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王真:踏实做事 低调做人
199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组建,科主任找到王真,问她愿不愿意干急诊。还没等王真回答,她又问“你怕不怕苦?”“我不怕吃苦”……在科主任的“游说”下,王真选择了急诊专业。从此,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守在高风险、高强度、高难度的急诊一线工作岗位,一干就是30年。
2019-05-29 -
new 刘敬臣:外科医生的“定心丸”
“在手术中,不论是外科医生还是麻醉师,做出的一切医疗决策都要以患者为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刘敬臣教授说,“外科医生与麻醉师协调合作,共同保障患者的安全,这是我们麻醉科的理念。”
2019-05-28 -
new 孙建方:怕学生抢饭碗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50岁前,我从没在晚上10点半前回过家。那时,我担任皮肤病医院副院长的职务,白天有很多行政工作,留给业务的时间不够,就必须加班加点。但我并不觉得辛苦,因为直到今天,我依然热爱我的专业!”
2019-05-28 -
王海波 用心倾听30年
耳、鼻、咽、喉,看起来只是头上的“小部件”,但却是上通大脑,下连脏腑。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有这样一位为这些细小复杂但又极为重要的“小部件”倾情30年的守护者。他就是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党委书记王海波教授。
2019-05-23 -
徐磊:多学科交融愈发重要 王真:踏实做事 低调做人 张新超:一碗面的故事 刘楠:不能让心外科ICU 成为患者治疗的短板
他们是患者眼中的超人,无论是万籁俱寂的清晨,还是夜深人静的夜晚,总有一个地方,门里是从不轻言放弃的斗士,门外是焦急等待的家属。这里有医生们的执着与坚守,这里也有家属们的祈祷与期盼,这里充满着对生命的共同守候!
2019-05-23 -
陈理红:麻醉这场马拉松 我跑了31年
“我的梦想曾是做一名内科医生,1988年毕业后,却被阴差阳错地分配到麻醉科。在这场跑了31年的‘马拉松’里,我不仅爱上了麻醉学,更见证了科室、乃至我国麻醉学科由弱到强的巨变。”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陈理红教授说。
2019-05-23 -
颜登鲁:每一次诊疗都是 极富人文情怀的交流
创办于建国后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建国70周年的如今,经过几代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医院已发展成区域性医疗、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医疗中心。作为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骨科学科带头人,颜登鲁博士如今正带领着团队攀登新的医学高峰。
2019-05-23 -
刘芳 寻找生命的答案
“床头柜上放着一块硬邦邦的面包,暖壶里的水早已失去了温度,床尾一扇老式的破旧电扇无力地摆着头……2009年炎热的夏天,在一间租来的单人间里,简易的床板上正躺着一位独居的肺癌患者,眼神里浸透着无助和绝望。”
2019-05-23 -
王海波 用心倾听30 年
耳、鼻、咽、喉,看起来只是头上的“小部件”,但却是上通大脑,下连脏腑。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有这样一位为这些细小复杂但又极为重要的“小部件”倾情30年的守护者。他就是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党委书记王海波教授。
2019-05-20 -
张新超:一碗面的故事
北京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新超教授:急诊工作是苦是累,但这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需求,总会有人勇往直前的。因为从专业层面讲,急诊医学的历史很短,但进展比较快,值得探寻的领域也很多。这种责任与情怀也会永远激励着我,为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不断努力前行。
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