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需警惕颈动脉疾病破门而入!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悄无声息的“杀手”正伺机而动,试图向我们的健康发起突然袭击——这就是颈动脉斑块。虽然不像感冒、腹泻、肢体疼痛那样能够立即唤起大家的注意,但这种斑块一旦闹起事来,往往带来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因脑梗死、脑卒中而引发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残障,乃至突发猝死,这就提示公众必须高度警惕和重视。
血管斑块为中风埋下“伏笔”
临床上,颈动脉疾病,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称得上是全球范围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最重要危险因素。更为可怕的是,约有1∕3的脑中风是由颈动脉斑块等疾病诱发的。据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副主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海洋教授介绍:在我国,中风已被列为致残率、致死率双双位居第一的高发疾病,患病总人数约为2800万,其中每年新发病例高达250万,死于中风的病人150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到2030年,我国将会有近4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
人们耳熟能详的血管斑块,又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脂肪、胆固醇、钙和其他物质组成,沉积和黏附在血管壁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体血管变成了斑块的温床?这些斑块又是如何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安营扎寨的?王海洋解释说,斑块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包括年龄、性别、高血糖、高血压病史、遗传家族史以及熬夜、吸烟、酗酒、高脂饮食在内的不健康因素共同酿成的结果。其中,高脂饮食既为斑块提供了“建材”,又持续刺激血管壁,让各种脂质和其他物质在血管中越积越多。而吸烟不仅可以改变体内脂质代谢,使得斑块原料增多,且能干扰血压并对血管壁产生破坏。
如何破局,以下三点很重要
上述严峻现状给人民群众和国家造成了巨大危害及经济损失,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到底该如何破局呢?对此,王海洋教授给出了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首先要合理膳食,讲究营养均衡。王海洋指出,一定要注重饮食多样化,包括增加全谷物、粗杂粮、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适当吃些瘦肉,少食肥肉、动物肝脏、烧烤、蛋糕等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要减盐限盐,因为钠离子是促使血压升高的主要“推手”,建议每天钠的摄入量在6克或6克以下,从而有效降低卒中的风险;还要减少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其中脂肪的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30%,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2克,新鲜果蔬摄入量则应该增至在400克,适量的瘦肉、鱼蛋的摄入量宜在120克,糖的摄入量最好小于25克。
王海洋介绍说,低脂肪、高纤维的食材包括绿豆芽、白菜、山药、油菜、芹菜、菠菜、大葱、菜花、冬瓜、黄瓜、丝瓜、辣椒、胡萝卜、马铃薯、茄子、海带、蘑菇、木耳、香菇、番茄、南瓜、芥菜、蕨菜、笋、豌豆、青豆等,经常食用有助于“打扫”血管,清除血栓。
二是要迈开腿,多活动。王海洋告诫,现在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运动量都已经大幅“缩水”,年轻人忙于学习、工作,经常是久坐不起,下班回到家也是习惯躺在床上看电视、打电玩、刷手机。老年人由于肌肉萎缩、腿脚不便更是缺少活动。若是运动量得不到保障,各种疾病可能随时来犯,而脑卒中特别喜欢乘虚而入。
有鉴于此,王教授提示,无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要“动起来”,并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如老年人和卒中的高危人群通过最大负荷运动检测,找准自身个性化的运动方式,进而达到最好的卒中预防效果。而对健康人群,提倡每周不少于4次运动,每次运动不少于50分钟,适当做一些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爬山、骑车、游泳、快走等。针对久坐不起的上班族,则要每1小时起来活动几分钟,千万不能一坐就是半天,必须强迫自己定时起身动一动,比如伸伸腰、做做操、原地踏步,或者上下楼梯走一走,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斑块进一步发展。
三是调整好血压。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我国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数接近4亿,而60%的脑卒中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王海洋教授指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生活陋习至关重要,如编写健康的家庭食谱,并严格按食谱施行;确保食用低钠盐和植物油,远离猪油,强制自己戒烟限酒。在医生帮助下,找准适合自己的降压药,按时服用,并长期坚持下去。同时养成测量血压的好习惯,时刻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最后拒绝熬夜,做到按时入睡,并保证充足的睡眠,白天有时间尽量午休二三十分钟,使自己的大脑得到充足的休息。
最后,王海洋教授告诫说,日常中,总有一些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欠缺、饮食不规律、嗜好烟酒的高危人群,由于对科普知识了解少,未能养成防患未然的的意识,因而错误地认为卒中离自己遥不可及,没必要“担惊受怕”。事实上,一旦中了卒中的“埋伏”,恐怕此生都要追悔莫及了!
王海洋主任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兼任中食智库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红外热像学会副会长、副理事,广州市血管外科医疗质量中心副主任,中国老年医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副会长。
目前主持课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防科工委国际合作项目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长期从事血管外科临床工作,尤其是腹主动脉瘤的分子遗传学及分子机理研究,已经鉴定了ADAM17和RAGE等多个腹主动脉瘤的遗传易感基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医养融合绘蓝图 提能强基筑高地--达州市卫健委调研组赴宣汉县调研
2025-04-28 -
new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妇幼保健院荣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
2025-04-27 -
new甘肃省中心医院完成全国首例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联合胸骨后巨大甲状腺切除术
2025-04-26 -
new甘肃省人民医院完成省内首例3D鹰眼显微镜系统+Zero-P+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2025-04-26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医教共育,“润心赋能”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4-12-20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