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笔者作为安宁疗护的从业者,观看了 两部关于“临终关怀”的电影子:6 月 8 日,在 南京观看了《最后的,最初的》;6 月 13 日,观 看了《来日皆方长》的路演,但这部电影的部分 场景我并没有看懂,观影后,我们和这部电影的 导演郭柯和片中的音乐治疗师刘小天进行了现场 互动,才对这部电影中的场景有了了解。为了更 好地理解,6 月 27 日下午,我在武汉第二次观看 了电影《来日皆方长》。
电影不能以偏概全
安宁疗护包括症状控制、舒适照护 和人文关怀三大部分,其中,症状控制 和舒适照护是基础和重点,没有做好症 状控制和舒适照护,是不可能做好人文 关怀的。因此,我认为,症状控制和舒 适照护是“雪中送炭”,而人文关怀是 “锦上添花”。
这两部电影我三次观看,是出于专 业的原因,也是出于对安宁疗护的关注。 但观影后发现,这两部片子没有多少“临 终关怀”的内容,给人的印象是陪伴或 音乐治疗就是“临终关怀”——如果以 这样的方式展示“临终关怀”,显然是 不合适的。应该说,陪伴和音乐治疗只 是“临终关怀”的一小部分,如果把它 们称为“临终关怀”,就有点以偏概全 了。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部电影应该 定位为临终陪伴和音乐治疗,而不应定 位为“临终关怀”。
在我国,已经将“临终关怀”一词 规范地称为安宁疗护了,但受传统生死 观的影响,安宁疗护在我国的开展并不 顺利。我国每年有 1000 万以上的死亡 人口,其中只有 0.3% 左右的人可以享 受安宁疗护服务,绝大多数人的生命质 量并不高。 随着国家的重视,安宁疗护工作在 社会层面也引起了关注,影视关注就是 一个重要的体现。
专业人士参与才能“叫好又叫座”
我们知道,电影的拍摄成本是比较 高的,因此,票房是考核电影成功与否 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与主创团队交流时, 他们也明确提出,如果患者症状没有得 到控制,音乐治疗是很难进行的,但要 展示生命末期患者的痛苦,有可能会给 观众带来不适,从而影响票房——可以 说,要在影视效果和投资回报上都取得 成功,又要符合安宁疗护的专业特点, 确实是有难度的,但为了追求回报而违 背专业理念,这样的影片就没有意义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这类题材是有获 得成功的案例的,如 2021 年开年由易 烊千玺主演的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 票房破 11亿;2022年,《人 生大事》收获票房 17.12 亿。因此,只要我们找好 切入点,是有可能获得成 功的。
但最近上映的这两部 影片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效 果,《最后的,最初的》 只在几个大城市里上映, 而且一个城市基本上只上 映一场;《来日皆方长》 的情况稍好,但上映半个 月以来,也只取得了 26 万 的票房,按这个票房推算, 观影者很难超过 1 万人。 据了解,这些观影者多数 是安宁疗护和影视传媒专 业的从业者,自掏腰包的 观影者并不多。如果一部影片最后成为 从业者的“自嗨”行为,就很难起到传 播和普及的作用了。
看完这两部电影后,我很感谢导演 能够关注安宁疗护这一题材,但如何更 好地表现安宁疗护的本质,确保方向正 确,需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同 时,需要深入体验生活,感悟安宁疗护 服务的精髓,才能获得“叫好又叫座” 的效果。我期待有更多编剧和导演能够 关注安宁疗护,为我国的安宁疗护作出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