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时评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时评/详情

2023年度“刷屏热词”之极端天气: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仍将持续增加

时间:2024-01-05 20:27:33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医师报讯 2023年,“极端天气”成为年度“刷屏热词”之一。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全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升温,正在逼近1.5摄氏度这一关键门槛。

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显著增加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据统计,与1980~1999年相比,全球2000~2019年各类极端天气的发生次数增加了2~3倍。未来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仍将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接连出现暴雨、热浪、寒潮、台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引发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

全球研究已充分证明,极端天气事件期间慢性疾病急性发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一项基于全国健康大数据的研究显示,与非热浪期相比,热浪期间全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0%以上。中风、心梗、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心肺系统疾病是热浪的敏感性疾病。相关研究也发现,台风、暴雨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很大,如暴雨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0%以上,台风期间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险也会增加。

专家点评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蔡闻佳气象因素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其实在公共卫生学者中已有广泛共识。已有知名学者通过分析200多个中国城市的气温和死亡率数据,发现神奇的22~23度效应,即中国人的全因死亡和心肺疾病死亡风险最低时对应的气温大致为22.8摄氏度,不同城市略有差别。气温越冷或越热,死亡风险都将不断上升。

幻灯片1.png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不光可以建议患者调整个人行为(如饮食、饮水和运动等),还可以建议患者注意躲避不适宜的室外环境,创造更好的室内环境。对于疾控和气象部门,建议共同研发面向健康防护的早期气象预警系统,给出不同人群的精细化防护建议。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助理、教授黄存瑞气候危机就是健康危机。2023年高温热浪、暴雨洪涝、野火等极端事件肆虐全球并成为新的常态,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些极端事件可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路径对人群健康产生各种级联式效应,影响传染病的流行以及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此外,极端天气事件还会对老人和基础疾病患者、孕产妇和儿童、户外工作者等脆弱人群造成更大的健康威胁。

幻灯片2.PNG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亟需建立具有气候韧性的公共卫生系统。卫生健康部门需加强气候敏感疾病的监测预警,有效备灾和应灾;医务人员需了解极端天气相关的人群健康问题,发展远程医疗并扩大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全社会都需要积极推进气候适应行动,合力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室研究员/ 室主任李湉湉:联合国提出“人人都应享有早期预警系统”,开展极端天气的健康风险预警是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倡导的重要应对行动。但在全球,与健康相关的预警系统仍应用较少,仅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过去十年,我们团队在多项国家级项目的资助下,研发了针对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的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在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的大力推动下,实现了预警模型在全国20多家疾控机构的落地应用,创建了公众健康服务的新手段。

幻灯片12.PNG

过去两年,我们和心血管健康联盟合作,基于全国胸痛中心发病大数据,在全球首创了可服务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寒冷风险预报预警模型,已于今年冬季正式发布,目前已应用于全国胸痛中心逾3千家医院。此外,我们的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在国家气象局全国会商中也得到了应用。

2022年我国17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健康与公共卫生方面,提出要大力加强气候敏感性疾病和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防控规划的要求。因此,后续应进一步强化多部门的协同应对,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更多的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预警技术落地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人民的健康福祉。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