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强基层优服务,让“家门口”健康守护更有温度与质量

时间:2025-04-27 11:19:39来源:医师报作者: 张玉辉 阅读: 40530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张玉辉)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深入实施、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锚定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方向的关键节点,基层医疗能力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智慧医疗赋能等议题成为全国“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民生焦点。

为此,《医师报》特邀医疗管理、临床及药学领域专家,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医疗服务”“筑牢基层健康防线”“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AI技术与临床诊疗深度融合”等核心命题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结合一线经验与行业洞察,剖析痛点、分享创新路径,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释放中医药多元价值贡献智慧方案,勾勒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图景。


强基固本破困局,“软硬兼施”谋发展

医师报:基层医疗作为居民健康首道防线,2024年医改重点任务聚焦基层发展并推出多项新举措。在此背景下,如何强弱项、补短板,实现基层医疗“软实力”与“硬发展”协同提升?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西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海会院长:西集镇是重度老龄化地区,就医需求旺盛。中心紧跟国家政策,聚焦“一老一小”、重度失能失智群体服务,落实分级诊疗。

针对过去基层“重公卫、轻医疗”导致的能力短板,团队多管齐下。在人才培养上,2023 年派1/3的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同时联合多家三甲医院引入专家,新增精神科、康复科、儿科、麻醉科、眼科等专科;在硬件建设方面,借《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计划》东风,配备CT等设备,常规开展胃肠镜、肺功能检测等项目。并转型为老年护理中心,病房床位使用率提高15%;在服务上,主动出击,2024年上门服务150次,为高龄老年人体检,下村巡诊接诊超1万人次。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化医联体合作,让分级诊疗真正落地。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翟永梅院长: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是群众就医 “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保障,但当前存在人、财、物相对短缺问题,郊区及偏远地区尤为突出。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在人力资源方面,依托辖区优质医疗资源建立专科联盟,2024年开展43场义诊服务近1万人次;通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我院积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升自身医疗服务能力。近两年来,门诊量实现显著增长,2023年和2024年增长率达80%;积极响应“一村一室”建设号召,通过打造21家智慧村卫生室,以线上诊疗缓解人员配置矛盾;升级设备,让近2万居民可就近就医。

然而,基层医疗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为此,建议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城乡资源均等化;设立设备更新长效财政保障,持续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推动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经开区荣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韩燕荣院长:基层医疗仍面临“能力不足、动力不足”的双重困境。对此,我建议:一是提高建设标准,优化财政投入,强化硬件设施;二是动态调整编制,建立差异化薪酬体系,拓宽职业晋升通道;三是明确功能定位,落实分级诊疗,均衡资源布局,加强财政保障;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打破数据壁垒;五是完善医联体机制,推动专家下沉,深化上下联动,切实实现分级诊疗目标。


以心换心,“朋友式”家庭医生守护居民健康

医师报:越来越多居民享受到了家庭医生提供的个性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如何保障家医签约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规范性?AI技术怎样应用于临床诊疗以更好服务患者?

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丹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与大量签约居民建立了深厚联系。以糖尿病患者管理为例,签约居民可免费加入糖尿病共同照护门诊,由专职照护师对其血糖波动、饮食运动等进行精细化管理。中心数据显示,经1年规范管理,签约患者血糖达标率显著提升,医患间的依从性与信任度也明显增强。

此外,针对行动不便的重点人群,我们提供“朋友式”的上门服务。曾有一位家住6楼、行动困难的80岁老人,因血糖控制不佳反复就医。签约团队每日上门注射胰岛素、监测血糖,并指导家属掌握护理技能。如今老人糖化指标稳定,家属与医生结下深厚情谊。

我始终坚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真正落地,关键在于医生用心服务。唯有及时响应居民医疗需求,提供个性化、持续性帮助,才能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签约服务的价值,推动基层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对社区全科医生而言,AI具有显著价值。一方面,全科医生需应对多种疾病,但难以深入掌握各专科前沿知识,AI可快速检索最新指南,弥补信息短板;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症状,AI能基于诊疗指南提供多维度鉴别诊断思路,降低漏诊风险,辅助医生优化决策。

