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百年潘高寿 释放新活力

——对话潘高寿药业董事长杨东升、第五代传承人卢其福

时间:2017-12-05 14:41:59来源:未知作者:本报记者 张艳萍 宋攀 阅读: 136978

人们常常感叹,百岁老人往往有着更宽广的视野,更仁慈的胸怀,更看透人生的睿智。人且如此,一个经历百年世事沉浮的企业想必更能领悟商业发展的秘密吧。

始于光绪年间的广州药铺潘高寿,历经战争年代炮火的洗礼,解放时期公私合营的大潮,西医的强势入侵,改革开放的利好时代,如今已成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自动生产线的现代化医药股份企业。其“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凉茶保密配方及专业术语分别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医药界唯一拥有“双国遗”的企业,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潘高寿药业”)如何看待中医药的是是非非?在新时代,中医药企业如何释放新活力?潘高寿掌门人——董事长、总经理杨东升和第五代传承人卢其福接受了记者专访,将潘高寿的传承、创新向记者娓娓道来。



blob.png


地位复辟  效果最关键


医师报:中药的科学性一直被西医诟病,该如何确定中药的地位?

卢其福:用后有效是硬道理,普及中医药文化是发展的有效途径。


很多人认为中药不被承认的原因是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临床试验,显然这是从与西药霸主地位比较中得来。西药一直以严谨的科学试验结果著称。每一个药品上市的背后都是程序分明的药效、药理、毒理等临床实验。详实的科学数据、严谨的逻辑论证、明了的因果关系铸就了西药在全世界一枝独秀的地位。

然而,在卢其福看来,中药之所以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是因为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中医药的精髓。名中医、会开中药的医生越来越少。老百姓在用中药日常保健时也存在很多误区。这都导致中药在误解和错位中被扣上了效果不佳、起效慢的帽子。

“中医的语言在现代人看来类似于火星文。” 卢其福认为,不理解是中医药地位拨乱反正的第一大障碍。“如果掌握不了中医的文化理论,就很难理解它个性化辩证施治的精髓。” 卢其福说。

卢其福举例,川贝枇杷露是清热的,主要用于治疗热咳,如果医生和患者分不清热咳和寒咳,误将其用于寒咳,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可导致寒上加寒,而这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枇杷露没有疗效。若是寒咳,则可用川贝枇杷露加适量生姜,再加水,煮沸10分钟后服用即可。

老百姓盲目使用中药保健也很常见。据卢其福介绍,在注重养生的广东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有一老太太的孙子晚上总是拉夜尿,医生看后说是孩子身体太虚了。原来老太太在不了解孙子本是寒性体质的情况下,坚持为孙子每周煲一次凉茶进行“保健”,其结果可想而知。

“中医药文化普及是提高中医药地位的有效途径。只要老百姓正确用药,中医药疗效自然会提高。有了疗效,地位自然会有保证。一用就有效才是我们希望的。” 卢其福感慨地说。


创新发展  继承更重要

医师报:如何看待中药现代化?中医药企业该如何做好传承与创新?

卢其福: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中药现代化要专注于古典中药在现代的应用。


草药青蒿,是按李时珍所言“采得叶,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七夜,漉出晒干。”还是应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提取青蒿素?不同的回答代表着当下医药学界对中医现代化不同的认知。前者主张用现代科技手段“继承”祖宗圣方,后者则强调用高科技“创新”传统中药。潘高寿药业的理念更倾向于前者。

从中草药中提取单体是常见的现代化手段之一。然而,在卢其福看来,工艺越先进,提取的单体越多,中药的疗效可能会越打折扣,毒副作用也可能越来越强。这种看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据卢其福介绍,前几年,潘高寿药业在中药新产品一类药(单体)研制方面投放了很多精力,但最后发现真正能够做成的不多,反而传统的中药最有效。

