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医随感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行医随感/详情

死亡教育,从孩童时代开始

消除孩童对死亡的莫名恐惧

时间:2017-07-19 16:54:23来源:未知作者:刘端祺 阅读: 155767

blob.png

不管是风华正茂的有为青年,还是饱经风霜的耄耋老者,都不敢说自己真正懂得了死亡。

所以,人类对死亡本质的思考与探索从未停止;所以,死亡才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课堂厚重的教课书还没人能把它读完;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话题——人应该什么时候进入这个课堂,什么时候开始阅读这本教科书。

错误的“好意”回避

有些殡仪馆规定,12岁以下儿童不宜参加告别仪式,哪怕逝者是他至亲至爱的父母。理由是:“保护儿童,避免他们受到不良刺激,留下心理阴影。”

结果留下的是孩子们对死亡的莫名的恐惧。

研究表明,儿童面对死亡所受到的心理冲击远远大于成人的想象,成人对死亡的出于“好意”的刻意回避,可能给儿童留下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儿童对死亡恐惧的程度甚至和逝者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成正比:孩子与逝者越亲密,对逝者越思念,留下的对死亡的恐惧越严重。——“曾经那么疼爱我的亲人,怎么一死就变得那么可怕,可怕到大人们都不准我去看一眼?”许多童年有此遭遇的人成年后回忆说,这种心理阴影持续时间相当长,直接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难得的死亡教育

感谢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肿瘤科的同道们,他们不仅对逝者亲属做了充满人文情怀,体现医学温暖的安排;更对逝者7岁的女儿进行了一次不失时机的难得的死亡教育实践。业内有的同行对这种义举可能不以为然,但这确实是医学本质的要求,是医生、护士以及一切医务人员的应尽之责,分内之事,体现了医生职业的崇高。

我相信,这个不幸丧母的女孩通过医生叔叔阿姨精心安排的告别,对死去的妈妈的印象绝不是冰冷僵硬的,更不是疏离恐惧的。她对死亡的认知将比同龄的孩子们更为正面具体,更为刻骨铭心。这次告别可能是她人生特殊的催化剂,她可能将由此得到一次升华。

和母亲的告别无疑是痛苦的,然而这种告别又是温馨的,必将成为她永久珍藏的宝贵记忆。正是由于这次告别,使她虽然失去了母亲的怀抱,但她并不孤独,她知道更多温暖的拥抱正在等待她。首先拥抱她的,是与她母亲熟络、有过生死相托之谊的医生护士叔叔阿姨。更为重要的是,她必将珍惜今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日子,珍惜与学校老师同学的朝夕相处,珍惜亲友们对她的呵护关照。长大后,她还将会有与自己无话不谈的“闺蜜”,她将与她们谈起这次难忘的告别,分享与母亲告别带给她的激励……

总之,失去妈妈的孩子,如果有幸得到正确的死亡教育,一定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下定决心成为对妈妈有承诺的、懂事的好孩子。她将比较自然地接受命运所给予的一切,敬畏死亡,更加敬畏生命;懂得死亡的无情,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或许,一次告别,哪怕是同亲爱的妈妈告别,对一个懵懵懂懂的7岁孩子还不至于发挥如上所述如此深刻的教育功能。但是,这无疑是对一个儿童死亡教育的良好开端。因为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相伴相随,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基本教育,第一步走出的方向正确与否至关重要。

正确认识死亡

保护孩子也包括确保孩子们对死亡的正确认知。不要再用阎王阴魂之类的鬼话吓唬不听话的孩子了;不要再带孩子去看那些“十八层地狱”下油锅、上刀山、抽筋剥皮之类的粗俗展览和影视作品了;更不要在孩子问到生死问题时支吾搪塞,陡然丧失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机了。大人应该用自己对死亡的正确认知使孩子们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果,是迟早要到来的事,人死不能复生。应该敬畏死亡,不能轻言死亡。不能把“我杀了你”“你快去死”当成口头语,不能随便用死亡去诅咒别人,尤其不能轻易地伤害以致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就是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的教育,这是死亡教育的真谛。其要义在于,让孩子知道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美好,体味生命的紧迫感和活在当下的现实意义,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热爱别人的生命,尊重自己生命同时也尊重别人的生命,让自己也让别人有一个美好的无悔人生。

因此,“死亡教育从孩童时代开始”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这是我们医务人员的独有优势和天职,更是医院人文建设和医生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志。

行文至此,依稀想起十多年前,我应一位母亲因癌症去世已经上初中的小伙子要求,在她和生母合影照片背面写下的几句话。以此送给失去至亲,特别是失去母亲的孩子们。

妈妈永远和你相伴——

阳光普照下你高举奖杯时,

那手腕脉搏的有力跃动,

是妈妈对你的轻轻抚摸;

万籁俱寂中的不眠之夜,

那清晰铿锵的心跳声,

是妈妈对你的悄悄叮咛

……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