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时评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时评/详情

医生职业精神培养谈何容易

时间:2015-04-16 09:50:00来源:未知作者:杨进刚 阅读: 58899

blob.png

新闻背景:

David Blumenthal和William Hsiao在最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称,“对于职业精神,中国的医生既没有历史上的概念,又没有一个独立的学会可以依赖。因此,中国医生没有机会形成医学职业的标准,或者独立的公民社会来支撑职业精神。”而缺乏广泛拥有的、传统的职业精神,这令中国创建一支其领导人和民众都信任的医疗保健队伍的努力变得复杂。

医生职业素养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医学技能和水平,二是在具有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如:同理心、责任感、团队精神、尊重、信任、诚信和正义等特质。

但是,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培训是漫长的,应具备四个层次的教育。一是临床基础教育,也就是在医学院校内的在校教育,以学习医学基础学科(如解剖)和临床科学(如内外科等)的课本知识为主。二是一定程度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临床技能培训,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临床思维,主要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与具体的患者结合起来。三是因医学科学的发展很快,医生应具备从全球以及最新的文献中寻找最佳治疗方法的技能,即写作和阅读文献的能力;最后,要经过一定程度的医学伦理和人文教育培训。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在临床上的摸爬滚打,让这4个技能变得水乳交融,才能算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如此算下来,至少需要10年时间。

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全国水平高的大医院病例资源丰富,专家云集,应是培养住院医生的基地,而不是留人的地方。但我国的毕业生挤破头也要进大医院,直到退休也不愿意更换医院,使大医院的培训功能丧失。而且优秀的大医院较少,很多住院医师的培训条件达不到要求。

最近20多年来,医学知识爆炸,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医疗制度和社会环境也有了巨大变化,社会和患者对医学和医生的要求也有相当大变化,用老办法来培养新医生显然有很大局限性。但中国的医学院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医学院的课程表很多年没有变化,课本的内容大同小异。

此外,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形同虚设,内容空洞,上课几乎就是走过场,也从来没有进行过沟通技巧的培训,很多医患矛盾由此产生。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文理分科过早,许多理工专业人员缺乏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和思维训练,医学专业人员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我国对医师的职业精神的要求却远远落后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我国医生靠自觉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靠自觉,涉及医学伦理、法律知识和职业精神等的报告或学术活动风毛麟角,或流于形式,医生认为是浪费时间。对大多数医师来说,职业精神仍属新概念。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