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一人为何会同时患上两种癌?专家为你揭示双原发肿瘤的奥秘

时间:2025-05-07 08:04:21来源:医师报作者:衣晓峰 唐鑫 孙国栋 刘方舟 阅读: 9698

随着癌症筛查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医生视野的拓展,双原发乃至多原发肿瘤的病例正日渐增多,这一现象不仅挑战传统的诊疗思路,也提醒医患双方需以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面对癌症防治。

几个案例的警示意义

案例一:今年52岁的张先生因长期腹痛和便血到医院就诊,肠镜检查初步诊断为结肠癌。然而,术前全身检查意外发现其右肾还有一个肿瘤。经结直肠外科与泌尿外科团队全力合作,通过微创手术同时切除了两处病灶。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二者为独立原发,没有内在联系。张先生术后恢复良好,一年后复查未见复发。

类似张先生的情况并不罕见。67岁的李女士因结肠癌接受手术后,复查时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进一步全身扫描显示肝脏有个新发肿瘤。经肝胆外科团队诊断,确认为原发肝癌,与肠癌没任何瓜葛。另一案例中,36岁的王女士因家族性肠道多发息肉病史长期随访,今年初肠镜发现息肉癌变,同期还被确诊为乳腺癌,两处病灶均经病理证实均为独立原发。此外,58岁的赵先生患溃疡性结肠炎多年,近期因便血加重确诊结肠癌,腹部检查还发现胰腺肿瘤,两者同样无转移关联。

在列举这些典型案例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黄睿教授解释说,上述病例的共同点在于:患者大多存在遗传背景、慢性炎症史或长期致癌物暴露,且第二甚至第三种肿瘤经常因系统性筛查或术后随访被发现。多原发肿瘤的频发提示,临床医生需突破“单一病灶”思维,重视多学科协作与长期监测。

双癌特征是什么?

黄睿教授指出,双原发肿瘤又称多原发癌或重复癌,是指两个或多个独立起源的肿瘤,可发生于同一器官或不同器官,时间上可同步性(同时性)或间隔数年(异时性),二者之间并非“相互勾结”,而是“各立山头”。此类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临床表现通常存在差异,与转移癌有本质区别。例如,结直肠癌转移至肝脏的病灶与原发肝癌在病理形态和基因表达上是截然不同的。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双原发肿瘤的总体发生率约为1-5%,而在早筛技术的普及和癌症生存期逐年延长的前提下,其诊断率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多见,但首次患癌年龄越小,后续引发多原发肿瘤的可能性越高。研究显示,儿童期患癌者后续并发第二原发癌的风险是70岁以上人群的6倍,且两癌间隔时间越短,预后越差。

黄睿教授分析,从癌症类型来看,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肝癌等易与其他肿瘤共存。例如,结直肠癌患者常并发肝癌或肾癌,乳腺癌病人可能同时或后续容易罹患卵巢癌。此外,作为多原发肿瘤的“高发区域”,双肾、双肺等成对器官或同一系统器官(如消化系统),易成为多原发癌的“重灾区”。值得注意的是,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等慢性炎症患者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人群,患重复癌的风险显著升高。

高危因素有哪些?

目前,双原发肿瘤的病因之谜尚未被揭晓,但多项研究结果提示与遗传、环境、慢性疾病及相关治疗等脱不了干系。

首先,遗传因素是核心驱动之一。黄睿教授强调,家族性癌症综合征患者由于体内TP53、APC等特定基因突变,易诱发多器官肿瘤。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肠道内可萌生几十枚乃至成百上千枚息肉,若不及时干预,多数会演变为癌瘤,且常伴发甲状腺癌、胃癌等其他原发肿瘤。

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样深远。黄睿教授告诫,吸烟可招致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长期酗酒与肝癌、食管癌、肠癌密切相关;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潜伏结直肠癌危害;接触石棉、苯类化学品等有害物质,易通过DNA损伤而致多部位癌变。

