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覆盖 重基础 打造神经内科精英队伍(上接第18版)
【疼痛与感觉障碍】
于生元:头痛 我国年损失GDP 2.2%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于生元教授介绍,最新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偏头痛为第七位失能性疾病。据2011年研究数据,我国头痛患病率达28.5%,其中偏头痛为9.3%,紧张型头痛为10.8%,慢性每日头痛为1%。偏头痛年患病率与性别有关,无论哪个年龄段,女性偏头痛发病率均高于男性(2.1 :1),患病年龄以30~60岁较集中,学生相对较低。紧张型头痛、慢性每日头痛均是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原发性头痛易患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如学生、士兵、工人紧张型头痛发病率较低,在其他类型中无太大差异。紧张型头痛发病率相对高的是白领和无固定工作者。
由于头痛丧失的时间,轻度偏头痛占48.5%,中重度偏头痛占38%;重度紧张型头痛占14.8%;中重度慢性每日头痛占47.9%。对于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日常活动能力、自我满意度、人际关系、生活习惯、支付能力、每日活动的量表调查显示,与无头痛者比,偏头痛、紧张型头痛(除两项)、慢性每日头痛,以上每一项均造成负担。头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社交能力、个人创收能力都有很大影响,其中慢性每日头痛>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由于头痛损失工作时间折算,经济损失占当年GDP 2.24%,与世界平均数值类似。
我国率先提出“昨日头痛”概念,调查过去一日是否头痛,提高准确性,但头痛类型不易区分。目前欧洲也采用这个概念开展调查,今后将会呈现相关数据。目前我国调查结果显示,每时每刻我国有4.8%成年人在头痛,全国每天有123万人因头痛失能。我国有53.4%头痛患者未就诊,38%就诊于基层医疗单位。已婚、居住农村的紧张型头痛患者就诊率高,失能程度重的偏头痛患者就诊率高。基于流行病学调查,门诊偏头痛诊断率为13.8%,紧张型头痛为5.6%,慢性每日头痛诊断率几乎为零。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研究申报较少、疾病重视度不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万琪:75%偏头痛将转化为慢性头痛
功能性疼痛包括躯体化障碍和神经质疼痛。躯体化障碍即疼痛障碍,疼痛部位、程度、持续时间不固定,常与睡眠障碍和疲乏相关;而神经质疼痛具有虚构、恐怖特点。
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万琪教授表示,头痛是进展性疾病,通常由偶发性头痛进展为频发性头痛,再到慢性头痛再到慢性每日头痛。国外一项调查显示,4%~5%为慢性头痛,其中75%由偏头痛转化而来,30%~50%慢性每日头痛与药物滥用有关,50%~70%病因不明。不同头痛类型其临床表现及疼痛机制不同(图1)。因此,诊断头痛时需注意判断疼痛的相关特点,包括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自发/诱发、痛觉过敏/超敏等,并评估疼痛的病因、病理生理、合并症状等(图2)。
注重头痛并发症处理。对于局部疼痛,痛觉过敏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痛觉超敏可加用普瑞巴林;疼痛阈下调或伴焦虑抑郁可加用三环类抗抑郁剂或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伴有精神质症状可加用抗精神病药物;行为紊乱者应对症处理;疼痛持续、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或病因无法消除者可用吗啡类药物。
罗国刚: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关系存争议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罗国刚教授介绍,大量研究显示,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PFO)共病率高。2012年杨弋等报道约66.1%先兆型偏头痛患者、36.1%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存在心脏“右向左分流”;对照组为28%。但也有部分报道PFO在偏头痛与普通人群中,先兆与非先兆偏头痛的发病率均无区别。
对于PFO与偏头痛的关系,罗教授表示,PFO反常栓塞部位、时间随机,而偏头痛先兆发生往往源于后循环,且有周期性。女性更年期后偏头痛发作逐渐减轻或消失,而PFO反常栓塞并无随年龄而减少。PFO可能是扩布性抑制、视觉先兆、偏头痛发作的诱发因素而增加偏头痛发作频率。先兆偏头痛与PFO可能仅为共存疾病或有共同遗传背景。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45例偏头痛合并PFO封堵效果随访发现,6~12个月后仅1例加重、3例未变化,其他均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一项Meta分析纳入11项研究,偏头痛伴发PFO经皮封堵术后,46%偏头痛完全治愈,83%偏头痛症状明显改善。但2014年新发的一项研究认为,现阶段PFO封堵术不能做偏头痛发作治疗的常规方案。Rigateli G等认为,对于偏头痛合并PFO者,若偏头痛对生活工作影响严重,社会功能残疾高,有较大量右向左分流,合并房间隔瘤,有易栓症倾向者可行PFO封堵术。
【现场报道】
5月20日,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深圳市康哲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神经内科医师风采大赛——医疗工作情景模拟展示大赛”正式启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谢鹏教授(左)和康哲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市场总监撒曼琳(右)一改传统致辞形式,而以情景模拟、互动形式为大赛拉开帷幕。
【神经心理与情感障碍】
潘小平:
卒中后抑郁应多维度评估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潘小平教授介绍,目前文献报道,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为18%~78%不等。“这表明临床对于卒中后抑郁的重视不足,对诊断还存在误区等问题。”她呼吁,临床应提高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视。卒中后,患者的各种认知情感障碍常常伴发,但又互相独立,不同的认知情感障碍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早期预警和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潘小平教授建议,临床医生可充分利用常用抑郁症筛查和诊断量表来进行筛查和评估,包括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患者健康问卷、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等。可先由患者自评,之后再由医生对可疑患者进行更深入地评估,定期随访评估。
另外,临床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以及家族史来判断患者是否卒中前就已为抑郁,但无论是卒中前、后出现抑郁,治疗上没有区别,可立即应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一般对于抑郁症状持续2周后,临床才开始治疗。潘小平教授认为,只要卒中后患者出现抑郁临床症状,医生即可行相应治疗,时间不是问题。
对于从2005年开始国外有中心对于卒中后患者立即处方抗抑郁药物的观点,潘小平教授并无赞同:“患者没有抑郁状态,无抑郁诊断,即予抑郁药物治疗,显然不太合适。”但潘小平教授也解释,之所以这样应用,研究解释为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使脑源性神经因子升高,从而使患者神经末梢、树突、轴突等发生舒张,形成“神经重塑”的理论。对于此,潘小平教授建议,我国应尽早进行相关研究,在循证医学基础上早期出台我国的相关共识,让临床医生有所依据,从而让患者获益。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2025ESTRO | 金晶团队研究登陆"TOP临床研究专场",中国原创放疗"组合拳"革新局晚期直肠癌治疗
2025-05-06 -
new什么是医生的“生活之道”?清华的风格是什么?这场读书会“有料”
2025-04-29 -
04-262025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让基层医疗强起来
-
new以患者为中心,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聚焦全国“两会”期间医疗健康领域关键议题,邀请多位医疗管理、临床与药学专家,围绕重大疾病防治、老年健康服务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基层医院发展、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同为医疗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2025-04-22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