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跨越绝望,医患携手57天重获新生

时间:2025-05-27 16:38:55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阅读: 114389

医师报讯(通讯员 邓鹭 陈远航)2025年3月22日午后,70岁的王世琼老人被平车推入外科病区时,左大腿后侧13×6厘米的创面正渗出浑浊的液体,黑色痂壳像一块顽固的铠甲粘连在脂肪层上,散发恶臭。这位七旬老人,身患糖尿病、帕金森病及精神分裂症等多重疾病之苦,历经省级医院数月的治疗挣扎,终因创面感染加剧、并发症重重而被无奈建议转院。家属紧握着转诊单,其上“治疗效果欠佳”的字眼犹如千斤重锤,重重敲击在他们心上,令他们在绝望的深渊边缘徘徊,几乎要放弃希望。经亲朋介绍,得知该院外科王兆冬副主任医师在复杂创面修复领域颇有建树,家人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这里。

“老人入院的精神状态很差,创面情况比描述得更复杂。”王兆冬医生回忆首诊场景,掀开迦壳时渗出的脓性分泌物提示着感染的严重性。尽管并发症如影随形,但王医生敏锐地捕捉到创面边缘那一抹不易察觉的红润,那是生命之火尚未完全熄灭,机体仍在顽强抗争、寻求修复的微光。护理团队接手时面临双重难题:老人因精神症状常抗拒护理,帕金森病导致的肢体震颤又让基础护理难上加难。责任护士记得第一次测血糖时,老人突然挥拳抗拒,“我们只能握着她的手慢慢安抚,像哄孩子一样等她情绪平复。”

从清创到修复的生命接力

入院第四天,为患者进行手术。痂壳被小心翼翼地逐层揭开,皮下隐藏的感染景象让手术团队的神情愈发凝重。考虑到感染复杂性,王兆冬采用VSD负压引流技术全覆盖创面,通过持续负压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术后护理进入“拉锯战”:护士们每两小时调整老人体位,防止引流管受压;为配合抗感染治疗,她们创新设计了“分时段护理流程”,将用药、换药与老人情绪平稳期巧妙结合。

在耐药阴影下寻找生机

十天后4月3日第二次手术时,创面基底见肌肉组织大量缺血感染坏死。“必须彻底清除感染灶。”王兆冬犹如一位精细的雕刻师,耐心地一点点剔除病变组织,直至健康的肌肉纤维如画卷般缓缓展开。“注意止血,保护血管神经。”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的每一个指令都简洁而精准。术后,针对多重耐药菌的强效抗生素被合理应用,护理团队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每一次换药都如同进行一场无菌操作的“考试”。

肉芽萌生的破晓时刻

第三次4月11日清创手术揭示了更棘手的状况:尽管持续抗感染,创面边缘仍有水肿迹象。她们调整策略:增加创面护理频次,用特制敷料交替覆盖控制感染。奇迹在术后第五天悄然降临——当护士轻柔地揭开敷料,一抹细密的粉红色颗粒如同晨曦中的露珠,悄然绽放在原本苍白的创面基底。“是新鲜肉芽!”她的惊喜让病房瞬间有了暖意。那天,老人的家属悄悄在床头柜上放上了一束康乃馨,这是住院以来的第一抹亮色。

皮瓣织就的“生命之网”

当创面终于露出干净的基底,肉芽组织鲜红饱满时,王兆冬医师知道,修复的时机已到。4月21日第四次手术—左大腿慢性溃疡修复术+任意皮瓣形成术。他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裁缝,在创面周围精心布局,巧妙设计皮瓣,仿佛是在为创面量身定制一件精致的“皮肤外衣”,随后,他将健康的皮肤组织轻柔地转移覆盖于创面之上,每一针都倾注了他的细心与专注。“放置引流管,确保术后渗出能及时排出。”手术结束时,王兆冬的额角已满是汗珠,但眼神里是如释重负的欣慰。

从“放弃”到“重生”

术后的护理是另一场持久战。红外线治疗仪每天定时照射,像给伤口送去温暖的阳光;抗凝治疗预防血栓,降糖方案精准到每一餐;换药时,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再小心翼翼地覆盖敷料,生怕弄疼老人。王兆冬医师每天查房时,都会仔细观察皮瓣的颜色和肿胀程度,用指腹轻触感受血运,确保皮温正常,颜色红润,以评估皮瓣的恢复情况:“皮瓣长得很好。”他的话语像定心丸,让焦虑的家属逐渐放下心来。

帕金森让老人时常肢体震颤,精神分裂症也让她偶尔情绪不稳定。每当这时,王兆冬医师都会耐心地握住她的手:“阿姨,放松,我们在呢。”有一次,老人突然烦躁地扯掉输液针,王兆冬老师没有丝毫责备,只是轻声说:“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们慢慢弄,不着急。”这种近乎家人的耐心,让家属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5月17日,揭开最后一层敷料,创面已悄然愈合,新生皮肤覆盖其上,仅余淡淡色素沉着,昔日溃烂之迹,已无处可寻。“可以出院了!”王兆冬的话音刚落,老人的家属瞬间红了眼眶:“王医生,是您给了我爱人第二次生命!”

锦旗背后的医者温度

几天后,一面写着“医德高尚暖人心 医术精湛传四方”的锦旗被送到外一科。家属握着王兆冬的手,哽咽着说:“当初我们都准备放弃了,是您一次次坚持,一次次给我们信心。五十六日住院时光,您日日查房不懈,周末亦无间断。检视伤口之细致,胜似亲生儿女。”王兆冬医师摆摆手:“每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是医生的本分。”

图片8.jpg

在王兆冬的办公室里,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那句家属曾说过的话:“是你们让我们在医院也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对他而言,医学并非冰冷技艺,而是蕴含温情的守护。当现代医学遇上多重耐药菌的挑战,当复杂并发症遇上衰老的机体,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对技术的苛求、对患者的同理心,让朽木逢春,让绝境重生。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