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复方丹参滴丸与辛伐他汀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时间:2014-10-09 10:21:00来源:未知作者:冯艳 阅读: 88858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脑血栓塞等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血不足症状。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辛伐他汀对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抽取2011-2012年我院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5例,男33例,女22例,年龄42~78岁(62岁±10岁)。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47~76岁(58岁±1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绞痛类型、病程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 》标准。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心电图改善程度及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

治疗方法

凡入选病例治疗前7 d停用调脂、扩张血管及影响血液流变学的一切药物。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肠溶阿司匹林100 mg ,口服 1次/d;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20 mg, 每晚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3次/d;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抗心绞痛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

心绞痛疗效  

显效:2 个月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减少85%以上。

有效:2个月后心绞痛发作有较大改善或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减少50%~85%。

无效:2个月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减少低于50%或者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

心电图疗效

症状消失,心电图复查ST-T恢复正常且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为显效。

症状减轻,心电图复查ST-T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为有效。

症状与治疗前相同,心电图复查显示ST-T无改变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

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心绞痛缓解情况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血脂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表2)。

血液流变学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优于治疗前(P<0.01,表3)。

心电图变化情况  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表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出现消化道症状。

blob.png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在原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斑块破裂,血小板凝集,形成不全堵塞性血栓,使心肌供血原发性减少所致。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抗凝及抗冠状动脉痉挛,同时稳定斑块,阻止粥样硬化病变加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液常呈浓、 黏、聚状态,心肌缺血的同时还伴有心脏舒张功能改变,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本研究应用复方丹参滴丸与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下降同时患者的心电图及心绞痛的改善程度较好。

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主要药理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耐缺氧,保护缺血心肌,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辛伐他汀是羟甲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患者体内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肝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发挥调脂作用。辛伐他汀还可抑制多萜醇、泛醌、法尼酯等的体内代谢。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辛伐他汀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血清和肝脏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临床常采用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复方丹参滴丸与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blob.png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