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呼吸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实践分享会暨走进名院大家谈——走进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举办

时间:2024-12-20 00:01:36来源:医师报作者:张霖、朱星烨 阅读: 235805

12月14日上午,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协办的“呼‘希’之声——2024呼吸危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实践分享会(第二期)暨走进名院大家谈”活动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金山院区会议室举办!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范小红、党委副书记李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梁宗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蒋进军、解放军总医院磨国鑫、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方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杜春玲、河南省人民医院刘红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孟英、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顾俊、嘉兴市第一医院陶峰、复旦大学附属上海第五人民医院揭志军、上海周浦医院李筱妍、上海东方医院季颖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浦南医院赵云峰、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郑翠侠、上海同仁医院金晓燕等十六位专家,以及来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代表们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建设、免疫抗炎治疗、重症肺炎和ARDS最新救治技术等话题。 (与会嘉宾合影)

会议伊始,与会专家们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吴庆国、RICU主任张晓林的介绍和指引下参观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应急储备病房。吴教授向专家们介绍了科室负压病房、ECMO等设备使用情况,感控管理和应急预案,并和专家们回顾了科室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参会专家的肯定。

在随后开始的学会研讨会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吴庆国教授主持了会议并介绍了与会嘉宾。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范小红、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梁宗安、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副书记李锋分别为会议致辞。

范小红书记介绍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发展历程。该院前身为华人隔离医院,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1955年后更名为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在多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医院从传统的以肝病相关学科为主,慢慢发展到上海唯一收治艾滋病的定点医院,感染相关学科逐步建立起来,由此多学科的综合医院建设初步成型。2004年,医院作为市府“一号工程”迁址金山区,现为上海市唯一一所以“新发和再现传染病诊治”为主要任务、以“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为主要目标的三级甲等医院。历经数十载春秋,医院在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以及临床诊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科室。2020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承担了“新冠”抗疫期间主要的患者救治工作,在“战疫”工作中救治能力得到了锻炼,患者救治技术得到了提升。同时,市政府对于医院建设的大力支持、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也极大地提升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福音。范小红书记期待与会学者们能通过充分交流和临床经验的分享,共同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设献策,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梁宗安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PCCM规建-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的主要内容。PCCM规建工作自2008年开展至今,已经成为推动呼吸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我国医疗发展的同质化尤为重要。2024年初开始,中华医学会呼吸危重症学组也在推动PCCM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学组一直致力推动“三个疾病一个能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中毒、重症肺炎、呼吸支持技术能力提升的工作,各级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也应重视这三个疾病的预防、控制、诊疗,掌握呼吸支持技术、合理用药,运用呼吸危重症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给呼吸与危重症患者带来全面的专业的医疗照护。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建设呼吸危重症专病照护能力的一个地方性标杆,希望通过此次学术活动,能进一步提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管理和救治重症患者的全方位能力,增进院际间的交流合作。

李锋书记对专家学者们来院参会表示诚挚的欢迎。近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持多项国家级传染病项目,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发表SCI论文50余篇。同时指出,医院发展、呼吸危与危重症学科发展离不开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医生团队的辛勤努力。这些举措体现了医院在呼吸危重症学科建设上的决心,以及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科研水平,以更好地服务患者和社会的责任心。希望此次学术会议能让大家就呼吸危重症相关疾病的救治,特别是ARDS的救治能力提升上有所收获。

践行呼吸医生职责,提升学科建设能力

吴庆国主任在报告中介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18年,科室现有核定床位194张,包括RICU床位32张、普通呼吸床位162张,年门诊量17917人次。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以包括ECMO在内的呼吸支持为核心的综合救治平台,在危重症疾病、呼吸肿瘤与介入诊治方面颇具特色。依托公卫中心在感染性疾病领域的优势,呼吸内科围绕传染病诊疗,提供合并诸如HIV、结核、乙肝等传染病的一站式医疗服务。同时,科室在免疫、微创、冷冻、消融、介入等方面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旨在打造呼吸系统疾病的立体诊疗模式。在呼吸介入技术方面,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范畴也在完善和拓宽,包括支气管镜下冷冻、球囊扩张等逐渐成为常规治疗技术,对气道良恶性肿瘤切除、气道慢性炎症或结核增生病变治疗、异物取出、增生肉芽组织清除、止血等均具有较好疗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发展离不开硬件的发展,更离不开对于疾病病理生理的不断探索、专病照护能力的不断精进。希望通过交流,得到与会专家的指导,以促进科室建设的不断完善,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紧跟时代发展,建设智慧化RICU

