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肺癌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闽沪肿瘤医师沙龙在厦门成功举办
2025年8月9日,第六届肺癌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第三届闽沪肿瘤医师沙龙在厦门顺利召开。这次会议由厦门市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厦门市海沧区卫生健康局、厦门市医师协会、厦门市药学会、冯水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联合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医学综合康复分会、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福建省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福建省预防医学会预防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厦门市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厦门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厦门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学分会参与承办。
本次大会聚焦“精准·创新·协作”,汇聚全国肿瘤领域顶尖专家通过多学科交叉研讨,深度解读2025年ASCO年会最新研究成果,并聚焦肺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肠癌及肝癌的诊疗前沿,为众多参会学者呈现了一场高水准的学术盛宴。
冯水土教授致欢迎辞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冯水土教授主持,并致欢迎辞,他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领域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抗癌协会赵勇秘书长在致辞中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虽因故未能亲临现场,但他坚信在冯水土教授的带领下,大会必将取得圆满成功。赵勇秘书长指出,癌症是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挑战,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面对不断变化的疾病谱和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仍需持续探索与创新,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赵勇秘书长提到,中国抗癌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动癌症防治工作,不仅在国内开展多项重点工作,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癌症防治事业贡献力量。他强调,协会将继续通过高质量的活动,推动癌症防治事业的发展。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围绕肺癌及其他肿瘤的前沿研究展开深入探讨。赵勇秘书长希望与会者通过充分讨论和交流,共同探索解决肺癌难题的方法,为提升行业整体水平贡献力量。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宏艳教授表示很荣幸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同时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与崇高敬意。张宏艳教授指出,本次会议已成功举办至第六届肺癌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及第三届闽沪肿瘤医师沙龙,已形成显著品牌效应,在福建省具有重要影响力。会议内容丰富,邀请到省内外权威专家,涵盖多癌种防控、前沿进展以及热点话题等多个领域。张宏艳教授认为,本次会议是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临床实践经验。她期望通过该平台,与会者能够拓宽视野,激发临床或科研灵感,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黄诚教授指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些进展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和数据支持,以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黄诚教授认为,本次会议作为国内重要的学术平台,为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会议内容丰富,涵盖了肿瘤治疗的前沿进展和热点话题,相信与会者能够从中获得宝贵的学术经验和启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张成钢常务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肺癌诊疗领域发展迅速,从精准靶向治疗到免疫治疗的突破,从多学科协作到个体化方案的优化,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次会议汇聚了闽沪两地肿瘤领域的顶级专家,旨在深入交流常见肿瘤诊疗的最新进展,碰撞思想火花,推动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沪闽两地医疗资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上海在肿瘤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福建在肿瘤防治体系建设上独具特色。本次会议为两地医师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医疗协作,造福更多患者。张成钢副院长强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更多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希望与会同仁在本次学术活动中畅所欲言,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描绘肿瘤诊疗的美好蓝图。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学术分享环节,该环节主旨汇报及讨论环节,涵盖肺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肠癌及肝癌六大瘤种,既有国际前沿速递,亦有本土真实世界数据分享。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位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及药学专家齐聚鹭岛,围绕“2025 ASCO新进展与区域实践”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高密度、跨学科、重转化的深度学术交流。
蔡修宇教授远程做主旨汇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修宇教授在《2025ASCO进展驱动基因阳性NSCLC耐药后策略》主旨报告中指出,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耐药情况。耐药机制复杂多样,包括靶向基因本身的改变(如EGFR T790M突变、MET扩增等)、旁路激活、组织学转化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变化等。针对不同的耐药机制,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此外,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阳性NSCLC耐药后的治疗中也逐渐受到关注,部分患者可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获益。在此背景下,围绕免疫联合方案的探索逐步展开,多项III期研究尝试为EGFR-TKI耐药人群探索新的治疗选择。
赖金火教授做主旨汇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赖金火教授在《ES-SCLC一线新突破——从免疫治疗角度看ES-SCLC一线治疗策略》主旨报告中回顾了小细胞肺癌的主要进展,他指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单纯化疗不再是金标准。目前,70%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初诊时为广泛期,只有30%为局限期。免疫治疗的加入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例如在IMpower133研究中,免疫联合化疗组的总生存期(OS)从10.3个月提高到12.3个月,降低了30%的死亡风险。他还提到,免疫治疗的加入时机非常重要,早期加入可能比晚期加入更有效。此外,不同免疫治疗药物(如PD-1、PD-L1)的选择以及化疗方案的优化也在不断探索中。赖教授指出,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的尝试并未取得阳性结果,但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如安罗替尼)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免疫治疗的最佳时机、药物选择以及联合治疗方案。
