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赋能:什邡乡镇卫生院的温情蜕变与民生关怀
医师报讯(通讯员 陈远航)在医疗改革的浪潮中,什邡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如同一股强劲的暖流,为基层医疗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医共体成员单位紧密携手,通过同质化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重塑基层护理生态,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乡村大地,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温暖。
县乡护理标准统一,专业力量下沉基层
曾经,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工作犹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护士们的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输液打针几乎就是全部的“业务范围”,培训模式也主要依赖“老带新”这种传统方式,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但如今,什邡市马井中心卫生院依托什邡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实施了护士长结队“一对一”帮扶措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体化“护理标准”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乡镇护士与县级医院的专业力量紧密相连。
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什邡市人民医院的护理专家每周一、五都会准时下沉到马井中心卫生院,全程参与科室交接班、病区管理、危重患者查房等工作。在驻点教学过程中,专家们倾囊相授,详细指导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护理、动脉血气采集、非计划拔管防控措施、PICC维护等专科技术。以非计划拔管防控措施教学为例,专家现场指导导管二次固定,让护士们能够更直观地掌握操作要点,避免了以往因操作不规范而带来的风险。同时,在药品规范化管理方面,专家也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确保药品管理安全有序,为患者的用药安全保驾护航。此外,护理老师查房时还会进行VTE防控示范,如演示踝泵运动,提升护士们的专业认知,让她们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在什邡市洛水中心卫生院,今年3月,市中医医院下派护理总监王雪到岗洛水中心卫生院。她到岗后,迅速投入到工作中,首要任务便是梳理医院护理服务的“脉络”。结合护理“7S”管理模式,她深入护理一线,针对洛水中心卫生院护理环境、操作流程、人员行为等管理中存在的模糊、疏漏或错误环节,逐一进行现场指导,提出规范的指导意见。从患者入院登记、病情评估到日常护理操作、医废处置、出院健康指导等各个环节,她都制定出一套清晰可依的标准化流程。同时,重点强化查对制度的落实,通过理论培训、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让“三查七对”的理念深植每一位护理人员心中,从源头降低护理差错风险。此外,王总监还为住院病区各病室新增水果辨识标识,床头卡更是让患者信息、护理级别等关键内容一目了然,为高效护理提供了直观指引,让患者和家属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护理情况。
在禾丰镇卫生院,市人民医院刘丽护理团队通过“查、教、改、评”闭环管理模式,每周定期下沉至禾丰镇卫生院开展护理质量指导工作。针对基层常见护理短板,刘丽团队量身定制培训计划。4月至今,已开展护理文书规范、急救技能、雾化治疗等专项培训5场,下沉指导25次。培训注重“理论+实操”,如急救培训中,团队通过模拟突发场景,指导护士掌握心肺复苏等关键技能,让护士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沉着应对;在护理文书质控中,逐项解析记录要点,减少书写差错,提高护理文书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通过这些培训,有效地提升了禾丰镇卫生院护理服务的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成效显著。
同质化管理重构护理新生态
在培训模式上,什邡市医共体实现了线上线下无缝衔接,为基层护士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2025年7月21日下午,什邡市中医医院专家团队莅临元石卫生院开展业务培训。培训聚焦基层急需强化的领域,涵盖《急诊急救能力提升——团队心肺复苏(含除颤仪使用)》、《医疗质量同质化——病案质量管理》及《院感防控管理》三大主题,采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模式。
