调整心态,再改善睡眠。
优势互补、突破瓶颈:中西医结合为抑郁症治疗提供新方向
编辑搜图
安翠霞教授
“老年慢性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风湿免疫疾病等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还常伴随出现抑郁症状。”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安翠霞教授指出,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在五年后患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和偏头痛等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刘兰英教授
“当前抑郁症的治疗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临床治愈率不足三成;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存在疗效延迟,导致自杀风险不能尽快得到控制;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多,导致近40.7%的患者因担忧药物副作用而选择放弃治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刘兰英教授指出,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过去20年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整体观出发,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抑郁症的成果,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中国中西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了《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刘兰英教授介绍,该《指南》的构建是基于抑郁症的中西医诊断、结合治疗及药物反应方面的九大关键临床问题:如抑郁症的中、西医诊断要点;常见的抑郁症的中医证候标准;常用的抑郁症西医诊断技术;针对抑郁症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否提高疗效;针对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睡眠障碍、认知功能损害、躯体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否改善伴随症状等。
在治疗方面,该《指南》着重强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独特优势。在急性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刘兰英教授介绍,研究表明,对于主要证候为痰气郁结证型的抑郁症急性期患者,解郁除烦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可显著降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指南》建议,对于该类患者可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选用解郁除烦胶囊改善抑郁症状,改善焦虑及吞咽如梗症状,减少抗抑郁药不良反应。
解郁除烦胶囊作为国家1.1类创新中药,是以半夏厚朴汤、栀子厚朴汤加减化裁而来,具有“解郁化痰,清热除烦”作用。药效学研究显示,解郁除烦胶囊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增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保护神经细胞等,改善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心境低落、精力不济、兴趣丧失)、改善躯体感觉异常。
编辑搜图
黄煌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介绍,半夏厚朴汤源于《金匮要略》,其作为情志病方,可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的治疗,具有改善睡眠、调节情绪、缓解躯体症状的功效。栀子具有除烦清热作用,栀子厚朴汤来源于《伤寒论》,可以有效缓解“烦热”的症状。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不仅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诊疗方案选择,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刘兰英教授说道。
大咖谈
重点人群关注:青少年抑郁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在临床实践中,青少年抑郁的诊疗方式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静教授、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李毅教授、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韩彦超教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张凯教授就青少年抑郁诊疗和成人的差异点、中成药对青少年抑郁治疗具有哪些临床价值等话题展开讨论。
李毅教授指出,在我国有高达20%的儿童青少年受到抑郁相关问题的困扰。但是,需要特别注意,抑郁和焦虑并不一定就是抑郁症和焦虑症。因此,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问题,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国策,中医作为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好地发扬和利用。”李毅教授建议:希望学西医的医生能够通过继续教育和西学中的方法,让更多优秀的中医验方能够应用到西医临床中去;希望中医药在新技术的探索方面能够不断进步和创新,包括制剂和新技术的研发等。
韩彦超教授强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出躯体化症状及非自杀性自残行为,而非明显的抑郁症状,诊断时应避免过早标签化。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药因其易于接受的特点受到青睐。特别是对于18岁以下人群,由于许多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限制,中医中药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韩彦超教授也提醒,中成药的应用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以解郁除烦胶囊为例,正确的辨证能显著提升其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效果。因此,在儿童青少年的治疗中,综合考虑患者特点,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可能会获得更佳的疗效。
李静教授表示,随着医学进步,逐渐认识到抑郁和焦虑不仅是心理问题,更伴随多种躯体化症状,表现为全身性问题。中医作为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医学体系,在抑郁症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以李静教授个人在华西精神卫生中心的临床经验为例,每年接诊的患者数量庞大,其中不少患者对西医治疗持保留态度或因其副作用而中断治疗。尤其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对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接受度提出更高要求。“相信,以解郁除烦胶囊为代表的中药能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凯教授指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更多地表现出躯体症状,如精力减退、食欲不佳、体重下降、睡眠障碍、快感缺失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然而,目前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药物研发尚显不足,使得现有药物的靶向性不够精准。中成药因其广泛的症状覆盖范围,可能在此方面具有优势。此外,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时,还可缓解西药副作用。“虽然西药在抑郁症的急性期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中药也有其独特价值。希望临床可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并解决一些西药无法解决的问题。”
结语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医养融合绘蓝图 提能强基筑高地--达州市卫健委调研组赴宣汉县调研
2025-04-28 -
new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妇幼保健院荣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
2025-04-27 -
new甘肃省中心医院完成全国首例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联合胸骨后巨大甲状腺切除术
2025-04-26 -
new甘肃省人民医院完成省内首例3D鹰眼显微镜系统+Zero-P+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2025-04-26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医教共育,“润心赋能”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4-12-20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