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朱国英:中国介入技术的“播种者”

时间:2017-12-11 17:11:48来源:未知作者:吴造力 阅读: 145791

blob.png

人物志:

6月17日上午10时,中国心脏病介入治疗奠基人、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院长朱国英教授因病去世,享年72岁。

在追悼会上,没有低沉忧伤的哀乐,送别朱国英教授最后一程的,是她生前最爱的一首抒情歌曲《memory》。她的亲属、挚友、同僚、学生从各地赶来,为她送行,并沉痛哀悼。

朱国英教授,1942年5月9日出生于上海,1959年至196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近34年,自1984年开始曾三次赴法国学习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以及各种左、右心导管技术。学成归国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并推广普及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有志于从事介入事业的医师,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事业推向了国际。

曾主持国家“九五”“863”,“十五”“S863”等重大科研项目和原卫生部“八五”、“九五”及“十五”攻关项目。2005年被中华医学会授予“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生成就奖”,2012年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授予“协会特殊贡献奖”。



立志  让中国人也能享受介入技术

1984年,朱国英教授留学法国,一年的留学生活对于朱教授的馈赠是丰厚的,她不仅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倾囊相授,也与这些法国医师们成为了挚交。九个月以后的朱教授,已经成为了指导老师的得力助手,不仅能独立完成一些手术,还帮老师带起了一批年轻的医生。

“在法国,有很多做介入诊疗的医生都非常年轻,相比自己42岁才第一次真正触摸到这种技术,而且不得不远赴异国他乡求学,我非常感慨,也非常羡慕。于是,我立下誓言,回国后一定要把这个技术推广开来,教会所有的中国大夫,让中国也能有这么多年轻有为的医生,让中国人也能享受到介入技术的神奇疗效。”

这个理想让朱教授毅然地在一年后选择回国。老师的极力挽留也没能让她留下来,她执着地回到了在介入领域依然是一片贫瘠的祖国大地,开始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向全中国推广介入技术。“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友谊也是没有国界的,法国人能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我,我也要毫无保留地教给中国的年轻医生”,这是朱教授在法国对人生的感悟。

1985年10月,朱教授第一次在国内完成了冠脉造影手术,两年后进行了PTCA(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整个推广过程期间,她又分别两次赴法国学习新的技术。

“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对这个技术都非常陌生,包括医院里的老前辈们,所有人都必须经过基础培训,而我自己也很紧张,毕竟自己经验还不足,在手术现场又要操作又要一边教年轻大夫,统领指挥着台上台下。”从那个时候起,朱教授便养成了一个延续20多年的习惯——每天12点等所有患者睡着以后才回去,睡前的安眠药也必不可少,这样才能让她安心休息保证第二天有充足的体力投入工作。


关爱  诠释中国式师生关系

相比朱教授在法国的经历,那些她曾经指导过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现今医疗界的很多专家学者,都曾在她的指导下完成过手术。

 “印象很深的是韩雅玲,当时我去沈阳做手术教学,在手术室里她做我的助手。韩雅玲非常勤奋,手术结束后回到宾馆,我继续给她讲解各种手势,当晚我们一直练习到深夜。第二天则由她来做手术,我做她的助手,就像我的老师教我一样,3天内做了20多个病例。”在韩雅玲出国学习期间,朱教授则和其他医生一起继续协助沈阳军区总医院开展手术和培养其他年轻大夫,正是这样的倾囊相授,朱国英每到一个地方,都能为当地的医院留下一个工作梯队,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她在法国立下的志愿——将介入技术推广到全中国的每个地方。

每当参加全国性的介入会议,朱国英的房间永远是最热闹的,一群平日里被闪光灯簇拥着的专家学者,围坐在他们共同的“朱老师”身边,天南海北的聊着。这便是中国式师生关系最引人入胜之处,在曾受她指点的医生心目中,“朱大姐”既是他们的师父,也像母亲一样深深关爱着他们。


云游  是为更多患者造福

自17岁从上海出发,朱教授就不曾停下过脚步。北京是她向全国推广介入治疗的第一站,如果加上六年在大学学习的时间和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的时间,她在北京呆了整整40年。但实际上,为了在国内普及和推广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这40年她几乎走遍了国内近百所医院和医科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技术骨干。

 “心脏病介入治疗是我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现在看到这个事业在各地开花,发展得非常红火,事业后继有人,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正是我在法国立志希望实现的愿望,觉得非常安慰。但同时作为这个事业的开创者,我又有一点担心,国内介入领域看似辉煌,国内会议国际往来非常多,一些有名的医生常常忙不过来,而还有一些地区却没建立起能够承担起重任的梯队。根据国情和历史,中国庞大的市场是不可能让所有患者都集中到大城市仅由几个医生治完的,最好还是由当地的医生让患者在当地的医院得到治疗。”

或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1999年,朱国英离开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入了一家刚刚开业的民营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朱教授带领团队走遍13个省,到市级、县级、地区级医院和农村、山区去讲课、义诊、查房,去各大单位讲心脏病的预防知识。同时,免费为福利院的先心病患者做手术,与美国国际儿童基金会合作,免费为有心脏病的孤儿做手术,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


blob.png


唁电

朱国英教授是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是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先驱者之一,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发展奉献了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国英教授的不幸逝世不仅是医院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心血管病学界的巨大损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高润霖


朱国英教授是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及血管形成术后再狭窄研究的奠基人,她作为我国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以及各种左、右心导管技术学习并应用的先驱者,为了冠心病介入治疗专业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风范是我国医学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后辈继往开来、勇攀高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葛均波


朱国英教授不遗余力培养人才,走遍大江南北指导开展介入技术,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作出富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

自1970年和朱国英教授相识至今44年。她既是师长又是同事,我们在心血管领域救死扶伤,互相勉励,共同奋斗。她为医院、学会和杂志的发展呕心沥血,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和心血管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心脏联盟主席  胡大一




微信图片_20170913132016.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