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朱玉龙:人工气胸辅助技术在经皮呼吸介入诊疗技术中的临床价值

时间:2024-12-04 10:15:42来源:医师报作者:朱玉龙 阅读: 330089

近日,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呼吸一科朱玉龙教授团队为一位72岁女性患者顺利完成了人工气胸术后经皮肺部结节穿刺活检术,手术历时50分钟,术后患者安返普通病房。

黎女士因咳嗽入院,查肺部CT发现左肺上叶心缘附近胸膜上15毫米实性结节,结节周围有肋骨覆盖,传统的经皮穿刺活检术容易损伤心脏及大血管。因此朱玉龙教授团队设计了人工气胸这一辅助技术,以便让结节发生位移,并远离心脏。选择人工气胸术穿刺点后,朱玉龙教授团队使用了呼吸一科自主发明的人工气胸针,当同轴气胸针穿刺到达胸膜外3毫米时,拔除尖头针芯,插入圆头针芯,缓慢穿透壁层胸膜10毫米,拔除圆头针芯,经套管缓慢注入过滤空气180毫升,扫描CT,人工气胸术肺萎馅满意,肺部结节移位满意,植入胸腔引流管以备用,CT引导下插入同轴活检针,顺利完成结节活检。术中持续吸氧并心电检测。术中未发生大咯血及心血管不良事件。

微信图片_20241204100204.jpg

微信图片_20241204100213.jpg

在呼吸介入诊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人工气胸这一辅助技术有如下适应症:

一、人工气胸术辅助下的疑难部位经皮穿刺活检术

(1)意义:当肺部结节病变处于肺门、纵隔旁、大血管周围等疑难部位时,直接穿刺风险极高。人工气胸术通过向胸腔内注入气体,使肺组织与胸壁、纵隔及周围重要结构形成一定间隙,从而开辟安全的穿刺通道。

(2)操作流程:术前利用影像学精准定位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确定合适的气胸穿刺点,一般在腋中线或腋前线肋间。消毒麻醉后,将人工气胸穿刺针缓慢刺入胸腔,连接压力监测与注射器,注入气体(如二氧化碳或过滤空气),同时密切关注胸腔压力(通常维持在 0-10cmH₂O)和患者反应,避免压力异常引发纵隔移位等问题。之后在影像引导下,让穿刺针沿着安全路径进入病变部位获取组织样本,术后再次检查有无气胸加重、出血等并发症。

二、人工气胸术辅助下的经皮肺癌微波消融术

(1)意义:对于难以手术切除的肺癌,尤其是位于特殊部位的肿瘤,如胸膜附近的结节,微波消融可通过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达到局部治疗目的。人工气胸术可扩大安全操作空间,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热损伤,从而避免或减轻疼痛发生。

(2)操作流程:先进行人工气胸操作,方法同前。然后在影像引导下将微波消融针精准插入肿瘤内部,根据肿瘤大小设定合适的微波功率与消融时间,一般功率在 30-60 瓦,时间 3-10 分钟不等,使肿瘤组织温度升高至 60℃以上以实现灭活。消融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周围组织温度变化,防止出现出血、气胸扩大、周围脏器热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持续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复查评估消融效果。

人工气胸辅助技术下的疑难部位肺活检及肺癌经皮微波消融术的整体优势与风险如下:

(1)优势:这两项技术为疑难部位的肺部病变诊断与肺癌治疗提供了微创、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提高了局部治疗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尤其适用于因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并为后续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2)风险:除了人工气胸术本身可能导致的气胸复发、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循环不稳定等风险外,穿刺活检可能有肿瘤针道种植转移风险(发生率大约万分之2-6),微波消融可能出现局部疼痛、发热、感染、临近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且消融不完全可能导致肿瘤复发,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规范操作流程,做好围手术期管理以降低风险。

三、人工气胸辅助技术下的内科胸腔镜诊疗

当内科医生高度怀疑胸膜腔病变时,内科胸腔镜检查是一项非常好的内窥直视下的诊疗技术,此时如果胸腔积液较多可以直接入境窥视检查。如果没有胸腔积液,也可以先制造人工气胸,通过人工气胸针向胸腔内注入过滤空气或者二氧化碳500~1000毫升,以便内科胸腔镜可以全方位诊查整个胸膜腔。

四、人工气胸辅助技术下的经皮胸膜活检术

内科医生在诊疗胸膜腔疾病时,如果胸腔积液较多,可以使用切割针或者钩针直接做胸膜活检。但是,当怀疑胸膜疾病,而没有胸腔积液时,就可以先制造人工气胸,注入 200~300毫升过滤空气或者二氧化碳,使病变壁层胸膜与肺组织彻底分离,从而顺利完成经皮胸膜切割活检或者钩针活检。

该院呼吸一科每年完成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术700余例,其中约60%的患者被诊断为肺部肿瘤。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术不仅为呼吸科医生诊疗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与支持,精准高效的进针方法也为后续肺癌的微波消融术、冷冻消融术等局部介入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