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执着源于爱
“从血液科到血研所,我在这个岗位待了45年,主要从事白血病和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及科研工作。我想我大概是一名专业的血液病医生,因为我从未离开过临床。”见面伊始,CSCO前任主任委员、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以下简称“血研所”)所长马军谦虚地对记者道,“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很年轻。我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乐观!医生连‘死’都不怕,其他就更没什么好怕的了。”
马军就是这样一个谦虚又乐观的人。几十年来,他几乎没有节假日休息时间,除了负责临床一线管理工作外,还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科研工作,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医学高峰。
留学日本 用成绩赢得同道称赞
为了在回国前的时间里完成一项难度较大的造血干细胞的研究,马军住在实验室里,每天靠快餐面充饥,用嘴通过毛细玻璃管,一个个地吸培养皿里的细胞,十几个日夜吸了三十多万个细胞,嘴巴肿了,嘴唇裂了,他却全然不顾。
1970年,马军初中毕业。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从事血液病的实验室检验工作。年纪轻轻参加工作,让马军比其他人更深刻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这期间,他自学完成了中专和大学的基础课程,并很快掌握了所有常规检验项目的操作。
1978年,年仅23岁的马军以全院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出国选拔考试,被公派到日本留学。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同行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和已故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教授。
马军先去了日本新潟大学医学部血研中心,后又转入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学习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知识。
初到日本,由于他只有初中学历和初级职称,受到了一些人的歧视和非议。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潜心学习。马军暗自给自己打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马军以他扎实的基本功,勤奋的态度和过人的才能,很快打开了局面,纠正了某些人瞧不起中国人的看法。
为了尽快回国,救治我国广大的血液病患者,马军下定决心,抓紧时间做实验,学习新技术。成功总是眷顾努力的人。留学期间,马军所做的“慢粒白血病干细胞复制功能”研究,论文发表在学校校报上,引起日本血液学界的关注;回国前完成的“干细胞遗传学研究”,实验结果在日本血液学总会年会上报告。马军宣读了论文之后,大会主席向与会者介绍说:“他来自中国,是总会成立十多年来首位在这里发表论文的中国人。他的研究很有价值。”
毅然回国 推动一方医学发展
“血研所创立之初,条件虽苦,但人的创新思维反而发挥得很好。当时的我们都讲‘奉献’,先想着国家,工作,然后才是自己,做事非常踏实,所出成果也多。”
1982年,马军从日本留学回国。作为当时最年轻的回国人才,是实至名归“青年才俊”、“当代精英”。
马军告诉记者,时任国家副总理甚至找他谈话,希望他从事行政工作,可安排他进卫生部及科委。热爱临床的马军拒绝了领导的好意,他坚持回到了故乡哈尔滨,在哈尔滨市领导的支持下,着手创办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马军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留学时从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的100多万日元购置了研究仪器。尽管条件简陋,马军团队从事研究的劲头却一点不弱。他们埋头苦干,无论寒暑、无论节假日,每天都在实验室,一步步摸索造血干细胞培养方法。
谈起当时的实验条件,马军感叹道,“那会儿条件差,我们就想尽办法自己解决困难。试管自己洗,二氧化碳培养箱不够用,我们就用蜡烛来代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军的带领下,血研所取得了骄人成绩:建立了我国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与中国科学院吴祖泽院士一起,创立了我国的造血干细胞培养方法(红系和巨核系为马军建立);成为东北地区当时最大的血液学临床研究中心,并在1986年进行了东北地区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逐渐发展为全国血液四大所(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之一……
专注临床 推动血液和肿瘤两大学科发展
执着源于爱。对马军来说,没什么比患者更重要,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把患者救活、救好。“早在回国之初,我就表明我不‘当官’。人生短暂,集中精力做好几件事就足矣。”辞去一切行政职务的马军一心扑在了临床工作上。
1987年,马军再赴日本进行骨髓移植的研究。彼时,很多同行建议他留下来攻读博士学位,为今后晋升职称铺平道路。但攻下学位需要五年,而此时国内的大量研究工作亟待开展,同时还有很多患者在等着他,马军毅然放弃了这次机会。“事实证明,只要我的患者认可我,社会认可我,拿不拿学位都无所谓。”谈及学历的影响,马军毫无怨言。而他,也成为了“没有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
20世纪80年代,马军致力于研究三氧化二砷(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及复发APL的方案,并将其推广到临床,推向国际。马军首先应用维甲酸和ATO序贯疗法治疗APL患者,至今,血研所采用序贯疗法已治疗了1280余例APL患者,取得了5年无病生存率达89%的世界最好成绩。APL已成为临床可治愈的白血病,而序贯疗法也已成为国际治疗APL的金标准方案。此外,马军还参与了对ATO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理研究,1996年,王振义、陈竺、陈赛娟和马军等合作的关于氧化砷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也发表在美国《血液》杂志上。
马军因其在白血病领域的突出贡献,当选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原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主席(2005-2009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任亚洲肿瘤学会副主席等多项学术要职。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主要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迎来拐点,开始明显下降。而我国虽不断加大癌症防控投入,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持续攀升。为推动肿瘤诊断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多中心协作研究,提高我国临床肿瘤学的整体水平,1997年,马军与孙燕、吴孟超、储大同、管忠震、廖美琳、秦叔逵、吴一龙等创建了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马军任CSCO第2~3任主任委员。
马军尤其推动了我国淋巴瘤事业发展及其研究水平与国际的接轨。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马军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等一起,开始了淋巴瘤相关研究。近5年,我国淋巴瘤的研究水平已和国际接轨。此外,马军还和老一辈肿瘤专家管忠震教授等一起,筹建了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他当选为联盟首任主席。
放眼未来 致力于规范诊治
医生要用爱心、善心、精心对待患者,马军说,未来,他希望自己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给患者带来益处的事。
马军非常热衷公益事业,他积极参与了前不久在香港成立的国际血液病基金以及儿童白血病基金。同时,他还担任了血小板减少症(TCP)中青年科研基金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和其他专家一起,指导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开展TCP领域的研究。
马军学识广博,风趣幽默,他的讲课受到很多临床医生及医学生的喜爱,每每有他发言的学术会议,总是场场爆满。马军时常告诫学生,做医生心态必须平和,用爱心、善心、精心对待患者,“对医学科学工作者来说,不论是做研究还是做临床,最终都要以患者为中心。”此外,还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创新。
谈及未来,马军表示他将致力于淋巴瘤和白血病诊疗的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马军已经推动了多部指南和共识的制定,其中,《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就是马军等立足国人证据,纳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在CIT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制定的。共识的建立,有助于推动肿瘤科医生规范地完成CIT的诊疗。
尽管已硕果累累,但对这个不“知足”的人来说,未来,还有无数险峰等待他去攀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山西|从“城里娃娃”到“村里大夫”
2025-05-16 -
new山西|情满“医”途,陪伴让就医温暖如春
2025-05-09 -
new一位手机24小时“不打烊”的“好医生”
2025-04-28 -
new陕西宝鸡市陇县:眷恋这片热土——温水镇坪头村乡村医生郝松柏
2025-04-17
-
王占祥教授: 一位龙头医院当家人的医学使命
2024-04-09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践行仁心仁术的好医生——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诊疗中心主任田旭东
2024-07-22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创新引领发展 管理赋能医疗 | 信阳市肿瘤医院:求真务实,做好豫南人民的健康守门人
2023-01-06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汪铮:用医术医德给患者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⑦
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