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解锁睡眠健康密码:中西医结合诊疗为失眠抑郁等难题破局

时间:2025-07-13 10:42:03来源:医师报作者:尹晗 阅读: 7086

医师报讯 人生的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人类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但当前,我国睡眠障碍问题日益凸显。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高达48.5%。对睡眠健康的关注与干预已刻不容缓。

6月21日,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2025年络病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在长沙、武汉、广州举行,会议以长沙为主会场,三市联动,吸引了精神卫生领域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会中,与会专家就络病理论指导失眠、抑郁等疾病治疗取得的科研成果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愿为精神医学发展贡献智慧,发挥守护睡眠健康的‘武汉力量’!”武汉分会场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徐顺生教授如此说道。

失眠障碍高发  中医药治疗使患者不再“讳疾忌医”

失眠障碍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陈旭东教授表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失眠障碍患病率达16.8%二线城市更是过了50%,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的压力增加以及抑郁发病率上升等因素,都是导致失眠障碍高发的原因。

关于睡眠障碍的分类,武汉市优抚医院黄凌霜主任介绍,《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将其主要分为失眠障碍、睡眠呼吸障碍、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及其他睡眠障碍这几大类,其中失眠障碍最为常见。失眠障碍又可细分为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和其他失眠。

此外,黄凌霜主任还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其他睡眠障碍类型的特点。“睡眠呼吸障碍主要表现为鼾症、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则伴随下肢不适或周期性运动等躯体症状,影响睡眠质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郑雅格医生也强调了失眠的危害:失眠不仅影响日间功能,导致嗜睡、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减退,还影响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失眠与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密切相关,长期失眠增加患病风险。

在治疗方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常青教授表示,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以及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等。这些药物虽能改善睡眠,但常伴有白天嗜睡等不良反应,新型助眠药物在用药初期也可能出现头晕、幻觉等问题。

陈旭东教授表示,很多失眠障碍患者由于担心药物依赖,产生讳疾忌医的思想,不少患者更倾向于采用中药治疗。对此,黄凌霜主任表示,中医药治疗失眠障碍具有副作用少、无依赖性、患者依从性高、长期疗效显著等优势。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中成药还能改善头晕头痛、神疲乏力等症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通过整体调理,减少失眠的复发率。

疗效安全兼顾  中西结合破解抑郁焦虑共病治疗难题

“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长,且常与焦虑症共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建玲教授介绍道,抑郁最初表现为焦虑,长期未解决后转为习得性无助,即抑郁症。

在治疗抑郁焦虑共病方面,李建玲教授有着丰富的经验。她表示,治疗这类患者时,可采用中成药和西药联合使用的方法。具体而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一线抗抑郁药或情绪稳定剂,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率。西医治疗抑郁和焦虑的药物存在一些弊端,如起效慢、副作用较大,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甚至造成肝损伤,导致患者接受度较低。相比之下,中成药如解郁除烦胶囊与一线抗抑郁药物疗效接近,但副作用明显更小,且费用较低,患者心理接受度高,适合作为初始治疗用药以及抑郁焦虑共病患者的辅助治疗药物。

“对于抑郁焦虑共病患者,治疗早期联用解郁除烦胶囊等中成药,不仅能使西药快速起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依从性,后期还可减少西药的使用,降低复发率。”常青教授表示,个性化制定中西医结合方案,联合使用改善睡眠的中成药并结合针灸、艾灸等中医手段,能更有效地解决失眠问题。

“此外,针对不愿使用抗焦虑抑郁西药的患者,也可使用益肾养心安神片等中成药——其能有效减少心烦、压力等不良情绪,且患者较易接纳。”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陈淑宝医生表示:“对于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且不愿使用西药的头痛患者,中成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在门诊中发现,中年女性通常较易接受加用中成药治疗焦虑、抑郁。这些经验为失眠、抑郁焦虑及头痛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实用且灵活的思路与方法,充分展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杨峘主任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失眠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为,在中医角度,失眠根本原因在于“神”出问题,需要将其调养至“静”态。“元神在脑,识神在心”,肾精亏虚、心血不足会致“元神失养”“识神过用”,进而引发失眠。基于此,以仲景经方酸枣仁汤、百合知母汤为基础的益肾养心安神片应运而生,具有益肾健脑、养心安神的功效

杨峘主任介绍,药效学研究表明,益肾养心安神片可以提高脑组织SOD活力,减轻氧化损伤;同时升高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血管活性肠肽蛋白(VIP)表达,有效保护神经元细胞;还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促进脑组织5-羟色胺释放,改善应激状态,调控睡眠觉醒周期。

临床研究结果同样证实了该药良好疗效:益肾养心安神片显著改善失眠症状,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总分下降率(57% VS 19%)、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下降率(50% VS 18%),均显著优于安慰剂;中医症候总有效率88.3%,单项指标消失率如多梦、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等躯体症状均优于安慰剂,且安全性良好。

“在失眠年轻化趋势下,益肾养心安神片为失眠者提供了一种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新选择,助力重塑健康睡眠-觉醒周期。”杨峘主任总结道。

行为调整+药物辅助  双管齐下改善失眠症状

“失眠是一种需要多学科协作诊疗的疾病,神经内科、心理科以及麻醉科等都失眠诊疗‘主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曹洪涛主任指出,在失眠障碍的诊疗中,有四大要点需要重点关注:一是要对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明确分类二是整合治疗方法,苯二氮卓类药物对失眠治疗效果显著,而对于精神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其中80%伴有失眠),则更多地结合抗抑郁药来治疗失眠三是应重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四是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并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由于部分患者对睡眠的主观感受会影响病情,医生应注重睡眠卫生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对睡眠的认知改善症状

黄凌霜主任特别关注到老年人失眠问题。她提到,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睡眠结构会发生变化。生理层面,浅度睡眠延长,快速动眼动(REM及慢波睡眠SWS比重减少;病理层面,慢性疼痛、呼吸系统疾病等各类疾病增加失眠风险;药物层面,多种药物可能引发失眠问题;此外,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剧睡眠障碍。针对老年人失眠的治疗措施应结合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方面,睡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具有长期效果且无副作用。药物治疗需权衡疗效与风险,遵循按需治疗小剂量间断给药原则,可考虑中药或中医非药物疗法。

陈淑宝医生表示,在改善失眠方面,应注重指导患者调整行为方式,如睡前半小时服药、不把手机带上床,同时练习冥想和简单呼吸放松技巧,以帮助患者提前入睡时间。经调整后,多数患者入睡时间可逐渐提前。对于确实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向患者明确药物的辅助性质,告知其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可减少助眠药使用,不少患者经此方法成功减量甚至停药。

结语:

睡眠健康是全民健康基石,在失眠、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的诊疗方面,中西医结合展现出了显著优势。正如陈旭东教授所言,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标准化治疗,结合中医对焦虑、抑郁、失眠的辨证和症候评分,建立临床队列,进而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南,为中国精神学科提供高标准科学依据,助力守护全民睡眠健康与精神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玉辉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