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重视胆囊功能 保护胆囊存在 发挥胆囊功效

请看权威专家刘冰熔教授为胆结石生动“画像”

时间:2019-09-02 07:48:58来源:未知作者:衣晓峰 孔令建 阅读: 190690

 

新闻背景:为了呼吁全社会关注胆囊健康,减少盲目切胆的发生率,在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委会等机构的倡导下,每年的9月1日被设立为“胆囊健康日”。此举旨在弘扬“重视胆囊功能、保护胆囊存在、发挥胆囊作用”的理念,提升公众“守护胆囊”的健康意识,吁请全民像爱护眼睛、心脏一样珍爱自己的胆囊。

 

天生一脸富态相的小周体重140多公斤,走起路来颤巍巍的,尽管胖的像一座小山丘,但他毫不忌口,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鸡鸭鱼肉,可近来一吃红烧肉之类油腻的食物,就感觉肝区不舒服,甚至伴有隐隐约约的疼痛。到家门口附近医院做B超检查时才发现,原来自己患上了胆结石,个头大小0.7×1.3厘米。正是这颗不起眼的“小石子”,让小周浑身不自在。

就此,记者请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委会副主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消化病院院长刘冰熔教授就这个中国10%的成年人都有,让“吃货们”恨得牙痒痒、痛得心慌慌的胆结石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胆在哪里?胆有何用?

想要知道胆结石能不能治好,首先要找到胆,认识胆,了解胆。

刘冰熔通俗地描述,胆囊在右腹部的肝脏后方,长得像个生鸭梨。从解剖形态看,胆囊及胆管在人体内的位置排布很像数字“9”和“1”,这也正是将“9·1”定为每年“胆囊健康日”的原因所在。

作为人体十分重要的生理器官,胆囊在消化、吸收、免疫和维持胆道系统内环境平衡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胆囊的健康关乎整个身体的健康。刘教授介绍,胆囊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点:收集肝脏分泌的胆汁,浓缩5-10倍而储存于胆囊内;在进食时通过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食物;胆囊可分泌特殊粘液,润滑和保护胆囊黏膜。当进食3-5分钟后,小肠会产生缩胆素促进胆囊收缩和排空,大量的胆汁倾入肠道,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胆结石难道是飞来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如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癌等,其中发病率较高的胆结石更是聚焦了公众目光。

那么,一定有人百思不得其解。犹如小溪水一样的胆汁,不是流淌得好好的吗,怎么会莫名其妙地沉淀出“石头”来?

这就和胆汁的成分有关了——刘冰熔指出,胆汁中含有胆汁酸、胆红素、磷脂、胆固醇以及一大堆胆盐。

在正常情况下,各种物质占比均衡,胆汁处于溶解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比如吃太多肥肉、身体摄入的胆固醇过多,且胆盐和磷脂合成减少,如果这样的人恰好还不爱吃早饭、不爱运动,致使胆固醇、胆汁酸、磷脂浓度比例失衡及胆汁淤积,胆汁从胆囊流出的速度放缓,胆固醇就很容易析出,凝结成人们熟知的“胆固醇结石”。其他结石的成因基本也是这个道理。刘冰熔指出,别以为这些石头会乖乖待在原地,它们会随着胆汁的流出或跟着体位变化而四处滚动,有些还会顺着胆道“一路流窜”,堵塞胆囊管、胆总管、胰管,造成严重后果。

刘冰熔教授解释说,胆囊结石形成的幕后推手有很多,已明确与其相关的主要因素有:地区和种族、性别、肥胖、怀孕、高热卡饮食、肝硬化及某些胃肠道手术等。此外,快速减肥所致胆结石的可能性达30%以上。同样,胆囊慢性炎症易引起胆囊壁增厚,胆固醇结晶吸收增加,使胆囊壁收缩功能下降,胆汁淤积而酿成胆石。

哪些结石临床最常见?

