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诊疗将走向前台——医生做好准备了吗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医疗服务的核心始终围绕“人”展开——医生以经验、智慧和情感治愈病痛,患者以信任将健康和生命相托给医生。这一过程既是“人为”的技艺传承,也是“为人”的伦理实践。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医疗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早期计算机辅助记录,到网络时代的数据整合,再到AI对医生能力的扩展与补充,“人机对齐”逐渐成为医疗服务的核心命题。这一进程中,医生与AI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替代或对抗,而是深度融合与共生。
一、医疗服务的本质:从“人为”到“为人”的千年传承
1. 传统医疗的“人为”特性 医疗服务的本质是“人”对“人”的关怀。无论是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誓言,还是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哲学,医生的经验、直觉与情感交流始终是诊疗过程的核心要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源于其专业判断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能力,这种能力无法被工具化或标准化。
2. 技术的初步介入 医疗工具的发展,打破了医生依赖“巫术”和“顺其自然”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听诊器第一次“将活人的表现与尸体解剖的展示融为一体”。20世纪中叶,计算机的诞生首次将高技术引入医疗领域。电子病历系统取代手写记录,影像数字化技术提升诊断效率。这一阶段的技术本质是“工具”,其功能局限于辅助医生完成重复性工作,并未触及医疗决策的核心。
二、计算机与网络时代:数据储存、整合与医生能力的第一次飞跃
1. 从“增强记忆”到“扩展视野”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对医疗
三、人工智能时代:医生能力的扩展与“人机对齐”的雏形
2. 人机协作的实践探索 自从计算机应用于医学,医生与计算机就成为“合作伙伴”,而且合作越来越紧密,医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但是,迄今为止,计算机还仅仅充当医生的“助手”或“辅助工具”。AI的演变,将改变既往“计算机”的地位,“AI计算机”将从“工具”演变为“伙伴”。例如,对全科医生能力提升具有重大帮助的预问诊系统充当了“门诊医生”的部分角色,将基层医院接诊效率提升300%;“健康管理分析系统”通过整合、分类、计算,给患者做出个体化的“健康画像”,既扩大了医生的能力,也释放了医生精力专注于复杂决策。这种协作模式的核心在于“作为医生的人,和作为医生助手的AI”越来越趋于认知的“对齐”——AI的目标需与医生的临床意图及患者利益保持一致。
四、AI的局限性与医疗人文的不可替代性
1. 技术天花板:逻辑与变通的矛盾 尽管AI在标准化任务中表现卓越,但在目前的形势下,其局限性在以下场景尤为突出:(1)“认识”的局限性:AI的分析能力,取决于其学习或“学过”的知识,对于未“被教授”过的现象、知识、逻辑,其难以主动获取。这也使得其在某些罕见病或多种并发症交织时,AI因数据匮乏难以生成可靠方案,而医生可基于经验与直觉跨学科推理。(2)决策调整机动性:临床病情可能瞬息万变,“人医生”思维与计算机的差别之一是人类可以“随机应变”,但AI的刚性算法难以应对突发状况,特别是出现某些现象矛盾的场景,在医疗决策中可能导致误判。
2. 人文缺失:情感与伦理的鸿沟 医疗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AI无法替代医生实现“有温度的医学”。英国小说家C.P.斯诺曾说到:“科学文化强调实证与逻辑,而人文文化关注价值与意义,两者在方法论和目标上存在本质差异”。韩启德院士也曾针对目前的医疗现状指出:“医学现在缺乏人文,离人文越来越远”,说明了人文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人医生”尚且如此,“计算机医生”如何实现人文就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医生的眼神、语气与肢体语言都是缓解患者焦虑的关键,而AI的“机械冰冷性”可能侵蚀医患关系。伦理决策是AI医生破冰的第二大难题:在生死抉择中,目前的AI无法权衡文化、宗教与个体价值观的差异。例如,安乐死、尊严死或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无法用“非黑即白”的标准进行铺段,仍不能脱离人类医生主导。
五、未来路径:从“对齐”到“共生”