专家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现场演示,让医护人员们更加直观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本次培训是医共体优质资源下沉、精准帮扶的生动实践,通过高水平专家的“传、帮、带”,有效提升了元石卫生院医护人员在急危重症处置、医疗质量管理和院感防控等核心业务领域的规范化、同质化水平,为基层医疗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井中心卫生院,护士们同步线上参与人民医院“护理助手”APP的护理三基培训及管理工具的应用实践,线下积极参加医共体质量培训及户外拓展训练,形成了“学一用一反馈”的闭环。线上学习让护士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专业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下培训则让她们能够与专家和同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了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患者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一位患者家属感慨地说:“现在卫生院的护士服务越来越专业了,我们看病也更放心了。”
技能同质:从“单一操作”到“全能守护”
在什邡市回澜卫生院,医共体的技术帮扶让基层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年近七旬的黄大爷因直肠癌伴肝转移导致腹腔积液,腹部隆起如鼓,食欲全无、精神萎靡。7月24日上午,市人民医院医共体肿瘤内科主治医师潘登赴回澜卫生院开展联合查房及技术指导。查房时,潘医师与慧剑住院部医生深入研讨肿瘤患者病情,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实际,讲解治疗方案、腹腔穿刺术等要点,为医师们提供了清晰的诊疗思路。经与家属沟通同意,潘医师为黄大爷实施腹腔穿刺引流术,全套流程规范完成。慧剑住院部医生观摩学习,掌握了关键技术要点。潘医师的“传经送宝”,让基层医生的技术“落地生根”,黄大爷腹胀缓解,其及家属对医生们充满了感激之情。
同样在回澜卫生院,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急救实战展现了医共体协同机制的强大力量。7月24日上午,回澜卫生院老年人体检时,一名八十岁老人完成DR胸片检查后突发晕厥。应急抢救迅即启动,回澜卫生院门诊医务人员默契配合,分工协作,什邡市人民医院潘登医师迅速响应。结合老人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及肾切除术史,为救治提供了重要参考。医务人员立即为老人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输注甘露醇,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同时回澜卫生院启动医共体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联系救护车,打通应急通道,将老人转运至人民医院急诊科,陈永老师与潘老师全程监测老人生命体征。
7月21日傍晚七点半,什邡市南泉镇卫生院家庭医生廖彬彬带着巡诊箱走进了柳泉村,80岁的李大爷患有输尿管癌症,已在床上躺了三天。她熟练地为老人测量血压、检查心肺功能,评估病情后调整用药方案,临走前还叮嘱饮食注意事项。老伴儿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你们来了,我这心里头也踏实多了。”这是南泉镇卫生院“亲邻行动”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幕。
南泉镇卫生院在医共体的支撑下,市中医医院专家通过“三师共管”机制嵌入家庭医生团队,给予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上半年,已有4名心内科、骨科、五官科、肾病科专家下沉带教,1名护理总监驻点南泉镇卫生院帮扶。专家每周定期驻镇坐诊,开展查房、会诊以及检查,对疑难老年患者开启转诊绿色通道。同时通过区域影像平台指导卫生院完成CT阅片2700余人次。同步实施“能力提升计划”,组织急诊急救、脑卒中诊疗及康复、护理技能等培训10场次,覆盖449人次。完成双向转诊70例,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现在家门口能做CT,结果直传市级医院诊断,省时又省钱!”患者王大爷点赞道。
这场一场场急救实战,既是基层医疗应急能力的生动注脚,更是医共体协同机制的最佳诠释,让患者在危急时刻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流程同质:从“纸上同质”到“生命闭环”
通过上级医院精准“传帮带”行动,聚焦流程规范、技术拓展和细节完善三大核心,基层卫生院在技术层面实现了无断层衔接。在马井中心卫生院,什邡市人民医院护理专家下沉,不仅参与日常管理,还驻点教学专科技术。以PICC维护技术为例,过去乡镇护士接触较少,操作不熟练。通过专家手把手教学,护士们逐渐掌握了这项技术,能够独立为患者进行规范操作,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专业、优质的护理服务。
工作20年的护士魏姐深有体会地说:“以前的学习主要靠书本标准,偶尔外出学习,对于特殊的管道护理见都没见过,护理起来特别头疼。现在每月线上、线下学习机会多了,有标准可依,还有护理专家团队指导,我对护理质量更有信心了,敢拍着胸脯保证!”在马井中心卫生院,手术核查、用药“双人复核”、跌倒风险评估等18项核心制度与什邡市人民医院保持同一标准。
什邡市人民医院医共体、什邡市中医医院医共体团队通过“靶向培训”补短板,使得基层卫生院在文书管理方面进行了全面“革命”。统一电子护理记录书写标准,规范体温单、评估表等格式;同时,规范护理查房记录、疑难病例讨论模板,对护士专业知识和护理记录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护理查房记录中,要求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估,使护理工作更加严谨规范,为医疗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服务同质: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健康管家”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不用折腾老人去医院,在家就能解决大问题。”近日,什邡市中医医院与雍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共体服务团队,共同为辖区失能老人张婆婆上门完成胃管置入术,以紧密协作的医疗服务模式,解决了老人“就医难”问题。家住雍城街道亭江西路社区的张婆婆是一位患有神经胶质瘤的卧床病人。大概一周前,她出现意识障碍、烦躁不安的情况,前一天还自行拔除了胃管,这中断了她的重要营养供给通道。由于老人行动完全不能自理,家属带她去医院检查十分不便。考虑到老人实际情况,医共体决定“上门服务”。