“很多我们认为是杂质的东西其实是精华。比如说多糖,以前我们做工艺的时候,把多糖作为杂质去掉,现在却发现多糖对抗癌有效,又把它要回来了。”由此,卢其福认为,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在不丢掉原效的情况下谈创新。

除了药效降低,让卢其福愈加坚持传承的还有“创新”可能带来的毒副作用——药物抗性。“病原微生物很聪明,如果药物成分太单一,它们很快就会适应,进而调整致病策略,对药物产生抗性。”卢其福举出青蒿素的例子,我国科学家从青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因治疟疾的显著疗效,曾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然而如今在应对青蒿素耐药性的研究中发现,在治疗对青蒿素有抗性的疟疾时,原汁原味的青蒿效果不错。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葛根与葛根素上。“中药现代化,还是要更加专注古典中药在现代的应用。” 卢其福再次强调。


与时俱进  开发新功效

医师报:雾霾已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药能发挥什么优势?

卢其福:与西医药相比,治疗节奏更快。


西药因逻辑严谨和靶向明确在药界一枝独秀的同时,在面临突发烈性传染病、复杂卫生问题时却显得“远水解不了近渴”,相反,中药却有着天生的即时性。

“SARS肆虐时,病理专家很忙,要赶紧分离鉴定出病原体,查出致病因素,才知道用什么药。而中药就是中医辨证论治后开出的处方,很快的,像泰斗邓铁涛的处方救了很多人,患者也没有后遗症。同样的问题在雾霾中出现,西医西药可能要找病机,再研制药物,周期长。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成的中药可能就会有功效”。

卢其福进一步解释说,雾霾来自于发电厂烧煤、机动车尾气、厨房油烟,都跟火有关系,属热性。按照中医理论火克金,而金在五脏中就是肺。火伤肺,导致肺干燥,津液不足使排脏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疾病,从固本的角度预防雾霾威胁需要润肺,中药中传统的川贝枇杷膏润肺作用明显,应该是预防雾霾的重要手段。在随后的一项由潘高寿药业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开展的“防治PM2.5伤害研究项目”科研课题中,卢其福的推断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PM2.5悬浊液对照组大鼠经过隔天滴注总计6天后,肺组织变硬,缺乏弹性,边缘色泽灰白,肺组织有明显可见的黑色颗粒物弥散,俗称“黑肺”。然而,事先经过潘高寿蜜炼川贝枇杷膏、治咳川贝枇杷露一定剂量连续灌胃给药后的预防组大鼠,肺部颗粒物弥散现象减弱,且色泽逐渐由灰白色偏向于鲜红色。虽然这一结果来自于动物实验,但其提示的效果却不容质疑。


海外发展  文化要先行

医师报:中药应如何发展,如何走向国际舞台?

杨东升:用现代化手段提升制造过程。走向国际要做到文化输出。


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无缺的。杨东升指出,中医药文化作为一种经验理论,也有瑕疵需要完善。中医药的发展不是磨灭自己特色,按照西医药的标准发展。更多的应该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对发现的瑕疵予以完善;此外,发展还应该是运用现代手段使药物制造过程现代化,开发古老产品的新功效。

杨东升对此进一步解释,在古老的中药典籍里,通常会根据药材的寒热温凉进行归类。被归为寒凉的药材是否真的具有寒凉性?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寒凉的药材都应具备哪些特征?这些都需现代的科技手段去发展。

从铁锅木柴、土炉明火煮药到蒸汽加热炼制,再到德国高速全自动液体灌装生产线,在制造过程现代化方面,潘高寿药业一直在前进。同时,潘高寿药业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古老产品的新功效,川贝枇杷露的防雾霾便是一例。

谈及中药走向海外市场,杨东升认为,文化是第一大壁垒。目前中国的中医药多出口于具有同源文化的东南亚国家。而对于欧美国家,中药通常以原材料、营养补充剂、保健食品的身份出口。“产品是文化的载体。中医药到海外,首先要做到文化输出,文化出去了,产品才能出去。” 杨东升补充道。




微信图片_20170913132016.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