慢性疾病与免疫抑制是另一高危诱因。黄睿教授认为,慢性肝炎病人的肝细胞持续受损再生,癌变概率显著增高;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黏膜处于长期炎症时,易恶变为结肠癌。此外,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因免疫监视功能减弱,更易酿成多原发肿瘤。同时,感染因素亦不可忽视。HPV感染与宫颈癌、头颈部癌关系密切;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癌,并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癌症治疗本身也可能成为隐患。黄睿教授表示,放疗虽能杀灭癌细胞,但辐射可能殃及健康组织,诱发无辜部位的癌症。例如,乳腺癌放疗后可能加大肺癌患病几率;化疗药物(如烷化剂)则可能诱发白血病等第二原发癌。

临床诊断应怎样?

黄睿教授的临床体会是,重复癌的症状复杂多样,由于肿瘤类型和位置不同而重叠或隐匿。两种甚至三种及以上癌症患者可能同时或先后显现体重下降、持续性腹痛或胸痛、异常出血或乏力、贫血,或恶心、呕吐,或咳嗽、气促等相关症状。文章开头提到的张先生,其结肠癌表现为腹痛和便血,而肾癌早期“悄无声息”,仅仅通过影像学检查才偶然“落网”的。

当前,对多原发癌诊断面临两大挑战。首先,许多癌症早期症状与常见疾病相似,易被忽视。例如,上面说到的李女士,是在结直肠肿瘤术后复查时才知晓自己还伴有原发肝癌的。黄睿指出,受思维定式的干扰,医者经常因为“先入为主”的诊疗惯性,将新发症状归咎于原发癌的转移或复发,进而使第二原发肿瘤成为“漏网之鱼”。

为应对这些挑战,临床需对高危人群实施系统性筛查。例如,结直肠癌患者应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或CT检查以排查肝癌;乳腺癌患者需结合乳腺超声与妇科检查,警惕卵巢癌的潜伏。血液肿瘤标志物的动态监测,也有助于早期识别重复癌的“蛛丝马迹”。

防治策略该咋办?

黄睿教授认为,双原发肿瘤的诊疗需兼顾根治性与安全性,强调个体化与多学科协作。这其中,外科手术仍是核心手段,但需根据肿瘤分期、位置及患者耐受度来制定手术方案。例如,张先生的结肠癌与肾癌通过微创手术同期切除,而赵先生因体质较弱,选择分阶段处理结肠癌与胰腺肿瘤。现代外科理念强调“肿瘤整块切除”与淋巴结清扫,同时需评估潜在转移风险,避免遗漏微小病灶。

现阶段,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靶向用药与免疫治疗。近年来,PD-1抑制剂等免疫疗法在双原发肿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尤其适用于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的患者。

黄睿教授指出,预防重复癌的预防策略的源头还在于控制高危因素。

一是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均衡饮食,注重蔬果与全谷物的摄入;保持适度运动,可减少30%-50%的癌症风险。二是定期筛查:有家族史或慢性病患者需加强监测。例如,林奇综合征患者每1-2年应接受肠镜与子宫内膜检查;慢性乙肝者需定期检测甲胎蛋白与肝脏超声。三是感染控制:接种HPV疫苗、乙肝疫苗,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显著降低相关癌症的发生率。四是避免过度医疗辐射:在影像学检查中优先选择MRI或超声,减少不必要的CT辐射暴露。

最后,黄睿教授呼吁,双原发肿瘤的诊治要求临床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模式,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维度、多层面综合分析,给予早期筛查、多学科协作与精准干预。未来,在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与个体化医疗的共同加持下,重复癌的防治将更加有的放矢,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附黄睿教授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国食品智库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医师分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机器人分会委员,黑龙江省医促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肿瘤营养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抗肿瘤药物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委员,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审稿专家。

1.jpg

2.jpg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