雍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主任岳流凤携带基础设施先行入户评估,什邡市中医医院的李静老师携带专业器械随后赶到。现场,两位老师分工协作:李静老师凭借精湛的技术,精准操作胃管置入;岳流凤协助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安抚家属情绪,并同步记录老人各项指标数据。操作完成后,双方共同指导家属如何进行日常护理、观察喂食反应及并发症预防知识,形成“诊疗 - 护理 - 指导”闭环服务。这种贴心的服务让家属深受感动,也让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一线心声:村民与护士的双向奔赴
患者老周是一位肿瘤患者,他感慨地说:“我每周五都要去人民医院进行PICC换药,自从人民医院护理老师到马井中心卫生院进行指导,我在马井家门口就能享受人民医院的专业服务,再也不用长途奔波了。”这一变化不仅节省了老周的时间和精力,也让他感受到了医共体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以前想都不敢想,大医院的专家能上门给老人看病,雍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还一起来帮忙,这医共体真是把服务做到了家门口!不仅省了来回奔波的麻烦,也让我们心里踏实得多了”。一位患者家属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医共体的感激和认可。
“刚摘的脆李,带给科室的娃娃们,就说…就说柳泉村的李老头好多了!”这是南泉镇卫生院廖医生结束巡诊准备返程时,李大爷老伴儿执意捧出刚摘的脆李塞进廖医生口袋中的一幕。
“以前遇到复杂病例心里没底,现在有上级老师现场答疑,操作更规范了。”禾丰镇卫生院一名年轻护士表示。禾丰镇卫生院在什邡市人民医院刘丽护理团队帮扶下融合“护理助手”信息化平台,实现质控数据实时上传、在线培训考核、疑难问题远程会诊,推动护理同质化管理。同时在刘丽团队建议下,卫生院优化了护理单元管理——地面分区标识清晰、物品定点定位定人、高危患者防跌倒标识“双保险”,这些细节变化使得病区环境更加安全有序,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现在找物品、查流程一目了然,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也上去了。”禾丰镇卫生院一名护士感慨道。
什邡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什邡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信息化支撑等多措并举,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资源下沉方面,什邡市建立了“双派送”工作机制,牵头医院累计下沉管理、业务专家27名,帮助成员单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项,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靶向培训”补短板,基层卫生院在文书管理、技术操作、服务流程等方面实现了与牵头医院的同质化,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
在信息化支撑方面,什邡市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建成心电诊断、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五大共享中心,成员单位纳入远程诊疗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结果互认。截至目前,开展远程影像3.66万人次、远程心电39.7万人次,提供消毒包4.5万件,区域检验诊断标本6492人次、区域病理诊断标本150人次,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下一步,什邡市将继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急诊急救和慢性病管理为重点,打造具有什邡特色的医共体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获得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8-302025
兰大二院2025年度获批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立项数与资助金额再创新高
-
new甘肃省人民医院举行2025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结业典礼
2025-08-29 -
new精准施策 靶向发力: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卫生院织密重点人群健康防护网
2025-08-29 -
08-282025
福建省首家“书香医院”揭牌 厦大中山医院探索“书处方”心疗愈
-
医师节暖情慰问丨致敬赣南老区超声医学开拓者叶之中老专家
2025-08-19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