1. 医生的角色进化:从执行者到管理者 AI医生、AI医院、AI医疗已经走来,甚至说飞奔过来。医疗服务的格局势必需要面临改变和挑战。未来的医生不会再是掌握“解剖、生理、病理生理”或学会“问诊、查体和解读报告”的医生。医生将从一个医疗服务执行者,变为医疗服务系统管理者。与AI共生,与AI医生协作是未来医生的一个核心能力。与AI医生共生的能力包括:(1)与AI协同能力:能够熟练使用AI工具并理解其逻辑边界,通过“扩展-猜测-精化”策略优化AI输出;(2)临床决策权威:在AI建议基础上综合患者个体差异与社会因素,做出最终判断;(3)人文关怀深化:强化叙事医学与患者沟通培训,弥补AI的情感缺陷。
2. AI的训练方向:从“机器智能”到“类人智能” AI与人类思维对齐,使计算机系统从“机器智能”发展到“类人智能”是AI研究者们努力的方向,这包括:(1)价值观嵌入:通过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将医疗伦理融入模型,避免数据偏见导致的歧视性决策;(2)多模态推理:发展如MUSK模型的多模态能力,整合影像、文本与基因组数据,模拟医生的综合思;(3)动态适应性:构建可随医学知识更新与伦理标准演变的AI系统,避免“训练即过时”的困境。
3. 制度与生态的共建 AI医院的建立还需要有大量的非技术、非医疗工作要做,其中包括制度、法规、伦理等层面的突破。(1)数据开放与隐私平衡:AI发展依赖大数据和大模型,但真实医疗数据存在患者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推动医院、企业与患者的数据协作,采用联邦学习与差分隐私技术保护敏感信息,实现真实数据的可用性是重要的工作之一;(2)责任归属明确化:需要建立AI误诊的法律归责框架,明确开发者、医院与医生的责任边界。(3)伦理审查动态化:组建跨学科委员会,定期评估AI应用的伦理风险。
新世纪的技术革命推动全社会的发展,AI走进医学是新世纪医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AI医院”、“AI医疗”不是我们想不想要,而是我们如何接纳的问题。技术的突破在理工科、各企业已经突飞猛进,在场景、应用领域,医生需要走向前台,张开双臂拥抱新技术。同时,特鲁多医生的箴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AI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AI的崛起并非医生的威胁,而是将其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回归医疗的本质,提升医疗服务的价值——以更精准的技术与更深厚的人文关怀服务患者。未来,医生与AI的关系将如同“钢琴家与乐器”:AI扩展医生的能力边界,而医生赋予AI以灵魂与温度。唯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对齐、伦理反思与制度创新,方能实现“人机共生”的医疗新生态,让这场革命真正惠及每一个生命。
清华大学全科学术临床中心主任,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 王仲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4-292025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八次卫生部长会议在西安举行
-
new中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成效初显,速效救心丸等中医药发挥关键作用
2025-04-28 -
new2025全民阅读大会中医药文化论坛 暨第十一届全国悦读中医推广人计划启动仪式在太原举行
2025-04-26 -
new西部七省市联动开启肿瘤防治科普矩阵 乳腺癌防治知识惠及广大群众
2025-04-27
-
专家来辟谣,院士齐推荐!这场健康科普大会 治好您的“体重焦虑”
2025-04-09 -
2025年医TV健康日直播计划
2025-02-10 -
成为有力的临床科室 | 拓展临床麻醉内涵,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2025-02-06 -
朱玉龙:人工气胸辅助技术在经皮呼吸介入诊疗技术中的临床价值
2024-12-04 -
“抗癌元气站”患教系列专题报道
2024-03-11
-
展风采 砺初心 勇担当 | 首届“中青年肿瘤防治菁英”名单公示
2023-12-26 -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无管中心”正式成立!
2024-12-08 -
齐鲁医院领衔主编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发布
2023-04-26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⑫ | 山东省耳鼻喉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名誉院长王海波:30年倾情守护国人耳鼻喉健康
2023-04-11 -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在厦门召开
2023-06-11 -
首个国产PD-L1伴随诊断产品性能表现卓越
2022-03-13 -
她是护士,也是抗美援朝战士
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