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发病机制学说演变带来痔术式的突破
肛垫下移学说虽然较好地阐释了混合痔形成过程的机制,但仍有许多未能完全说明的问题困扰着人们,如为什么有的患者低龄患痔?为什么有时患者无症状检查时却“内痔”明显?.......对痔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远没有终结。虽尚无结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
学说不断发展与演变
传统的痔发病机制学说是由Gallen和Hippocrates提出的静脉曲张学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就明确地指出痔是血管迂曲扩张形成的疾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长期以来,静脉曲张学说一直做为权威经典的理论为学术界所公认。
虽不断有新的学说出现,但静脉曲张学说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学者Longo在肛垫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肛垫下移学说。肛垫下移学说,更加深入、全面地阐释了痔发生的机制,强调了Treiz肌和Parks韧带断裂在痔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恢复肛垫的生理位置是治疗痔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创造性地设计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作为治疗脱出性痔的新术式。
近二十多年来出现在肛肠外科领域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就是肛垫下移学说的提出和建立在此学说基础上的PPH技术。PPH术式一改传统的混合痔手术由外向内的彻底去除痔组织的手术程式,而采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的方法,使肛垫上提复位,部分阻断痔组织供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许多新的术式不断涌现。如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等。这一理念同时也带动了中西医结合手术方式的发展。
临床不断探索新变革
笔者团队近十余年来一直在探索基于中医传统结扎术的高悬低切术式治疗混合痔。中医传统结扎法治疗混合痔的精髓在于“系以小绳,剖以刀”,将内痔处理与外痔处理分别进行,直接将突起的痔核结扎,将多余的部分切除,而非现代医学所采用的Milligon-Morgan术式,由外向内剥离至内痔基底部再予缝扎。笔者团队采用的高悬低切术式的要点在于,先内后外、高悬低切、环形保留肛管移行上皮。这一手术方式既遵循了中医传统结扎术的内痔、外痔分别处理的特色,又符合现代痔成因的肛垫下移学说所倡导的保护肛垫、复位肛垫的理念。
笔者团队先后完成了两次相关临床研究,第一次完成于2010年,观察了64例,随机分为两组,经统计学统计,两组术后肛门疼痛积分、局部水肿、肛门溢液、肛门皮赘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治疗组(高悬低切组)优于对照组(外剥内扎术);治愈率、平均住院时间、复发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第二次的临床研究完成于2015年,结果显示,高悬低切术式与外剥内扎术式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为平均值为26.86 d,对照组为36.52 d,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高悬低切术式较外剥内扎术式能明显缩短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d值(d=外痔点位数-外痔术中处理点位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高悬低切术较外剥内扎术能明显减少术中外痔处理点位数,此项差别有助于减少肛缘伤口面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术后肛缘皮肤瘢痕形成;高悬低切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外剥内扎组。术后排便肛门疼痛持续天数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临床研究证实,高悬低切术式在保护肛门功能和减轻痔术后局部疼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4-292025
高危膀胱癌患者联合治疗方案有新突破
-
04-262025
晚期黑色素瘤一线免疫疗法有新方案
-
04-252025
晚期肾癌一线靶免联合治疗有新方案,推动临床治疗格局变革
-
new“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主题推进活动在京举行
体重管理工作体现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2025-04-23
-
独辟蹊径!易俊林团队发现缩小鼻咽癌患者放疗靶区新方法
2024-03-10 -
《2023中国高脂血症诊疗现状与疾病管理调研报告》在第六届进博会发布
2023-11-07 -
传承百年创新征程,攻坚糖尿病未竟之业
2023-04-12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泛肿瘤TRK抑制剂罗圣全®在中国获批,开启个体化医疗新篇章
2022-07-29
-
聚焦世界脑健康日五大核心目标,携手同行共促脑健康,2023中国脑健康大会成功举办
2023-07-27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全球首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国发布
2023-06-12 -
县域医疗机构消化专科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湖南试点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2023-05-30 -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天,大声喊出“我要瘦”!
2016-05-17 -
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医学领域儿科、麻醉、神经病学优先增选推荐!
2023-07-27 -
长期肥胖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风险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