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整合医学理念:为“一诊多方”整体诊疗模式奠定基石

时间:2025-04-24 18:01:33来源:医师报作者:冯冬菲 阅读: 30097

在医疗服务日益专业化、细分化的今天,“一诊多方”式整体诊疗模式的应运而生,不只是对诊疗流程的优化,更是一次以“整合”为内核的医疗范式重塑。通过多学科联合协作,将临床医学、传统中医药、康复、心理、营养、运动等干预手段有机融合,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科学、全面、人性以及覆盖疾病全周期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回归“以人为本”,重塑医疗本质

“一诊多方”不仅仅是流程上的优化,更是理念上的根本转变。此举摒弃了传统“以病为中心”的单一诊治思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干预。这种模式通过多学科专家的齐抓共管,为患者定制药品处方、护理处方、康复处方、心理干预处方、膳食处方和运动处方,整体覆盖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等各个层面,全面促进患者康复与健康。这样的转变尤为适用于慢性病、多病共患、康复期等更多的医疗场景。在这些情况下,单一科室很难全面评估和干预患者的健康问题。而“一诊多方”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力量,在一次就诊中得以完成全方位的评估与诊治方案制定,真正实现从“看病”到“看人”的转变。

整合医学理念的背景与支撑力量

“一诊多方”诊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整合医学理念不断深化的产物。现代医学虽然在专科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重技术、轻整体”的弊端。相较而言,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天人合一”和“治未病”的观念,具备天然的整合思维;而精准医疗的发展则为整合医学注入了现代科技支撑,使得个体化治疗成为现实。大健康辅助医疗的兴起,使医疗从单纯的疾病诊治向涵盖预防、保健、康复的全过程延伸;科学运动干预也不再是健康生活的附属,而成为医疗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兴医学力量的共同驱动,为“一诊多方”式整体诊疗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现实路径。

应对挑战,推动诊疗流程全面革新

面对日益复杂的健康需求,传统单科诊疗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患者不仅关注疾病本身的控制,更关心整体功能的恢复、心理状态的调适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一诊多方”模式可在一次就诊中整合多学科的专业意见,有效缓解多科辗转、信息割裂的难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全面性。

有了这一模式,患者不用在各个科室之间频繁奔波,也无需承担重复检查所带来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协作不仅优化了诊疗流程,更增强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以最少的就诊次数,完成最完整的治疗”;并且这种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院内部管理的整合与学科协作机制的建立,为学科之间的协同与发展打开了空间,有助于形成交叉融合、共同成长的医疗生态系统。

信息化与人才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

为保证“一诊多方”的落地,信息系统的支撑至关重要。当前,各医院广泛部署的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为不同科室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统一便捷的信息平台,多学科医生可实时获取患者病史、检验检查、治疗记录等资料,实现高效决策和流程协同。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也为模式赋能提供了全新可能。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分析,系统可以辅助医生识别潜在健康风险,给出干预建议,提升决策科学性。此外,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AI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路径推荐中的广泛应用,也显著提高了诊疗效率和准确率。

而在人才方面,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储备成为关键。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正逐步从“专科导向”转为“整合导向”的过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整合医学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π型”人才。同时,医院内部也在加强多学科协作培训,持续提升医务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整合思维水平。

实施路径:从团队建设到流程再造

要真正将“一诊多方”落到实处,还必须从组织结构和流程体系进行系统重构。首先应根据医院学科特点与患者结构,组建由内科、外科、中医、康复、心理、营养、护理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协作团队,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例会制度与考核机制,以促进团队高效运行。

在流程设计方面,应通过首诊医生的初步评估,判断是否需多学科干预,必要时迅速启动会诊机制。会诊完毕,各科室必须按照分工共同实施治疗,确保干预措施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患者出院后,还需由康复师与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康复随访,确保治疗效果的延续。

此外,制定标准化的“六类处方”体系,是“一诊多方”医疗方案制定的关键步骤。每一类处方不仅是专业内容的体现,更是患者在不同维度上接受综合干预的重要依据。

破解实施难题,推动持续发展

尽管“一诊多方”式整体诊疗模式具有明确优势,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难点和堵点。一是医务人员对整合医学的认知不足,患者对于新模式的接受度不高,需要在推广初期加以重点解决。二是学科之间的资源配置、责任划分与绩效激励机制尚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作效率。为破解上述难题,需从政策、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应加快整合医学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明确医疗责任划分,完善多学科诊疗的医保支付机制。医疗机构则应主动开展模式试点,加强宣育,推动医务人员转变观念,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还应加大对整合医学科研与教育的投入,为模式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储备。

“一诊多方”的潜能正在释放

随着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与社会需求的持续提升,相信“一诊多方”式整体诊疗模式必将开花结果。从院内延伸到社区,从疾病诊治延伸到健康管理,这一模式有望成为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它也将推动医学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今后,医务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技能,更需具备整合思维与沟通能力。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和实践体系,将成为医学院校改革的核心方向。跨学科研究将加速中西医结合、人工智能与医疗的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创新诊疗工具与治疗策略,为破解疑难疾病与复杂健康问题提供新路径、新选择。

作者 冯冬菲: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院长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