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肝胆外科主任 陈亚进:做有想法的外科医生
“医学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创新不是福至心灵的突发奇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循序渐进。”
2019-01-17 -
new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 任东林:有理想就有现实
曾经有过这样的调查,世界上最快乐的三种人是:吹着口哨欣赏自己刚刚完成作品的艺术家;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劳累了几个小时终于救治了患者的外科大夫。
2019-01-17 -
new 刘又宁:从医五十载 医者初心不改
改革开放前10年的住院医生,加上改革开放40年来在呼吸、感染领域的深耕,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刘又宁教授在他从医五十载的历程里,为我国呼吸和感染性疾病诊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9-01-17 -
01-102019
马晓春:做好医院“特种部队”
他们不分昼夜的守候着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患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瞬息万变的病情,他们竭尽全力寻求着解决问题的答案,他们在这个命悬一线的急救场,每天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是医院的“特种部队”——重症医学团队。
-
陈建荣:锐意改革的医院管理实践者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南通市一院)院长陈建荣教授从事医院管理已有25年了。1984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重庆煤矿工人疗养院担任住院医师,不久任副院长。
2019-01-10 -
万小平:做医学科学的 “发烧友”
“对患者要努力做到百分百的好,既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还要有满满的责任心和同理心。”这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万小平教授对自己,也是对全院职工的要求。
2019-01-10 -
张清媛:用一技之长 为患者解除病痛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医。从小看着父亲给人治病,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父亲每天总是忙忙碌碌,三更半夜有患者来敲门,他也是急匆匆地赶过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张清媛教授从小将父亲为患者服务的场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
2019-01-10 -
杨光路:儿科越干越有趣 越干越有劲儿
篮球场上,一个阳光男孩跨步上篮,完美投球……此时,他的父母已经为他填报好了高考志愿——内蒙古医学院儿科系。他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儿科,而且走过了20个春秋。
2019-01-10 -
曾灵芝:我没有那么坚强
2018年12月29日,医务工作者和肿瘤患者共同携手,献上了一场既生动又接地气的医患联欢会。
2019-01-10 -
王培军:用哲学视角解读影像
1976年,16岁的王培军被分配到工厂做厂医,从最早参加医训班、本硕博的学习到后来自己成为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影像科主任、影像教研室主任王培军教授的经历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影像学科从“步枪”X光机到“航母”分子影像学的飞跃发展。
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