杨栋勇教授做主旨汇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栋勇教授在《靶向先行,格索雷塞改善KRAS G12C突变NSCLC治疗格局》主旨汇报中指出,随着靶向治疗的推进,肺癌精准治疗时代已经到来。KRAS G12C突变是NSCLC常见基因突变类型,与预后不良相关。近年来,KRAS G12C靶向药物不断涌现,如索托拉西布、阿达格拉西布和格索雷塞等。其中,格索雷塞在国内备受关注,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ORR)为52%,疾病控制率(DCR)超9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7个月,总生存期(OS)14.1个月,且安全性良好。格索雷塞在结构上具有优势,结合稳定性高,能有效抑制KRAS G12C突变通道,且不含苯酚结构,降低了血液毒性和过敏反应发生率。尽管目前获批用于二线治疗,但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受广泛关注,未来有望用于一线治疗。此外,格索雷塞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也在探索中,显示出更高ORR和PFS。目前来看,格索雷塞已重塑KRAS G12C突变NSCLC的治疗格局,未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敬勋教授在《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ESCC全程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探索》汇报中指出,我国食管鳞癌(ESCC)多属局部晚期或转移,现行一线方案为化疗联合免疫,但疗效有限且毒性明显;小分子抗血管药安罗替尼可通过降低肿瘤血管密度、抑制转移,已在全程管理中证实价值。在二线治疗中,安罗替尼单药使用PFS为3.0个月,不良反应较低,三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33%。与免疫治疗联合可将PFS提高至5.6个月,OS达11.1个月,且安全性良好,获得了指南推荐。在一线治疗中,对于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安罗替尼联合化疗PFS可达8.3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来自化疗。此外,安罗替尼联合放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中也展现出良好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安罗替尼的应用已从三线向一线及局部晚期治疗推进,为食管鳞癌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下午的会议在福建省中医药学会陈武进教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陈玉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冯水土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简短的致辞后,会议迅速进入“干货”节奏,林榕波教授、朱晋峰教授、傅芳萌教授、房文铮教授、郭增清教授等专家分别就2025年ASCO年会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和解读,涵盖了新的治疗方案、药物研发进展、临床研究数据等多个方面。
林榕波教授做主旨汇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林榕波教授在《2025ASCO胃癌诊治新进展》主旨汇报中通过解析胃癌领域一线、二线研究等进展及数据,指出在胃癌诊治亮点集中于“精准再精准、免疫再升级、早诊再前移”。
朱晋峰教授做主旨汇报泉州市第一医院朱晋峰教授在《2025ASCO食管癌诊治新进展》汇报中指出,今年ASCO会议上食管癌的研究进展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晚期系统治疗的改进和细分人群的探索上。目前食管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免疫联合化疗的时代,但免疫联合化疗似乎遇到了瓶颈,朱晋峰教授建议对免疫治疗药物进行精简,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傅芳萌教授远程做主旨汇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傅芳萌教授在《2025ASCO乳腺癌诊治新进展》主旨汇报中以DAWNA-A研究、MONARCHE研究等例,解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领域,新型CDK4/6抑制剂的排兵布阵。
房文铮教授做主旨汇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房文铮教授在《2025ASCO肠癌诊治新进展》报告中分析了涉及围手术期、晚期一线及后线治疗等多方面重磅研究(如ATOMIC研究、SPRING-01研究等),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有望进一步改善晚期肠癌患者的治疗模式,提高生存率。她强调,未来需要更多针对特殊靶点和特殊人群的研究,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福建省肿瘤医院郭增清教授在《2025ASCO肝细胞癌领域进展》主旨汇报中从一线治疗、二线治疗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介绍了ASCO会议上肝细胞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CheckMate 459研究、阿替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作为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研究等,并指出GPC3靶点的研究有望为肝细胞癌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每场学术报告均设有主持人及集中讨论,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围绕“生物标志物检测可及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临床耐药”等实战议题展开讨论,分享了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工会副主席、副院长黄建军教授发表闭幕致辞,他指出,本次会议紧扣肿瘤诊疗领域的最新前沿,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涵盖了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肠癌及肝癌等多个领域的诊疗进展,为与会者带来了宝贵的学术新知识和临床启迪。本次会议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系统了解国内外多种类型肿瘤前沿动态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成功搭建了闽沪两地肿瘤医师深度交流与合作的桥梁。这将对提升厦门市乃至福建省的肿瘤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肿瘤患者发挥深远意义。黄建军教授引用“医学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鼓励与会同仁以本次学习班为新的起点,持续精进,携手并进,共同为推动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与会学员对本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会议内容聚焦前沿,干货满满,精准解读了2025 ASCO年会的最新科研成果,涵盖肺癌及多个高发实体瘤种。专家们在主旨报告中见解深刻、贴近临床,深入剖析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热点领域的进展与挑战。多学科讨论环节火花四溅,启发性强,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学员们尤其赞赏会议成功搭建了闽沪两地乃至全国肿瘤医师交流协作的优质平台。这一平台不仅切实提升了他们的诊疗视野和专业技能,更为未来的区域合作与科研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9-012025
河南省药学会智慧药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智药无界·AI未来”学术会议召开
-
new川渝协作启新篇!两地医院联合培训筑牢基层精神卫生服务网
2025-09-01 -
new乐山市妇幼保健院亮相全国年会 分享儿童普外微创经验
2025-09-01 -
new川东肝胆医学界历史性突破,万源市人民医院唐世川博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5-09-01
-
医师节暖情慰问丨致敬赣南老区超声医学开拓者叶之中老专家
2025-08-19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