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第十届医学家年会(2025)

“坑王”到首席创新官的“新”路“砺”程

时间:2025-01-04 09:11:26来源:医师报作者:玉辉 阅读: 99672

访谈专家:夏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首席创新官

采  访  者:蔡增蕊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撰       稿:张玉辉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作为一名医生,背负超过一千万元的债务意味着什么?

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首席创新官夏敏教授入了科研的“坑”,从此开启了一段“负债”的医学专利转化之旅。

从最初的专利申请遭遇挫折,到如今拥有超过两百项创新成果;从出售资产以支持转化工作,到超过两百项专利并协助多位医生获得专利;从“坑王”到首席创新官……夏敏经历了整整14年的时间。

“中国医生从不缺少创新灵感,缺乏的是在专利技术转化过程中对市场应用前景的清晰认识。”正如夏敏在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的,我国医生提出的创新点通常基于个人临床实践中的特定问题,而非普遍存在的需求。因此,即便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的产品,也可能因为市场规模有限而难以实现商业化。

要想打破这一困境,必须从源头上改变医生对创新转化的认知。于是,夏敏开始积极推动创新教育,主导创新转化门诊,为有创新想法的医生提供从专利申请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指导。通过这些努力,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重视市场需求,将临床经验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市场潜力的医疗产品,为整个医疗行业的创新转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微信图片_20250103175443.jpg


从临床医生到首席创新官


在担任“首席创新官”之前,夏敏是一位热衷于创新的麻醉医生。在工作之余,他会对日常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针对性的改良,包括护理器械、麻醉的气道管理工具等。

“2005年,我加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历了三年的外科轮转,之后专注于麻醉医学的临床工作。”初到麻醉科时,夏敏便发现科室内的设备存在许多不便之处。
在观察一位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进行插管操作时,由于必须跪在地上,操作完成后他长时间难以站立。这一经历激发了他的思考:如果喉镜装备了摄像头,是否能够实现操作的可视化?这一看似简单的改进,实际上揭示了医学中许多未被充分重视的创新需求,这也成为推动他进行创新的动力之一。



首次专利转化遭遇挫折

2011年,夏敏获得了第一件专利授权。
这是一款口咽通气道,根据临床经验,这款专利结合了口咽解剖特点,对传统产品进行了重新设计,可减少插管时对患者的损伤和刺激。夏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资源完成了从概念到实体模型的转变,包括3D打印。
然而,在寻求制造商合作时,却因当时的模具制造技术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导致产品无法批量生产。更甚者,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关于专利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要求,之前申请的专利导致改进后的产品无法获得必要的认证,这使得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夏敏也因此被戏称为“坑王”。
“这一系列事件提醒我,在进行研发活动前,必须充分评估其产业化可行性,并确保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虽然夏敏后来在不断坚持和努力下,最终还是拿到了该项目的专利,但已是5年后了。每当回忆起这次经历,他总是记忆犹新。




自学模具制造  建立符合GMP标准生产车间

为了避免更多的“坑”,夏敏自学了模具制造技能,还参与设计和制作样品。虽然样机制作完成,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认证,产品无法投入使用。意识到这一点后,夏敏和发小吴舟合伙,共同出资成立了公司,建立了符合GMP标准的生产车间(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生产车间),并致力于获取相关认证。为此夏敏甚至变卖了资产。
2017年至2019年间,他参加了科技部科技创新CEO特训营以及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并在其中担任执委。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他对医学创新有了更深的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微信图片_20250103175451.jpg

2020年底,夏敏被任命为医院首席创新官,负责推动院内创新转化工作。基于过往经历,他深知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及其中的难点。因此,在任职后的第一年里,主导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旨在建立完善的创新转化体系。同时,还积极培养了一批技术经纪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此外,夏敏考取了高级技术经纪人和工信部中级科技评估师等资格证书,力求在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都能提供专业支持。


开设创新转化门诊

搭建医疗创新与市场化桥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科大新医学”为引领,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不断开辟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2024年7月12日,医院开设“创新转化门诊”,夏敏每周都会主持并参加门诊里的头脑风暴,开展专利申请布局和成果转化相关知识辅导,帮医护人员把那些基于临床痛点产生的创意转化成现实。



