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警惕:腰围“越界”后,心脏健康正在加速崩塌
超重或肥胖,不仅仅是反映在体重秤上的数字,更可能直接影响到公众健康与寿命。一日三餐不规律,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加工食品的过多摄入,过于偏爱高糖、高脂、高盐、油炸之物,这些饮食陋习日复一日地侵蚀人们的肌体,逐渐在肚子里造成脂肪堆积,医学上称之为“腹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也就是人们经常形容的“将军肚”、“啤酒肚”、“苹果腰”。这些不良膳食模式所致腹型肥胖人数大量激增,已由个人身体问题上升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挑战。
暗中堆积的脂肪更难防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食智库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刘宗泓提醒说,肥胖绝非一种简单的“体重超标”,特别是集中在腹部的脂肪堆积,远比想象的更凶险。不同于全身肥胖,腹型肥胖往往预示着内脏脂肪已“堆积如山”,而这些躲在暗处的脂肪,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大量的科研数据证实,腹型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脱不了干系,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甚至癌症。新近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可使人均寿命缩短8年,尤其在腹型肥胖人群中更甚。刘宗泓指出,如果一个人中年时就显现出腹部肥胖的趋势,说明其健康风险已经显著高于常人,相当于提前为心脏“安放了一颗定时炸弹”。
刘宗泓特别介绍,有一类“正常体重型腹型肥胖”的人群,他们的体重指数(BMI)在正常值范围,而腰围超标、腹部脂肪堆积却很严重。这类人的外观往往更具“欺骗性”——身体看上去不胖,自我感觉也没有异常,但其代谢风险与超重或肥胖的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有研究发现,这样的人在心血管病、糖尿病以及早亡方面的概率与典型肥胖者几乎旗鼓相当。
究其原因,长期过量食入含糖饮料、快餐食品及精制米面,容易使血糖迅速蹿高并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腹部;而膳食纤维摄如蔬果、全谷物的匮乏,则会削弱肠道蠕动与脂肪代谢能力。同时,频繁饮酒尤其是啤酒,将直接刺激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加剧内脏脂肪“囤积”,最终演变成“啤酒肚”。
“悄无声息”的破坏力
腹型肥胖之所以更“阴险”,是其“静悄悄”的破坏力。刘宗泓解释说,内脏脂肪并非“多余”的储能组织,同时还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激素、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当大量的脂肪组织在腹腔内安营扎寨,尤其是围绕于肝脏、胰腺和肾上腺等器官周围时,上述促炎因子就会兴风作浪,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扰乱胰岛素信号传导,干扰脂质代谢和免疫系统,由此带来一系列难以估量的“灾难”。
从心血管的角度看,内脏脂肪还会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刘宗泓主任在临床中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发现,即使体重正常的腹型肥胖者,其心脏左心室也会逐渐发生肥厚、射血分数下降等实质性“蜕变”。这说明心脏在长期承受额外负担后,正在悄然走向“疲劳失衡”的状态。尽管从表面看不到任何蛛丝马迹,而一旦突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事件,常常为时已晚,以致连脑血管系统也受到波及。更令人震惊的是,最新的流调研究揭示,腹型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可能有某种潜在的勾连。慢性炎症状态、胰岛素抵抗及其血管健康水平的下降,都在悄悄侵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事实上,高糖饮食极易诱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脑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加速认知功能衰退;过量反式脂肪(如糕点、油炸食品)则会酿成慢性炎症,损伤脑血管内皮,阻碍神经信号传导。长期高盐饮食还可能升高血压,阻碍脑部血供,进一步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
腰围“越线”该警惕了
传统上,很多人用体重指数(BMI)来判断自己是否肥胖。这个指数的计算方式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虽然简单直观,却有一定的误导性。例如,铅球或举重运动员可能因为肌肉含量高而被误判为“超重”;而一个腰腹肥胖但四肢纤细的人,BMI却显示“正常”。正因如此,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腰围、腰臀比等指标。刘宗泓指出,在中国成人中,腰围是否“越线”通常以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来衡量,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即被视为腹型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明确提示,腰围每增粗5厘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就会显著攀升。换句话说,每一厘米的腰围增长,背后可能隐藏的是一个个“健康红灯”在闪烁。值得注意的是,腹型肥胖经常与“代谢综合征”如影相随。刘宗泓告诫,这两者是一组危险因素的“集合体”,包括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及中心性肥胖。这些“推手”的共同作用,极易使心肌梗死、脑中风、2型糖尿病不请自来。