梁宗安教授主持了呼吸危重症学科建设的板块。磨国鑫教授在《呼吸康复和智慧化ICU建设》专题报告中表示,以ICU智能化为核心和延伸的闭环管理或将成为将来重症患者康复的一项重要内容。磨教授介绍了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自主研发的智慧化ICU大数据平台,可通过早期预警、辅助决策、系统回顾等方式帮助诊疗工作实现稳中快进,实现医疗的智慧化、高效化和同质化,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他表示,围绕语药械食居环多重方面,形成门诊、区级医院、社区中心医院和家庭为链路的一体式健康照顾理念,将是未来重症康复的重要方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杜春玲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刘红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第五人民医院揭志军教授、嘉兴市第一医院陶峰教授参加了学科建设的讨论。

聚焦ARDS全球新定义,探究呼吸危重症救治新思路

磨国鑫教授主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专题环节。该专题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方萍教授作《ARDS全球新定义解读》的专题报告,重点讲授了ARDS定义的变迁、随之带来的诊疗技术的革新和2023 ARDS全球新定义给疾病治疗带来的思考。2023 ARDS全球新定义纳入SpO2/FiO2作为ARDS诊断标准,新增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参数作为不插管患者ARDS诊断依据,明确无创正压通气下PEEP≥5cmH2O诊断不插管患者ARDS的必要性,并增加超声诊断价值等内容。与此同时,由于ARDS病因复杂、具有异质性,患者的临床疗效存在差异性;需对患者进行病因分层、执行个体化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药物治疗,探航寻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杜春玲教授主持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药物治疗专题。她指出,药物治疗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蒋进军教授在随后的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新的治疗药物和临床应用的结果。蒋教授认为,改善ARDS患者的死亡率是临床治疗的核心目标,而ARDS的治疗药物也一直被临床医生关注和期盼。目前,针对ARDS的药物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包括抑制炎症反应药物如西维来司他钠、减轻肺水肿、抗氧化等药物已证实对ARDS有一定临床疗效。特别强调,ARDS药物治疗研究均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并尽可能实施俯卧位通气,因为这两项措施也显著降低ARDS患者死亡率。

从病例出发,聚焦呼吸危重症临床实践

吴庆国教授主持了病例分享环节。张晓林教授在汇报中介绍了一例血行播散性结核致ARDS的病例分享。该患者为女性,辅助生殖技术下怀孕3周,因胸闷气喘3周,发热1天在当地就医检查,随后胸部CT提示两肺弥漫粟粒样结节,诊断为肺结核可能转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结核科救治。后因病情恶化,双肺弥散性病变、急性呼吸衰竭转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行ECMO、抗凝治疗、镇静镇痛、营养支持、抗炎治疗、感染控制等综合手段,最终使得患者成功撤机并康复出院的曲折治疗过程。呼吸与危重症团队的应急处理、成熟的综合治疗手段的运用能力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ARDS新定义,从未知到未来

在会议最后的讨论环节,由方萍教授组织讨论。与会专家们参与了ARDS新定义临床应用和呼吸危重症诊疗中关于抗炎治疗的热点话题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呼吸危重症疾病的诊疗,需要医生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不断精进的诊疗手段、精准的循证证据、结合PCCM 3.0的深入推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做大做强、呼吸危重症诊疗能力的提升一定能取得更佳丰硕的成果。

在活动的尾声,吴庆国教授总结了会议、专家们合影。学术会议的分享和讨论部分在热烈的氛围中暂告一段落。

责任编辑:陈惠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