然而,AI无法取代医生的临床判断。疾病诊疗高度个体化,AI难以综合考量患者的生理差异、合并症及禁忌证。此外,基层家庭医生的职责是“全人管理”,需综合患者情绪、家庭关系等社会因素制定健康方案,这些人文关怀与复杂判断是AI难以实现的。因此,唯有将AI技术与医生专业判断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基层医疗中的价值。


多层次发挥中医药优势,全方位提升基层服务质量

医师报:如何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释放其多元功能和价值?又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更好地开展中医科普?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医科熊祎虹主任:可从“治未病、治将病、治已病”三个层次,系统性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针对20~35岁“脆皮青年”,应聚焦科普推广“治未病”理念,帮助其建立科学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面对老龄化加剧,银发人群身体机能衰退且汤剂依从性低,可研发中医药特色健康产品以“治将病”,融合运动、饮食与中医药调养方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程;在重大疾病领域,需强化中西医协同“治已病”。

三级医院中医科应明确中医优势病种,建立与西医科室的转诊、会诊及多学科协作机制,精准把握中医药介入时机与方式。如针对肥胖、卵巢功能早衰等疾病发挥中医特色,针对危重症采取中西医联合诊疗优化方案。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翟永梅院长:当前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中医人才短缺与能力建设问题尤为突出。中医诊疗注重个体化辨证施治,医师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基层中医药服务以全科为主,需培养既具备综合诊疗能力,又能因病施方的复合型人才。在服务内容拓展方面,基层中医药可在传统适宜技术、中药调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中医康复服务,尤其在老年群体及失能失智人群的康复治疗中,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设备结合可产生叠加效应。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医科熊祎虹主任:开展中医科普,首先,应针对不同平台特性精准发力。同时,中医科普需建立规范化体系,联合权威媒体推广标准化方案,确保内容传播的科学性;其次,通过多样化形式提升科普效果。可综合运用公众号推文、直播、线下讲座等形式,打造主题系列科普。我们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专长,以表演、讲解等多元方式呈现知识,兼顾趣味性与专业性;再者,善用新技术赋能科普创新,推动科普团队向复合型方向发展;最后,明确科普边界。避免在平台宣传客观治疗方案,而是聚焦疾病预防、发病特点等大众关切内容,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定制科普方案,平衡专业性与通俗性。


保障用药安全,赋能药师队伍建设

医师报:百姓期待处方外流落地和网络售药的便利性,但更关注药品安全。药品从药房到患者手中的“最后一公里”存在诸多挑战,该如何优化这些流程?又该如何加强执业药师队伍建设,促进合理用药?

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主任郭晨阳:线上药房在处方药开具上存在限制,需统一医院与社会药房信息标准,实现数据互通,辅助医生精准判断病情;同时加强医生培训,规范处方开具。

药品配送不及时是突出问题。医疗资源紧张、用药需求大及季节性用药高峰,都会导致配送运力不足,再加上天气、交通等因素,延误配送进度。建议药房与多家商业公司合作,商业公司利用智能算法优化路径,并建立应急机制。

支付环节也待完善,部分药房不支持电子医保支付,导致购药延迟。药房应简化流程,建立支付系统备份,保障患者及时付费取药。

针对药师队伍建设,有以下三方面建议:一是优化绩效考核,通过合理薪酬分配提升药师工作积极性,增强职业满意度,吸引优秀人才;二是提升专业技能,以我所在社区中心为例,18名药师中接受药物治疗管理培训人员占比低,远无法满足辖区9.8万居民、年45万人次门诊量的需求,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三是转变服务思维,突破窗口发药局限,增加义诊、巡诊频次,每日深入社区提供用药指导与安全评估,针对老年人开展上门药箱整理服务,同时做好住院患者床边指导及用药不良反应上报,多维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结语

基层医疗的发展,是一场“硬基建”与“软实力”的协同攻坚,须贴近民生需求精准破题。在迈向“健康中国”的新征程中,基层医疗唯有持续以改革破局、以创新赋能,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基层“神经末梢”,才能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愿景,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家门口”收获更有温度、更有质量的健康守护。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