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患者推动医生成长
医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患者,如果说医生是推动医疗行业前行的力量,那么患者一定是推动医生成长的力量。 最初的无能为力 1998年,一位20岁的年轻女孩因呼吸困难辗转多家医院后,最后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经气管镜检查是气管肿瘤导致的气道堵塞。发现时,气管几乎完全被堵死,只留下一条缝隙勉强呼吸,维持生命。 在那个时候,因为平台、团队、器械、
2017-01-26 -
new 王院士的遗憾
脑卒中是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其防控形势非常严峻。陈竺院士指出,抓好脑卒中的防控就是牵住慢病防治的“牛鼻子”,占领了慢病防治的制高点。为了降低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减轻国家心脑血管病的医疗负担,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我们一直在努力。 脑卒中危害的不只是自己 脑卒中是国民致死的第一位原因,是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疾病。作为国家
2017-01-26 -
new 子宫肌瘤微创手术 引发的灾难与思考
细节决定成败,创新研究更是如此。研究者不能有丝毫懈怠和侥幸之心,临床医学创新的严谨性体现在对生命的敬畏。 “创新”带来的问题 前些天,山东省一位38岁的年轻患者专程来到北京,她在当地一家医院接受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仅就手术而言,医疗行为循规蹈矩,无可厚非,肌瘤剔除和切口缝合得非常好,微创术后“痊愈”出院。问题在于,手术时采用了电动
2017-01-26 -
信任 让我再坚持一下
面对疾病,在医生不确定、犹豫不决的时候,不要再给医生医疗之外的压力,此时医生需要的是患者及家属的鼓励与充分信任,给医生再坚持一下的动力,就可以成功。 2016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值班,急诊科打来电话说急会诊。我深知急会诊的紧迫性,按照医疗核心制度的要求,10 min内必须赶到救治现场,我不敢耽搁,立刻放下手边工作,不到5 min便赶到了急诊科。 急诊抢救室
2017-01-26 -
江泽飞的选择与决策
有时我们能治愈疾病,有时仅仅只是帮助,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安慰,以部分的成功告慰那些失败,这就是医学的无奈。所以医生应该更加坚强,才有勇气面对更多的患者,帮助更多的人。在精准医疗正向我们招手走来之时,医生们应该不忘初心,携手同行! “打破常规”的治疗 2002年10月,一位患者来到解放军307医院乳腺内科主任江泽飞的诊室,25岁的她被诊为“乳腺癌”。
2017-01-26 -
信任创造无限可能
早晨起来,随手翻开日历,啊!已然是2017年了。掐指算来,由学校毕业来到医院工作已经是第四十个年头了。回顾四十年来的从医岁月,不禁使人感慨万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们都走过来了。 众所周知,目前的从医环境不是很好,但是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仍然会告诉自己:“我走过的路没有错。” 医疗技术是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其不可或缺,且是人民的需
2017-01-26 -
医生珍惜患者的激励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引用雨果的话说,“医患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心与心的沟通、理解和信任。” 谈起医患关系,她直言医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通过专业的学习训练,一切初衷都是为了别人活得更好,仿佛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每一个医生的成长都离不开患者,是患者赋予每位医生信任
2017-01-26 -
我与患者结缘当同事
第一次见到小华的时候,她是高中生,而我是澳门一间综合医院的急诊住院医生。 小华因为发现华妈出疹而陪她来就诊。我问了病史,华妈是在服用扑热息痛后出疹的,查体时发现患者嘴唇已经红肿破溃有渗出。“Stephen-Johnaon症候群”的名称立即从我脑海中跳了出来。 随后,我一边帮她注射治疗,一边帮她办了入院手续,这个故事也从这时开始了,开始了一段延续15年的缘分。
2017-01-26 -
在病房 满满的感动
医学是神秘的殿堂,小时候,每当我看到身着白衣步履匆匆的人们,我都会是满脸的羡慕。长大后,我坚定地报考了医学类院校。从接触临床伊始,反复被教导“患者是最好的老师”,“前人所有的积累都是从患者学习来的”。 因此,尽管各种任务都非常繁重,但我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临床中。在病房,就多到患者床边,观察患者病情,体恤患者的心情,与此同时,也收获一份
2017-01-26 -
我的三位医生患者
“在帮助他们与疾病抗争的日子,让我更多地思考了医道、生命,更多地体会了医者的和人性的光辉。”刚满40岁的王贵玉教授如是说:“我从医20年,每年300余例手术,结识了数以几千计的患者朋友,陪他们一起经历人生的磨难,和他们一同战胜疾病,重新开启新的生活。但这其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患者本身也是医生。他们是患者,是同事,更是朋友。” 按时吃饭多休息
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