分析躲在幕后的最主要诱因,刘宗泓提醒,动物油脂、肥肉及加工肉类中的饱和脂肪,会显著推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引起动脉硬化;而油炸食品和烘焙零食中的反式脂肪,则直接干扰脂质代谢,促使甘油三酯堆积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此外,高脂饮食常伴随过量热量摄入,让脂肪优先储存于腹部内脏,进而陷入代谢紊乱的恶性循环。
根据中国慢性病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成年人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已接近30%,而腹型肥胖正是其核心“引爆点”。同时,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激素水平的波动打乱了脂肪的正常分布,让腹部沦为脂肪沉积的“重灾区”。这种转变常常使原本身材匀称的女性在绝经后变得腰腹肥胖,既有碍形体美观,又埋下了心脑血管病的隐患。
如下攻略可望“破局”
刘宗泓强调,腹型肥胖并非命中注定,只要学会健康体重管理并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都能逐步摆脱肥胖的纠缠。首先,应从饮食着手,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比重,特别是少吃精制糖和油炸食品,是最关键的一步。日常中,多食用糙米、燕麦、豆类、绿叶蔬菜等膳食纤维,这些时蔬能延缓血糖升高,并有助于阻断脂肪合成。例如,将白米饭替换为杂粮饭时,可加入红豆、薏米、高粱等食材,不仅能稳定升糖指数,还能补充B族维生素,促进脂肪代谢。同时还要多吃高质量的蛋白质,蛋类、鱼类、豆腐和瘦肉均能帮助增进肌肉含量,加快基础代谢,间接将脂肪燃烧掉。
刘宗泓友情提示说,饮水充足、规律三餐、减少宵夜也是避免“脂肪恶性循环”的重要基础。餐前饮用300毫升温水可有效抑制食欲,阻止暴饮暴食;而夜间饥饿时,可选择一杯低脂牛奶或少量鹰嘴豆泥,既能缓解饥饿感,又不会加重代谢负担。
运动方面,核心要点是“有氧+力量”训练。快走、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显著地消耗内脏脂肪,而对力量的适度训练能增强代谢水平,防范肌肉流失。有研究显示,持续12周的综合锻炼能明显缩减腰围,改善脂肪分布。同样,睡眠和情绪也不容忽视。睡眠欠账容易提升饥饿素水平,让人更喜欢吃高热量食物。而压力过大则可能增多应激激素的分泌,加速脂肪在腹部的“沉淀”。
刘宗泓最后总结说,良好的作息习惯、情绪与心理调节、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都是守护腰围和心脏健康的重要举措。当生活方式改变难以奏效,或已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时,就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干预,包括选择医学减重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手段,都不能替代对自身体重长期、持续的科学管理。
刘宗泓主任简介
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大血管亚专科负责人。现任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医院管委会执行主任、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
社会兼职:曾任黑龙江省医学会微创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黑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估专家。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康复装备发展转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心脏大血管外科质控中心副主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厦门市医师协会医师维权与自律专委会常务委员、厦门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亚洲心脏瓣膜病学会(AAHVD)中国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大血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脏瓣膜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审稿专家。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兰大二院隆重庆祝2025年国际护士节,共促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05-09 -
new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举办“心灯永驻·温暖续航”护士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2025-05-08 -
new退休不褪色 薪火永相传——记绵竹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二病区返聘专家张天锐
2025-05-07 -
new党旗引领聚民心 健康春风暖万家-- 犍为县人民医院;千名医护下基层 绘就民生健康新画卷
2025-05-07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医教共育,“润心赋能”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4-12-20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