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精神运动康复帮“问题”孩子融入幼儿园生活

时间:2023-06-12 19:45:34来源:医师报作者:郜雅昱 吴青霞 阅读: 124231

“融合患儿运动、认知、情绪与心理发展过程,为患儿建立运动情景,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情、适应、关系、非语言沟通’是我们进行精神运动康复治疗时,始终要坚持的四个理念。”近日,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康复治疗二科业务交流会上,针对最近一例在精神运动康复治疗下,取得良好成效的病例,康复治疗师庞杏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幼儿园里的“问题”孩子

2022年9月,2岁的盼盼(化名)进入了幼儿园,原本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学习,正常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李梅(化名),却多次收到老师关于盼盼“有问题”的反馈。

微信图片_20230612194359.jpg

老师反映,盼盼在学校会推搡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会突然动手打旁边的人,上课时经常离开座位躺在地上打滚,有时会从教室前门跑出去又从后门跑回来,面对盼盼的“捣乱”,老师采取了很多办法,但都没什么效果。

李梅为此焦虑不已,于是,她带着盼盼来到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寻求帮助。经检查评估,盼盼被诊断为发育迟缓,接诊医生朱朝辉表示,发育迟缓导致了患儿的行为问题,而行为问题又是认知、情绪、心理问题的反应与表现,因此,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是关键。

经过联合会诊,医护康团队共同为盼盼制定了康复治疗方案,在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介入精神运动康复治疗。

“精神运动康复治疗研究的是身体与精神、大脑间的双向影响,是一种以身体为媒介调整心理、情绪和神经功能的康复再造过程。”康复治疗二科主任张利军讲道,“该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出现严重情绪障碍、行为异常、社交障碍以及特定学习障碍的患儿。”

经进一步评估,盼盼的康复治疗师庞杏发现身体边界感不清、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是盼盼存在的主要问题。“身体边界感是指当别人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不舒服的触碰时,患儿不能给予正确回应,或患儿在与他人相处时,使对方感觉不良,例如无故打人、推人等。”庞杏解释说。

微信图片_20230612194406.jpg

建立身体边界感

“来,我们一起跑起来!”,随着精神运动康复治疗的开展,在大大的治疗室,庞杏常会带着盼盼从房间的一端跑到另一端的沙包处,之后,两人会趴在软软的大沙包上,这时,庞杏会引导盼盼学着用身体去感知沙包的柔软。

“现在我要来包裹你的肩膀,包裹你的胳膊。”除了让盼盼学会身体感知,庞杏还对盼盼进行了包裹式放松练习,用自己的双手依次完全包裹住盼盼的肢体,让他明确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准确感受身体的边界。

庞杏讲道:“身体边界感的建立,需要通过建立关系以及在互动过程中完成,因此,我们要与患儿建立身体的对话,包括情绪的对话、触碰时力量的对话。”

除此之外,庞杏和盼盼还进行了用彩泥做身体、模仿动物等有趣的练习,两人一起跳跃、一起在垫子上翻滚,以身体为媒介,庞杏引导着盼盼在每一个练习中感受自己身体的存在状态,体验活动中的快乐,从而释放天性。

治疗一周后,幼儿园老师告诉李梅,盼盼在校的表现有了好转,行为问题出现的频次明显减少,这让李梅倍感欣喜。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庞杏邀请李梅与盼盼一起,进行亲子同训。庞杏会教李梅如何去分辨孩子的行为意图,出现行为问题如何与孩子进行互动,从而帮助孩子获得正确、适宜的身体行为经验。

微信图片_20230612194412.jpg

庞杏表示,精神运动康复治疗不只以患儿为康复对象,还将家长、照顾者作为重要的康复服务对象,因此,每个患儿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都会进入亲子同训阶段,它能够帮助患儿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优缺点,帮助孩子获得正确处理情绪及异常行为的能力。

        二十天的密集治疗后,盼盼的身体体验感越来越丰富,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了明确认知。平时,李梅也会将一些专业知识分享给幼儿园的老师,在康复治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下,盼盼的行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李梅说:“现在,孩子能和幼儿园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课、玩耍,融入得很好,让我放心了不少呢。”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