临床痛点成市场价值

在医学创新转化门诊,医护人员作为项目方可以围绕自己所发现的临床痛点和难点问题畅所欲言。检验科王保龙主任在其职业生涯中发现了一对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血检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的靶点,诊断准确率高达80%。然而,由于缺乏专利申请及成果转化的相关知识,这一重要发现未能及时得到保护与推广。
微信图片_20250103175502.jpg
微信图片_20250103175456.jpg
“产业化落地与市场化销售是创新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夏敏指出,设立的创新转化门诊围绕这一核心开展工作,旨在服务于医疗工作者,帮助他们如何进行有效创新,并甄别易于实现且有市场需求的项目。
在夏敏与王保龙初次交流后,安排了专业的专利律师进行对接,协助完成了新药和诊断试剂领域的专利布局,并成功推荐给有能力承接该技术的企业。最终,该项目以669万元成交,并设立了合作开发机制,确保双方后续持续推进项目落地和迭代更新。
这个案例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潜在收益,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王保龙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与感激,他表示仅仅表达了一个初步想法,随后所有事情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这反映出许多医务人员虽然拥有优秀的科研成果,但往往因缺乏有效的输出渠道而止步不前。”夏敏说。



定制化服务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为了更好地推动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士合作,夏敏带领团队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采取了定制化服务模式。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匹配相应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如医疗器械、药品、软件等方面的工程师以及法律顾问等。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每一个方案都能够更加贴合实际情况,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实施。
“我们整个过程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服务于临床需求,推动医疗进步。”夏敏介绍,在创新方案的设计上,他们主张由工程师主导解决方案,确保方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首先,工程师们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产品能够被制造出来;其次,知识产权律师会分析专利申请的可行性,并为专利布局提供建议。“我们注重专利的整体战略布局,而非单一专利的实施阶段,这有助于构建强有力的专利壁垒,让每一件专利都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确认技术和专利的可行性之后,会评估哪些项目具备转化潜力。为此,医院通常会进行详尽的市场分析,确定产品的市场容量是否足够支撑企业的盈利。2024年该院总共提交了280余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申请,成功转化了其中70项,转化率达30%!在2024年5月最新发布的《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中,位列全国第11名。夏敏相信,在下一期的各项医学排名中,一定会持续提升。
“医院的独特模式在于搭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创新平台,促进了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我们的角色不仅是管理,更是桥梁——一方面连接着医生护士,帮助他们实现创新;另一方面服务于企业,协助它们找到合适的、可实施的项目。”夏敏表示,通过这些努力,他们力求达成从“种菜”到“卖菜”的完整闭环,即从创意孵化到最终商业化的全过程服务。2024年,该院的成果转化量较去年增长了十倍,总额已超亿元。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展医疗产


“当一个器械经过改进后,能够减少患者的创伤,相信任何一位医生都不会将经济利益置于首位。”夏敏认为,救助一个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通过创新技术救助成千上万的患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

夏敏的孩子在幼儿园时,班上的小朋友暑假期间做了手术,使用的正是他发明的专利产品。得知此事后,孩子对夏敏充满了敬佩之情,并展现出强烈的创新思维。她因为肠套叠经历两次灌肠复位手术,术后她跟爸爸沟通传统灌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压力没有精准控制和水温过低身体不舒服等,跟爸爸一起思考解决办法。夏敏说到,基于孩子的创意,他们提交了一项专利申请,这项发明完全由孩子构思并手绘图样完成。
这不仅体现了家庭环境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展示了医疗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024年12月25日,在第三届“协同创新论坛”上,夏敏牵线并促成医院与深圳科曼医疗签署了一项重要的“麻醉呼吸机物理消杀设备”成果转化合作,合同总金额达2690万元,再一次证明“逆风翻盘”的成功并非偶然。

微信图片_20250103175428.jpg

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竞争中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一项关键任务是如何将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夏敏认为,发展国内医疗产业不仅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因此建立完善的医学创新转化体系对于整个行业至关重要。”他强调,这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及企业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只有这些要素协同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医学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助力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医疗科技强国。夏敏认为,当下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承担助力医学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也要扛起助力中国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夏敏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个人成长与成就,更是整个行业变迁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他呼吁各界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支持性的创新生态,确保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能发挥其最大潜力,造福更多人群。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