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打鼾≠睡得香!请警惕老人夜间“窒息危机”

时间:2025-05-07 15:55:17来源:医师报作者:富精雷 阅读: 34549

对许多老年人来说,夜间看似平常的“打鼾”却可能暗藏致命威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这种疾病因症状隐匿、知晓率低,被称为“夜间隐形杀手”。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约有1.8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其中老年人群患病率高达30%,且随年龄增长,70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激增至45%。全国老年医学人才,中国老年医学老年综合评估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侯雪梅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仅损害睡眠质量,更会引发高血压、痴呆、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近半数老年患者因缺乏认知而延误诊治。

夜间“隐形杀手”的致命威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因上气道塌陷或阻塞,导致睡眠中反复呼吸暂停的疾病。患者夜间鼾声不规律,伴随呼吸暂停和缺氧,白天则表现为嗜睡、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侯雪梅解释,正常睡眠时呼吸气流应平稳,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因肥胖、衰老或解剖异常,上气道肌肉松弛塌陷,引发通气障碍和血氧骤降。这一过程如同“夜间窒息循环”,每次呼吸暂停时血氧饱和度可骤降至70%以下,心脏为补偿缺氧不得不加速泵血,由此酿成血压波动和血管内皮损伤。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短期危害包括睡眠片段化和日间功能受损,长期则累及多系统,所引发的高血压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8倍,中风风险增加2倍,且与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侯雪梅强调,夜间反复缺氧会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β淀粉样蛋白沉积,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标志。更危险的是,此病可造成夜间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成为心源性猝死的直接诱因。

老年高发隐匿症的误诊误区

咽喉肌肉松弛、舌根后坠等生理性衰老以及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叠加,成为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高发原因。侯雪梅指出,年轻人患病多由肥胖引起,而老年人即使体型正常,也可能因衰老而致上气道功能退化。例如,维持气道开放的关键肌肉颏舌肌,随年龄增长萎缩率达30%-40%,这使得老年人在肌肉最松弛阶段的睡眠期,更易发生气道塌陷。此外,慢性鼻窦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老年常见病会进一步加重通气障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公众普遍将“打鼾”视为“睡得香”,却未意识到其背后风险。许多老人因白天嗜睡就诊,经多导睡眠监测才发现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部分家属甚至误以为呼吸暂停是“自然衰老现象”,延误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大部分夜尿增多,并伴有抑郁或焦虑等情绪,这些症状易被误诊为泌尿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因而常常耽误治疗。

科学的早筛早诊是应对核心

确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需依靠多导睡眠监测,通过记录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评估病情轻重。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每小时大于等于5次即可确诊为轻症患者,每小时大于等于30次时为重度。对于无法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的老年人,侯雪梅建议使用艾普沃斯嗜睡量表初筛,评分大于等于9分者需进一步检查。也可居家选择穿戴智能手环或便携式家庭睡眠监测仪,这类设备更适用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则应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轻症患者,基础干预措施包括减重、调整睡姿为侧卧位、戒烟限酒等。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夜间呼吸暂停频率。对于中重度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国际公认的一线疗法,其通过向气道输送恒定压力防止塌陷,能有效降低痴呆及心血管事件风险。侯雪梅提醒,部分老年人因口鼻不适或心理抗拒难以坚持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系统,此时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依从性,必要时也可联合口腔矫治器辅助治疗。

分层干预才能构建治疗体系

除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以外,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临床常采用多模式干预。例如,口腔矫治器通过前移下颌扩大气道空间,适用于轻中度且牙周条件良好的患者;对于合并鼻中隔偏曲或扁桃体肥大的患者,可在耳鼻喉科评估手术指征,对症治疗去除病因。此外,中医治疗如针灸风池、廉泉等穴位也被证实可缓解咽部肌肉松弛,配合耳穴贴压取神门、交感等穴位能够有效改善睡眠结构。

侯雪梅告诫,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呼吸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协作。通过老年综合评估模式系统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认知状态及用药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例如,对合并心衰者需同步优化利尿剂和氧疗策略,避免液体潴留加重气道水肿;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则需简化治疗流程,家属需加强护理,协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操作。

家庭是夜间呼吸安全“守门人”

家庭是识别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风险的关键场景,更是老年人的第一道防线。一方面,家属可通过观察夜间鼾声规律性、录制睡眠视频记录呼吸暂停次数,并借助智能手环监测血氧饱和度。若发现血氧值多次低于90%或呈现剧烈波动,需高度警惕缺氧事件。另一方面,优化睡眠环境至关重要,可使用15度斜坡枕抬高头颈部、在睡衣后背缝制网球强制侧卧睡眠,这类措施可有效减少50%以上的气道塌陷风险。侯雪梅提醒,室内干燥空气极易引发咽喉黏膜肿胀,冬季卧室湿度需维持在40%-60%,加湿器中可加入1%桉树精油稀释液,利用其抗炎特性缓解气道充血。

侯雪梅提示,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居家管理需兼顾治疗依从性与并发症预警。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设备使用者应每日用30度以下的清水清洗面罩,以防止硅胶老化变形,并通过APP及时记录每日使用时长,确保达标率超过70%。家属可同步制作《睡眠健康日记》,记录晨起血压、夜尿次数及日间精神状态,若出现单夜排尿大于等于3次或认知功能急剧下降,应立即就医。此外,本病患者抑郁发生率较为高发,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对于独居老人,子女可安装远程血氧监测设备,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警报,为老年人建立全面的防护机制。

1.jpg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