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解锁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密码

时间:2025-04-25 11:35:40来源:医师报作者:杨瑞静 王璐 阅读: 153007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 王璐)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为此,医师报聚焦两会期间医疗健康领域关键议题,汇聚多位医疗管理与药学专家,围绕优质资源下沉、服务模式创新、药师队伍建设、精神心理门诊建设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度探讨。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我们聆听一线实践者的真知灼见。


以患者为中心,实现跨越式“强发展”

医师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该如何提升基层“软实力”,助力医院实现“强发展”?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缑胜林:基层医院发展需破解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核心难题。在人才培养上,医院以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通过建立名医工作室柔性引才,同步实施青年医师培养计划;技术提升方面,充分发挥帮扶作用,与省级三甲医院共建专科联盟,借助远程会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服务优化聚焦流程再造,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推行“一号管三天”等便民政策,完善无障碍设施与便民设备。通过人才、技术、服务协同推进,辅以硬件升级,医院系统提升诊疗能力,实现跨越式“强发展”。

医师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如何将“以患者为中心”切实融入日常工作,持续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缑胜林:我院以“听得懂的语言、够得着的服务”,多维度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理念。一是依据患者需求及政策要求,培育新专业、开展新技术,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及介入科等重点专科;二是柔性引进三甲医院专家资源,通过名医工作室、学科共建等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预约挂号、结果查询等就医流程;四是改善就医环境,实施科室集群化布局和无障碍改造;五是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和健康宣教。

 

药学服务转型升级,助推临床合理用药

医师报:药学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对药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药师队伍建设,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刘丽:要提升药师的“软实力”,需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需凸显技术价值,建议将药品调配与药学服务收费分离,设立独立服务项目如药物咨询费、药学门诊费,同步改革绩效考核体系,将合理用药、患者满意度、药物不良反应干预等纳入考核,取代单一处方量标准。

另一方面应优化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分层培养强化药师临床协作能力。临床药师可通过参与查房、会诊提升实践水平,同时加强专科药师与处方审核药师培训,在教学中增加合理用药案例评价等内容,推动服务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型。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马建新:公众健康需求攀升与药学服务能力不足形成反差:药品零加成政策使医院药剂科转为成本部门,岗位配置持续收紧。当前药师仍多被定位为后勤岗位,但其在合理用药、医保控费等环节作用十分关键。由于临床药学起步较晚,药师在诊疗体系中的成熟度与医生存在代际差距,难以满足社会及监管部门对用药安全、药事管理等方面日益提升的要求。

破局需双向施策:制度层面应将药师培养纳入体系规划,完善职业晋升路径;药师群体需强化临床思维,通过继续教育缩短能力代差,在合理用药等核心领域建立专业壁垒。


构建分层保障体系,破解基层用药难题

医师报:在处方流转配送、支付等环节里,哪些关键节点容易导致用药延迟?如何优化?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刘丽:用药延迟的症结之一在于处方流转壁垒。部分医院通过信息系统限制处方外流或要求多次往返盖章,叠加电子处方标准不统一、药师审方滞后、社会药房专业能力不足及流转审批流程繁琐,形成多重堵点。

破题需多措并举。首先推行标准化电子处方共享,要求公立医院处方实时上传区域平台,保障患者自主选药权;其次将符合要求的社会药店纳入医保定点药店,实现互联网药店实时结算;同步制定分级配送标准,细化管理规范,确保特殊药品储运安全。通过打通信息孤岛与政策壁垒,构建处方流转闭环体系。

医师报:应当如何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满足基层医疗需求?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马建新:基本药物是保障基层医疗普惠性需求的核心支撑。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医保资金承压背景,提升资金使用效能需聚焦目录动态调整。现行基药目录长期未更新,部分品种已滞后临床需求。在集采常态降价背景下,原因价格门槛未纳入的优质药品现具备准入条件,应及时增补疗效确切、性价比突出的品种。构建分层保障体系更具现实意义:基础层通过优化基药目录满足多数群体普惠需求;补充层可将高价创新药/特殊剂型纳入医保,但需设置梯度报销比例,兼顾差异化需求。

 

加强人才培养,破局基层心理服务困境

医师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项目的通知》,对精神心理门诊服务以及心理健康讲座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这对精神心理学科的发展将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中医药在其中又会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卫生科主任医师陈云春:通过国家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为精神心理学科建设保驾护航,将会为精神心理学科发展带来三重机遇:一是有望改善此前因资金不足导致的心理热线、社区科普等公共服务缺失问题;二是可以通过全国统一的心理健康热线、标准化心理门诊建设,推动服务模式从零散走向系统化,提升服务质量;三是进一步满足疫情后公众对心理健康、睡眠障碍等方面的需求,为学科发展提供现实动力。

然而,尽管政策支持为精神卫生学科发展提供了“天时”,但“地利”与“人和”仍需多方努力。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统一培训标准,并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王彩娟:基层精神卫生服务需“软硬兼施”,既要在政策层面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普宣传,还要在临床中推广中医特色疗法与非药物干预,同时引导公众转变“心理疾病污名化”观念。过去我国长期聚焦急症救治,公众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多停留在“精神病”的狭义认知层面,因此公众认知滞后也是基层一线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例如,脑梗、心梗后抑郁焦虑发生率极高,但患者常因对西药副作用的担忧而抗拒治疗,这时中医的优势便凸显出来。针对急症后心理问题的治疗困境,中医药因整体调理和副作用低的特点,成为患者新选择。

“卒中后抑郁或心梗后焦虑患者,常因西药标签化抗拒治疗。而中医通过体质调理、疏肝解郁,既能改善症状,又能调节全身机能,患者接受度更高。”她举例说,陈皮、玫瑰花等疏肝药材可日常泡水饮用,潜移默化改善情绪。

 

家校医社联动,保护儿童心理健康

医师报:如何进一步扩大儿童心理治疗服务可及性,构建“家-校-医-社”联动机制,实现心理问题的早筛查、早干预?

陕西省咸阳市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精神病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尚同军:针对儿童精神心理服务的早筛查、早干预策略构建,需通过“家庭-学校-医疗-社会”四维联动机制来解决。(1)家庭层面:家长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是阻碍孩子就医的首道屏障,建议通过社区宣传、媒体科普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明确“心理问题≠精神病”的科学界限;(2)学校层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系统传授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知识,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元素;利用智能软件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3)医疗层面:培养专业心理治疗师队伍,走进校园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针对青少年自残行为高发态势,建立“发现-评估-干预”快速通道,避免极端事件发生;(4)社会层面:社会支持是破解心理污名化的关键,需通过公益广告、媒体宣传营造包容环境。


结语

从基层医院的能力建设到药学服务的创新升级,从“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重塑到基本药物目录的优化调整,这场医疗体系的深度变革正在基层医疗领域全面展开。他们的实践探索表明,破解医疗发展难题,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既要强化技术赋能,更要坚守服务初心。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通过持续深化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医药护技协同发展,基层医疗正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