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轻松自在 无惧过敏”护佑健康行
当前位置:首页/ 活动专题/ “轻松自在 无惧过敏”护佑健康行/详情

“轻松自在,无惧过敏”护佑健康行--过敏性疾病预防与诊疗系列巡讲-四川站

时间:2025-07-06 07:36:22来源:医师报作者:欣闻 阅读: 98

2025617日由《医师报》发起、扬子江药业公益支持的"轻松自在,无惧过敏"护佑健康行--过敏性疾病预防与诊疗系列巡讲-四川站第三期召开。

Patr1开场致辞

本次过敏性疾病预防与诊疗巡讲会议,大会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徐 辉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四川省人民医院李志清、乐山市人民医院邹杨担任主持人,四川省人民医院廖金凤教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喻望博教授进行分享课题演讲,加强医疗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全国过敏性疾病相关科室的诊治水平,助力变态(过敏)专科的发展

图片13.png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专业硕导、四川省卫计委第十一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分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医师徐辉教授表示,过敏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深入探讨其诊疗之道具有重要意义。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图片14.png

李志清教授表示

过敏性疾病在日常工作中非常常见,发病率高达7.5%(小儿)。

过敏性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提高共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避免重复用药。

过敏性疾病的治疗需要个性化,考虑孕妇、产妇、肝肾功能受损者等因素。

建议使用至少二代以上的抗组胺药,并建议患者到相关专科进一步治疗。

 

Part2 第一环节学术访谈

图片15.png 

廖金凤教授:《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廖金凤在会上介绍了以下内容:

1、过敏性疾病与抗组胺药治疗

皮肤科主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特异性皮炎湿疹,治疗上以抗组胺药为主。

抗组胺药分为H1受体和H2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H2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抗组胺药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减轻过敏反应和炎症。

抗组胺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湿疹等。

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痛、恶心等,但通常较轻微。

抗组胺药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特异性皮炎与湿疹的治疗

特异性皮炎和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较高。

治疗特异性皮炎和湿疹时,除了使用抗组胺药外,还可以使用激素类药物、免疫制剂等。

抗组胺药在特异性皮炎和湿疹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

特异性皮炎和湿疹的患者在使用抗组胺药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抗组胺药与其他药物(如激素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3、抗组胺药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抗组胺药的研究将集中在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明确适应症等方面。

抗组胺药可以与生物制剂(如单抗、靶向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抗组胺药在治疗其他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时,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Part3 第一环节讨论环节

在讨论环节,“在过敏性疾病防诊中,如何依据专家共识优化抗组胺药的使用?”这一问题激起各位专家热烈讨论,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回应,并分享了各自宝贵的临床经验。

图片16.png

何泸教授:

1、抗组胺药在过敏性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 抗组胺药在过敏性皮肤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荨麻疹、湿疹和特异性皮炎。

·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效果不佳,副作用较大,已逐渐被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取代。

· 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在治疗荨麻疹、湿疹、特异性皮炎和伤性疾病中效果显著。

· 联合使用抗组胺药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在严重过敏性皮肤病中。

2、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和个体化治疗

· 抗组胺药通常不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使用安全性较高。

·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使用一种或多种抗组胺药进行治疗。

· 对于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患者,使用抗组胺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 在治疗特异性皮炎和银屑病时,除了使用抗组胺药,还需要同时使用润肤露、保湿剂等药物。

图片17.png 

赵蓓教授:

1、抗组胺药物在皮肤科的应用

抗组胺药物是皮肤科治疗过程中的一类基本药物,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

选择抗组胺药物时,需了解不同药物的特点和适应症。

抗组胺药物的使用剂量、疗程规划和联合方案的选择也是关键。

特殊人群如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需要个性化方案。

2、抗组胺药物的抗炎作用

抗组胺药物不仅具有抗组胺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抗组胺药物在皮肤科和其他科室的应用非常广泛。临床医生需结合经验和药物特点,实现精准治疗。

