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学分产业链:固守陈规的后果

时间:2014-07-24 11:13:12来源:未知作者:张雨 陈惠 杨萍 耿璐 宋攀 阅读: 140309

blob.png

前不久,微博上一条关于“取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的呼吁,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牛春峰备受关注。

他在微博中指出:“呼吁取消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分制度,虽然制度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促进我们继续学习。但现在明显变味了,几乎成了一种买卖,让本来就忙碌的医护人员增加额外负担,同时也让倒卖继续教育学分的贩子发了一笔大财。”

在医学界,对于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的讨论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一方面医生们对此诟病不已,另一方面继续教育部门则固守陈规,学分制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各方意见不一。但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使其更科学、更人性化,已经成为各方共同的呼声。

学分也能买?    

马上就要8月了,对于某二甲医院的主治医生小张来说,最近这段日子着实备受煎熬。如果仅是因为烦躁闷热的天气也就罢了,关键是交学分的日子就快到了,而自己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还没有修够。

参加学术会议是小张获取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主要方式,但最近由于GSK事件以及一些药厂赞助学会会议的消息被曝光后,学术会议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再加上7、8月本就是学术会议的淡季,此时小张真是一筹莫展。“我是心内科医生,如果能获得学分,去参加骨科的会都行啊。”小张调侃道。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周围甚至有同事向小张介绍,“要是实在不行,干脆找找路子,买几个学分算了。”

“学分也能买?”起初听到这个消息时,小张甚为惊诧,后来一想也便释然了,交通违章的罚分都能买,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咋就不能买呢?但小张后来一想,买了又有啥用呢?啥都没学到,还为“学分产业链”作了贡献!

为了学分,如今小张依然在苦恼着。

初衷:避免学习和授课走过场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陆军早些年在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她见证了整个医疗行业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

陆军向记者介绍,起初,为响应政府号召及要求,各学术团体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医生创造条件参与继续教育学习。但是,学没学过没有人知道。为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主办单位会提供给参会者一个凭证,证明其参与了培训。

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医生为什么学习?是否应有针对性地学习?学多长时间合适?为保证学习质量及老师授课不是走过场,学分制应运而生。如国家级学分级别较高,教学内容以提高为主。行业组织、各级机构组织的学习内容普及面更高,一般为二级学分。甚至写论文、发表论文、讲座、做科普等都有规定学分。

2000年12月28日,原卫生部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的规定,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所获得的学分不低于25学分。

大医院医生不差分  小医院医生没机会

正如陆军介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牛春峰,对于早年间的培训制度颇有感触。“最早接触学分制度是在1995年,当时全国刚刚开始设立学分制度,但并不硬性要求所有医生必须修满,而是自愿申请的一个学习项目,并在最后为医生开出证明。当时自己还很骄傲,因为这证明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是所有人都有证书的。”但牛春峰话锋一转:“但如今的学分制有些变味儿了。”

目前,全国设立了统一的一类、二类学分,不同会议学分也不尽相同,但所有医生的继续教育总分都是25分。“而现在有的学术会议明明与本专业无关,但因为有学分,笼络了不少人来参加,实际效果可想而知。”牛春峰指出。不仅如此,跨学科的修学分很可能不被本科室认可,这还有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麻烦。

有些人已经将学分过于功利化了。陆军指出,很多医生只对自己的学术交流感兴趣,到现场做完学术报告后就会离开。“他们只把作报告的行为作为获取学分、晋级的依据,而不关注其他人在会议上说了什么。因此,很多会议主办方也想出了待会议完全结束之后才发放学分或证明的方式。”

“其实大医院的医生不差分,头痛的是那些基层医生。”牛春峰告诉记者,一般而言,大医院举办的活动比较多,教学医院又因为教学任务可以替代分数,因此“不差分”。但下级医院的医生就往往比较“悲催”,虽然修学分的机会不少,但参加学术会议往往没有赞助,医院又很少会贴钱,因此基层医生的处境比较尴尬。

卖学分者成了两钻商家

有需求就会有买卖。本报记者在搜索引擎上以“继续医学教育买学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寻结果竟多达139万个。

有些链接甚为直白,“本人手上有大量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一类二类都有。”下方跟帖,“有儿科的吗?”不仅如此,记者发现淘宝平台甚至有直接兜售继续教育学分的卖家,并且已经有7人成功交易。

记者假扮买家向卖家询价。兜售学分的商家自称在中华医学会有人,纸质学分快递到家,电子学分需要提前两个月预约。这位卖家还告诉记者,根据季节不同,买家的数量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如今该卖家已是两钻商家(成交近600笔)。而当记者致电中华医学会时,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兜售学分的现象表示并不知情。

牛春峰介绍,每年到了要交学分的时候,自己身边基层医院的医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学分不够的情况。他们彼此之间会打听谁有多余学分,或者打听哪里能买到学分。这样的情况,让牛春峰感觉甚为无奈,“买卖学分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没有达到真正通过继续教育而获得知识的目的,反而由于医生业务繁忙、日常学习任务繁多而变成了形式主义的负担。”

虽然深知买学分起不到继续教育的作用,但作为一项硬性规定,面对每年必须的25分,网上有医生吐槽,“外出学习学分虽然高,但非主任级别机会太少,获得学分的机会也就不多;本院学习,0.5分/次,内外妇儿通吃也得50次。分数不够还不行,不买上哪去整?”

学分制并非太严而是太松

可以说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外力的作用下偏离了轨道。正所谓“经是好经,不能让歪嘴的和尚把经念歪了”。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改革,绝非毁灭。

在同煤集团总医院呼吸内科Ⅲ病区主任马霞看来,学分制的存在实属必要。因为学习是个苦差事,如果没有学分等其他评价方式,医生难免会偷懒、懈怠。如今,马霞所在病区每年花60元,购买某继续医学教育网站的账号。在工作之余,登陆账号观看相关视频并参加答题,合格通过后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王锡山指出,任何事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难免会有偏离主航道的情况发生,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首先需要规范继续教育,积极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专科化医师人才队伍建设;其次要防止一些不法分子、贪图利益的公司或个人借机敛财。

对于有些人认为学分负担过重、医生无法承受的说法,王锡山并不认同。在他看来,学分制对医生而言并非太严格,而是太宽松了,“当前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严格的培训体系,合理安排好学分的构成及配比,而不是所有医生一刀切,单方面去看参加多少次学术会议,获得多少学分。”

牛春峰曾在国外进修过很多年,国外经验或许值得我们借鉴。牛春峰介绍,在国外没有学分,而是定期培训,然后在网上进行测试。“比如我曾经进行动物实验,但动物实验涉及伦理道德观念、如何无菌操作等。在进行实验前就要进行开卷答题,每道题随机抽取,难度很高,因此很难抄袭,大家都会认真准备,或是在答题时努力翻阅相关资料,其考试真正目的在于让医生在翻阅资料中学到知识,一旦不能通过,就要进行补考,非常人性化,实用性也很强。”

中国医师协会继续医学教育部主任柳琪林对此表示,“学分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强化和完善管理体系,是当前最应该做的工作。”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