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创新“数字中医+科学减重”模式,开辟健康管理新路径

时间:2025-07-15 15:22:59来源:医师报作者: 阅读: 848

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体重管理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作为滁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重门诊试点单位,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及安徽省体重管理年行动号召,依托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优势,创新探索数字中医+科学减重健康管理新模式,将卫生健康服务从治病防病转变落到实处,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

数字赋能,精准辨证开启减重新体验

以前减肥总靠节食、吃减肥药,不仅效果差还伤身体,现在在社区医院通过中医方法,不挨饿、不遭罪,一个月就瘦了25斤!25岁的丹女士提起在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减重经历,难掩兴奋。让她收获体重管理显著效果的,正是中心创新推出的数字化精准辨证减重方案。

走进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楼的数字化中医馆,古色古香的内部环境,浓郁厚重的中医氛围,淡雅平缓的古典轻音乐,顿时就让人心静平和,而格外引人瞩目的是数字化中医馆配备的红外热成像(中医CT)、经络检测仪(中医B超)等数智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如同中医的火眼金睛,能快速为患者完成体质辨识,无论是脾虚湿盛、气血不足还是阳虚痰湿等体质,都能精准定位。基于此,中医师为前来就诊的患者量身定制包含拔罐、穴位埋线等中医药诊疗手段,以及个性化的健康饮食指导方案、中医运动处方

2025年该中心中医减重门诊开诊以来,像丹女士这样受益的患者已有100余人。就诊患者平均减重5-10kg,不仅体重下降,疲劳、便秘等伴随症状也得到显著改善,数字化中医的精准效能让健康减重不再是难题。

图片1.png

图为: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中医馆


四维协同,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不仅有专业的中医治疗,还有家庭医生随时跟踪,连吃饭、运动都有定制方案,这样的服务太贴心了!刚结束中医有氧运动的杨女士对中心的服务赞不绝口。她口中的贴心服务,源于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的四维一体中医减重体系。

这一体系以中医精准辨证+中医适宜技术特色疗法组合+家庭医生全程健康管理+中医有氧运动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工具明确肥胖分型后,针灸、温灸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协同发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无缝衔接,定期随访让诊疗方案动态调整;量身定制的膳食计划和中医运动处方,则从生活习惯入手巩固减重效果。尤其是该中心数字化中医馆推出的中医运动处方,每天早上8点整,中医健康管理师会准时开展“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有氧运动教学,形式新颖健康,慕名而来的群众越来越多。

52岁的张女士就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针对她气血不足、新陈代谢偏慢的问题,中医师不仅采用针灸、拔罐、穴位埋线等疗法,还制定了避免久坐、每日拉伸、顺时针揉腹的运动方案,并叮嘱作息与饮食禁忌。一个月后,她的腰围从97cm减至87cm,皮肤状态也明显改善,未出现皮肤松弛。这种全周期、多维度的健康管理,让减重效果更持久、更健康。

错位发展,打造基层中医药特色标杆

在三甲医院环绕的核心城区,如何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出的答案是: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打造中医减重特色专科。这一错位化专科发展战略,让中心在基层医疗竞争中脱颖而出。

2024年9月,中心作为全省基层医疗机构代表,在全国基层卫生健康创新发展大会上分享错位发展经验,获优秀案例奖。这份认可的背后,是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中医药特色服务的深耕:将中医体质调理与科学减重深度融合,把红外热成像、经络检测等数字化技术与拔罐、穴位埋线等中医传统疗法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中心的中医减重门诊不仅服务本地居民,更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患者慕名而来。2025年上半年,数字化中医馆业务总收入达300余万元,服务量1.92万人次,其中体重管理相关诊疗占比约10%,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了基层医疗机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可行性。

未来展望:让健康管理惠及更多群众

数字中医+科学减重模式的成功,让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了基层医疗服务转型的广阔前景。当前,中心正计划将服务范围向妇女产后肥胖、青少年肥胖等领域拓展,让更多群体享受到中医药健康管理的红利。

该中心在探索创新“数字中医+科学减重”方面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卫健和医保部门的关注与认可,2025年上半年,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和滁州市医保局领导分别到该中心实地调研数字中医应用情况,均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中心也积极呼吁卫健和医保政策进一步向非药物疗法和健康管理服务倾斜,如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慢病管理目录、推行按疗效付费、支持健康管理服务包打包收费等,降低群众就医和健康管理经济负担。

未来,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持续优化数字中医+科学减重模式,以更精准的辨证、更协同的服务、更具特色的专科,为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治病防病转变贡献基层力量,让更多人通过科学健康管理收获健康与活力。

责任编辑:杨瑞静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