图片18.png

王芳教授:

1、抗组胺药物的使用

目前抗组胺药物主要分为四代,其中只有H1受体拮抗剂能够明确有效地缓解组胺引起的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虽然有效,但副作用较大,如晕厥、心律失常等。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适用于老年人、青光眼、前列腺增生患者等。

对于哺乳期、妊娠期和特殊工种的人群,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2、抗组胺药物的联合使用

抗组胺药物可以与外用药物如激素类、糖皮质激素类、中成药物等联合使用,用于治疗皮炎、湿疹等。

对于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物的用药时间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建议患者循环减量。

抗组胺药物的用药时间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急性期为一到两周,慢性期为三个月到六个月。

Part4 第二环节学术访谈

图片19.png

邹杨表示过敏性鼻炎并不仅仅局限于皮肤,哮喘综合征是一个典型的跨越多系统疾病,鼻腔和下呼道症状相互影响。

图片20.png 

喻望博教授:《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症临床诊疗与用药经验》

1、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概述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专家意识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之间存在相关性。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70%到90%的哮喘患者患有过敏性鼻炎,而40%到5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患有哮喘。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一致性还体现在胚胎发育、解剖组织学和免疫病理学上。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临床表现分型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季节和诱发因素相关。

治疗方案上,过敏性鼻炎和哮喘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

2、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联合治疗的用药经验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联合治疗需要按照指南进行规范化用药,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选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

免疫治疗主要是针对已知过敏原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如尘螨、花粉等。

患者教育非常重要,需要尊重医生的建议,规范用药。

对于过敏性鼻炎伴有哮喘的患者,需要同时使用鼻用激素和二代抗组胺药物。

3、小结与讨论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有很多相似之处。

联合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降低急诊和住院治疗风险。

Part5 第二环节讨论环节

在讨论环节,“鼻腔过敏与下呼吸道症状中呼吸科与耳鼻喉科联合诊疗的必要性与实践”这一问题激起各位专家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宝贵的临床经验。

图片21.png

龚宗炼教授:

许多呼吸科大夫在诊断哮喘时,对鼻炎的重视不够,导致哮喘控制效果不佳。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气道、同一疾病,处理时需要承认不同科室的专业性。

联合诊疗可以提高病人诊断的准确性,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耳鼻喉科擅长上呼吸道护理,如过敏原检查;呼吸科擅长气道哮喘的诊断和评估。

过敏科和其他检验团队也可以参与联合诊疗,优化治疗效果。

图片22.png 

汤俊起教授:

1、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的关联

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的比例较高,临床中需要重视。

哮喘患者常规询问过敏史或家族史,特别是有皮肤过敏、湿疹、食物过敏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诊断或评估病情时,除症状外,还需借助现代检查手段,如呼出气氧化氮。

支气管激发实验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和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诊断非常重要。

2、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的治疗

脱离过敏源是治疗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关键,如粉尘、花粉、尘螨等。

生物制剂治疗,如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对重症哮喘或激素依赖性哮喘有一定效果。

图片23.png 

黄玉芳教授:

1、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

呼吸科医生在诊断支气管哮喘时,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如鼻炎。

对于不典型哮喘患者,肺功能检查可能没有明显阳性结果,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诊断。

如果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症状,可能需要考虑支气管哮喘。

对于诊断明确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如果症状缓解不佳,需要分析原因,如吸入技术、鼻炎控制等。

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可能导致鼻塞流涕,需要考虑是否合并支气管哮喘。

2、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是同一类疾病的边缘性表现。

治疗上可以局部治疗,也可以全身治疗。

 

Part6 大会总结

图片24.png 

本次会议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困扰众多患者的十大类疾病之一,涵盖了呼吸道、耳鼻喉科、皮肤等多个学科领域。会议强调了抗组胺药在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大会最后徐辉主任借本次大会主题“轻松自在,无惧过敏”表达了过敏性疾病困扰的患者的美好祝愿。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