刘冰熔教授介绍,根据胆结石成分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胆固醇结石:大多数单颗的胆结石都属于胆固醇结石,就是胆汁中不溶解的胆固醇过多,长期排出缓慢,逐渐沉积而成。它们个头很大,不容易被冲进胆管,经常顽固地在胆囊里“安营扎寨”。

2.胆色素结石:这类结石由胆色素、少量钙盐和细菌、虫卵或上皮细胞所组成,外形千奇百怪,质地很软,一捻就碎。小的如同沙粒,大的似黄豆大小。经浓聚析出后,胆色素结石的颜色往往很深,呈棕黑或棕红色。因为体积小,又柔软易碎,经常随胆汁排出胆囊,但有75%卡在胆管里出不来。

3.混合型结石:就是以上两种结石的混合体。其色泽和形状要视不同成分的含量而定,大多待在胆囊里,不肯“挪窝”。

4.黑结石:也属于胆色素结石的一种,只是成分略有些差异,是由不溶性的黑色胆色素多聚体、各种钙盐和粘液糖蛋白组成,外观呈黑色或棕黑色,圆球状,主要分布于胆囊内。

胆疼,具体疼在哪儿?

得了胆石症有啥症状?刘冰熔介绍说,其严重与否主要取决于结石的大小以及有无发生流出通道梗阻或感染的情况。

如果结石大小合适、位置又正巧避开要道,很多患者终身都可以没有症状。

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外,胆囊结石常会引起:一是胆绞痛,尤其是在进食脂肪类的食物后,中上或右上腹部闷胀不适,疼痛往往非常剧烈,难以忍受;二是嗳气、恶心,一闻到油腻气味就反胃呕吐;三是胆囊感染。

如果结石不慎卡在了胆管内,病情就会更复杂一些:首先,腹痛、发冷、发热、黄疸反复发作。刘冰熔就黄疸解释说,既然胆道被堵、胆汁淤积,那么生成胆汁的源头——肝脏内小胆管压力就会越来越高直至破裂,溢出胆管的胆汁反流入血,会将皮肤、巩膜等器官染成黄色。

第二,背痛或右肩部放射痛;第三,肝功能受损;第四,波及周围毗邻的器官,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化脓性肝内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等。

什么人容易患胆结石?

刘冰熔指出,患有胆结石的人,大都是三餐不规律、不爱运动的“吃货”。

1.久坐不动 长时间处于蜷曲体位时,会使腹腔内的压力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而饭后久坐,更会影响胆汁酸的重新吸收,让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衡。

2.肥胖体质 饮食结构长期处于高脂、高糖类、高胆固醇,胆汁的成分也会变得异常。

3.不吃早饭 肝脏分泌的胆汁经胆囊一夜浓缩,会变得越来越粘稠,如果晨起后还不吃早餐,小肠分泌的缩胆素就会明显减少,而胆囊粘稠的环境本身有利于细菌繁殖,形成胆结石并诱发胆囊炎。

4.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群体中约有31.5%的患者合并有胆结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的发病率。糖尿病人本身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低,没法很好地抑制脂肪分解,致使肝内合成的胆固醇增多,胆汁内的溶解平衡被扰乱。

5.肝硬化 肝脏是生成胆汁的主要器官,若肝功能受损,经肝脏加工的非结合胆红素就无法正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溶解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的胆红素流入胆囊后很容易析出。

能不能既保胆又取石?

上世纪内镜技术不发达,人们对胆囊功能认识不足,胆囊切除术一度成为消灭胆结石的标准。刘教授指出,“除恶务尽”的极端做法,往往使大量健康的胆囊与胆结石“同归于尽”,白白地牺牲了。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内镜技术的进步,保胆取石术在临床中日渐成熟起来。这一技术是在内镜直视下,确保取净结石,杜绝因结石残留而复发。因此,保胆取石术既可避免胆囊切除后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又能满足患者保胆、保功能的要求。

微信图片_20190902074521.jpg


刘冰熔教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工作期间,曾于2005年在世界上率先开展经直肠NOTES保胆取石术及胆囊息肉切除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 作为全球一项高新技术,是指借助软式内镜经口腔、食管、胃、结直肠、阴道、膀胱等自然腔道进入腹腔、胸腔等各种体腔,进行各种内镜下操作,包括腹腔探查、腹膜活检、肝脏活检、胃肠吻合、阑尾切除、胆囊切除等。2015年于夏威夷举办的年度美国胃肠病学年会上,刘教授的“经直肠纯NOTES保胆取石术及胆囊息肉切除术”手术视频荣获全球内镜手术视频大赛第一名,相关文章被《美国胃肠病杂志》刊用。


微信图片_20190902074513.jpg

迄今为止,刘冰熔团队已成功施行了100余例NOTES保胆取石术。病人术后无痛无异感,当天就能正常饮水,3-5天后即可出院。本手术不但能保住病人的胆囊,而且体表不会留下任何瘢痕。

1501637952101068.png

责任编辑:衣晓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