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我愿天地炉 多衔扁鹊身 缪中荣

时间:2019-07-04 10:00:00来源:未知作者:黄玲玲 阅读: 95338

blob.png

蓝天、白云、青草地,一位肤色黝黑、身材健硕的青年满眼含笑地伫立在草地上。照片中的青年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教授的表弟。“如果没有从医,我可能也会生活在这里,晚上仰望星空,白天牧马放羊。”谈起家乡与亲人,缪中荣的神情格外温柔。

缪中荣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一个边远的山区。“住的是土房子,要走很远的路,翻过大山才能到达学校,一个假期只能回家一次,2005年才通电。”高中时期的缪中荣凭借成绩优异考上了兰州医学院,实习时被分配到了当时堪称中国最干旱贫困的定西县一家医院实习。之后他考入兰州医学院二附院神经外科深造。回想以前种种艰难,才发觉这些都是命运赠与的财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做有准备的人    懂得感恩成人成己

“我常给年轻医生讲两件事,一是要做有准备的人,二是要感谢生命中的贵人。”1996年,已经做了4年影像诊断工作的缪中荣恰好看到“新闻联播”节目播放对凌锋教授的介绍,这位有着“中国神经介入放射第一人”之称的神经外科女博士便成为了缪中荣的博士生导师。凌锋教授除了教给他严谨的职业态度及严格的科室管理方法,也为缪中荣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凌教授建议他从事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治疗。这项技术当时不但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刚刚起步。后来,缪中荣便成为国内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顶级专家。

10年宣武医院从医生涯之后,缪中荣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位伯乐,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他诚挚邀请缪中荣担任急诊介入科主任。“我曾表态说,一定要把天坛神经介入科做成全国手术例数最多的科室。王教授却很平静地跟我说,‘这不是科主任的工作’。”这句话也让缪中荣有了更多的思考,王拥军教授的胸怀与前瞻的理念也让他产生了要在神经介入领域整个行业中领先,甚至领导行业发展的雄心。

神经介入迈入新时代    三管齐下保“取栓”

“神经介入正在迎来全新的时代,我们正在走心血管疾病介入走过的道路。”在缪中荣看来,现在神经介入的发展状况相当于15年前的冠脉介入,医患疾病治愈需求巨大。

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近9%的速度上升,已成为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在脑卒中的救治过程中,支架取栓技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然而一项新技术如果得不到规范的推广,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为此,中国卒中学会启动成立了“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致力于培养专业从事急诊血管内治疗的人才,已有近600位医生接受了培训。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首任主任委员,缪中荣在这项事业上一直不遗余力。

有培训提升水平、有质量进行控制、有指南进行规范,三管齐下,才能保证“取栓”这项事业的顺利进行。2018年7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落户天坛医院,下设神经介入质控专业委员会,由缪中荣领导,他关注的第一个质控目标便是“取栓”。此外,在缪中荣的组织下,中国卒中学会还编写了多部缺血性脑血管病专家共识及指南。中国卒中学会一年一度的神经介入峰会也成为了神经介入领域的知名品牌,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发展。为产生更大影响,2018年,天坛神经介入联盟正式成立,目前已吸纳了300多家医院加入,神经介入领域的力量在不停汇聚、增强。

猫大夫的愿望:希望世上无病人

虽然在学术领域影响力很大,但缪中荣的另一个身份更加引人关注,那就是科普达人“猫大夫”,其撰写的科普读物《漫画脑卒中》广受患者欢迎。之所以热衷科普,是因为“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我不希望更多的患者来找我做手术。”恰如古诗所言,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因为心中有大爱,才会行大善之举。

善良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地方。有些医生遇到一些疑难的疾病,犹如看到了希腊神话中的妖女美杜莎一样兴奋,如能攻克,成就感不言而喻。每当这时,缪中荣会问他:“如果这个手术风险巨大,生存渺茫,患者是你的亲人,你是否还会选择进行手术?”当那个医生摇头时,答案也便出来了。做神经介入的医生着实不易,进入导管室手术都要穿上重达二三十斤的的铅制防辐射衣,说以自己的健康换患者的健康一点都不为过。即使这样,仍有很多像缪中荣这样的医生无怨无悔地从事这项工作。

缪中荣有双饱满厚实的手掌,这双挽救了无数患者的手也曾拿起过画笔.他喜欢画画,当了医生之后却没有了自己画画的时间,但他画的血管造影图经常被患者收藏。无论执笔还是执刀,这双手都刻画出了生命中的精彩,而这精彩还在续写。这是位有爱有情怀有学识的未来艺术家。

“以后还会画画么?”

“现在没时间,可能退休以后会吧?”他乐呵呵地说。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